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人对《诗经》表现手法之一“比”之研究,皆言及“比”与“物”的联系。“比”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方能产生:1.“彼物”与“此物”之间类似点的寻找,2.“彼物”与“此物”之间联系的建立。而这种类似点和联系是在原始巫术观念中确立起来的。巫术的相似律和接触律孕生了巫术咒语歌中的类比,成为“比”之手法中“彼物”与“此物”相似点的基础;巫术实践中“联想”的错误运用孕生了巫术咒语歌中的想象,成为“比”之手法中“彼物”与“此物”进行联接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比喻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辞格,是以此喻彼的手段。比喻包括明喻(simile)、暗喻(metaphor)、换喻(metonymy)和提喻(synecdoche)等。其鲜明、生动、有力的特征说明它并不是单纯的文体的点缀物,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比喻的产生是为了表达自发的感情,比喻扩大了语言表达感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典诗歌有着悠久的咏物诗传统。早在公元前六世纪以前,反映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现实生活的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一种以物为吟咏对象的“比体诗”(语出朱自清《诗言志辨·赋比兴通释》),这种诗以此喻彼,借物言事,通篇。“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诗人把自己要抒发的感情或要申明的事理,寄寓在某一具体的有形之物中,完全用借喻的形式表达出来,作者通过对  相似文献   

4.
于无字处读书多少年了,我还记得《论语·宪问》中说的一件事:“(或)问子西。(子)曰:“彼哉!彼哉!”[有人问孔子,子西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他呀!他呀”!]四个字的评论后面,还有许多无字的评论。孔子对子西无疑是印象不好的,可他只肯说“彼哉!彼哉!”说得含蓄而有份量,弦外之音,不绝于耳。如果说得太多、太露骨,那就不仅是孔子没有语言的艺术性而已。“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言止意不止,尤为极至。”就是这个意思。这样的文字,中学文言文中也有。周敦颐《爱莲说》寓哲理于比喻。牡丹喻寓贵者,菊花喻隐士,莲花喻君子。作者对三者的褒贬,未置一词,而读者深知作者的喜恶。文章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煞尾,文已尽而意无穷,更加深化了主题思想,对世人熙熙攘攘、追名逐利,报以极大的蔑视和讥  相似文献   

5.
宋代文学家苏轼将比喻运用得美轮美奂。苏轼诗歌中以雪泥鸿爪、西湖西子、萧散霜风等典型意象比喻为切入点,运用人比喻人、物比喻物、人比喻物、物比喻人等多种方式,通过明喻、隐喻、借喻、曲喻、博喻等类型变换,赋予诗歌以平淡美、理趣美、禅意美的艺术效果。苏轼以"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比喻"的创作风格,不仅丰富了比喻的文学修辞技巧,也使其诗歌有别于"唐诗的艺术特色,开一代宋诗新风"。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喻象传统 ,而政治话语是传统话语的中心 ,因此 ,世间诸物就被政治家们纳入了政治视野 ,以物喻说政治。本文仅仅描述了中国政喻文化中的政治器物类的比喻 ,这包括政治工具喻和政治自然物喻。这为我们研究中国政治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较早形成的一种文学样式之一.它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小故事;结构简短,灵活多样.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无生物.要表达的主旨通常寄寓在故事之中;通过借此喻彼、惜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借虚喻实、借点喻类等方式来实现.我国古代寓言同印度寓言和希腊寓言成鼎足之势,是世界文化史上较为辉煌的一章.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寓言已经十分盛行;成为伦理明道、阐旨发微的重要手段,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寓言,像其它文学样式一样,最早起源于民间.因此,我们不能仅…  相似文献   

8.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伩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而“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兴”,都离不开由此及彼的想象。在这封伩中,毛主席通过总结我国诗歌创作的经验,揭示了形象思维是文艺创作的根本规律,也肯定了想象同形象思维的本质联系。因此,了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而“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兴”,都离不开由此及彼的想象。在这封信中,毛主席通过总结我国诗歌创作的经验,揭示了形象思维是文艺创作的根本规律,也肯定了想象同形象思维的本质联系。因此,了  相似文献   

10.
风雷,在龚自珍的诗歌中,写的都不是自然的征候,而是像他诗歌中写剑、箫一样,比物征事,而且大多借风雷喻政抒怀.龚自珍诗歌中的风雷意象寄寓着他的拯救衰世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苏轼是一代文宗,才华横溢,对各种文学技巧运用纯熟.比喻是苏轼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本文认为,苏轼作品中的比喻手法有三大特点:擅长以人喻物;善用博喻;比喻中蕴含哲理.  相似文献   

12.
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韩非,不仅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也是战国时代的伟大的寓言作家。韩非寓言故事主题鲜明,说理性强,深刻犀利,十分注意情节的选择和人物的刻划,善于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并富有较浓的生活气息。他在法家重要文集《韩非子》一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活泼精彩的寓言和故事,“借此喻彼,借近喻远,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形象地刻画了孔氏及其门徒的丑相辛辣地嘲弄和抨击了孔孟儒学,  相似文献   

