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文缘是地域文化的深层标志.透过方言形成和传播史及其所展示的地域文化,可以透析出闽台文化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海洋文化的丰厚蕴涵:闽南人和客家人都有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海洋性格,走向海洋后都能与异文化的原住民友好相处,从而传播中华文化,实现中西文化的最早交流.二、多元复合的人文性格:从方言的文白读和外来词以及民间信仰可以体察闽台文化是中原文化、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多元复合.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二元整合:主体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整合,中小城市文化和乡镇文化的沟通,士族文化与平民文化的融合.海峡两岸的文缘是深层的思想情感和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的三种质态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赵晋锋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5-28
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包含着造字时代及之前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说文解字》作为我国现存最古老而成系统的字书,贮存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从其中的食部、米部、酉部等相关的字群里,可以窥探出中国的饮食文化,包括饮食习俗文化、饮食待客文化、饮食祭祀文化。 相似文献
3.
张贞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2):70-7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方言作为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也深刻影响着接受者文化心理的形成。方言栏目剧《都市茶座》在长达13年的播出时间里,坚持使用武汉方言,一方面用方言表现武汉社会生活,记载武汉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也对武汉方言进行一定的选择、过滤和净化,有利于武汉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这种有意识地过滤、凝炼、净化方言,是方言文学艺术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职责,也是升华地域文化品位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董福升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68-71
本文应用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调查了解当今普通话与武汉方言的接触状况及原因。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武汉市普通话的使用较之以前更加普及,并且对方言的影响越来越大,充分显示了"推普"工作的成效。这其中既有社会历史原因,也与我国长期"推普"工作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姚小烈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5):5-9
我国各地的语言使用情况复杂, 方言差异明显。多样性的方言也正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优质载体。地域文化借助方言词语得以凝聚, 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及发展轨迹也通过方言得以体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 方言受到挤压趋于式微, 地域文化也不断萎缩。方言和地域文化被贴上了“落后”的标签。方言的式微, 折射出的是一种对传统地域文化自信的缺失, 也将导致精神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的缺失。面对方言和地域文化, 既不能“文化自负”, 也不能“文化自卑”, 而应树立“文化自信”, 不忘根本