13.
比,在《诗经》六义中是属于表现方法的一种,历代谈论它的人很多。宋代的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雾”,就是用北风的雪比“国家危乱将至,气象愁惨”。从训诂的角度讲,朱熹的这个解释无疑是对的。不过,他没有进一步指出:要使比喻贴切、精到,即让彼物和此物神似,有一个作者善于联想的问题。英国15世纪的哲学家霍希斯说:“有时候,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是常人观察不到的;谁能观察到,人家就说他‘聪明’。‘聪明’在这里指‘善于想象’”。比如杭州的西湖,不少诗人歌咏过它,有的…  相似文献   

14.
修辞上把用几样彼物比此物的手法叫做博喻。说白了,就是用几个词句作比的方法;说雅些,叫它联珠比喻。博喻是比喻的一种。中国的诗人早在公元前八世纪的春秋初期就能够成功地运用这种手法了。且看《诗经·卫风·硕人》篇中描绘卫庄公(前757—735在位)之妻庄姜美貌、神情的一章:手如柔夷(yi,初生白等的嫩芽),肤如凝脂,领(脖颈)如蝤蛴(qiuqi,天牛的幼虫,身长而白),齿如银(hu)犀(葫芦的籽,整齐而洁白),燎(qin,虫名,似蝉而小,前颁宽而方正)首俄(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眉。巧芙倩(笑起来两颊现出酒窝)兮,美目盼…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善于运用比喻的语言艺术——喻人、喻物、喻事,而且比喻的构成方式灵活多样——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扩喻、缩喻。由于比喻的成功运用,鲁迅的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或通俗浅近、平中见奇,或注重神似、新颖别致,或照应语境、自然贴近,或幽默辛辣,深刻隽永  相似文献   

16.
感应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推论式思维,由此心、此事、此物而感应彼心、彼事、彼物,当然也含有想象、联想的成分或艺术化的夸张。儒家思想体现在艺术思维上的感应,主要是针对社会、人生和心理方面的,而道、佛学说则在于对自然、本性和自由、人性的张扬。“三教互补”使意象语言和推理语言在唐代艺术思维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其中有一种咏物诗,藏情匿意,出奇动人,幽默风趣,别开生面。这类诗,诗人在酝酿诗歌时,有意或无意之中摹仿和采用谜语的特征,作为诗歌的表现技巧,“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刘勰《文心雕龙·谐隐》),不直接描写或叙述所要表现事物的本来形象特征,而是借彼喻此,曲笔表达,描写叙述另一种形象,题旨不在表面的形象,而在于形象之中所隐藏的本来事物;或者对事对物对景,工于摹形,妙于状态,既写特征,又不过于显露,“妙在言其用而不言其名”,借以抒发深层的情意。这类咏物诗除具有诗歌的比  相似文献   

18.
1、一个比喻句的构成,客观上需要本物(被比喻的事物)和喻物(用以作比的事物)在某一方面有相似性——共点;在主观上需要人们对这种共点有一定的认识——类似联想,并用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创造比喻句的方向看,人们认识到两个事物的相似,并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理解比喻句的方向看,人们正是通过共点的语言表达形式——共体来体会本物与喻物在某方面的相似,并获得语言艺术的美感享受.所以,从本质上讲:比喻是表达类似联想的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在比喻中,共点与共体处于创造和理解比喻的枢纽地位.  相似文献   

19.
自然能模型--人与自然和谐的数理证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自然在亿万年演变过程中,造化了大地、高山、江河、火、风、花、草、树、虫类、鱼类、兽畜类、人类等诸物、诸生命。诸物、诸生命孕生成长灭亡由一支"看不见的手"———自然能竖衡素平衡素调控着。中华先民对这支"看不见的手"进行了深沉的哲学思考。沿着古圣先哲探究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论说,叩问自然能竖衡素平衡素造化杂交分类传生万物万命人类的生存智慧信息,不难发现:诸生命同母,诸物同宗,诸物、诸生命同脉,天地同根,宇宙一体,自然一统;阴阳喻天地诸物、诸生命同脉,五行喻天地诸物、诸生命同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喻天地诸物、诸生命同根,阳声阴音喻天地诸物、诸生命同场。给出载荷传递自然能数字音气声波信息机制,探索自然能模型竖衡平衡人体动植物效应,证译现代人与自然和谐的数理模式,汲取大自然的生存和发展智慧,走出当下的发展陷阱,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学术传达素养是学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但凡学术大师必有极具个性的表达艺术,而比喻以生动、易记而成为最常用、也是最生动的表达方式之一。为学必为道,且善喻者善道。涂又光先生即是如此。他曾使用过泡菜喻、反刍喻、嫁接喻、磁电喻、同学与同乡喻、楼喻、珍珠链喻、餐喻、核反应堆喻、布料与成衣喻、车喻等,来进行自己的学术传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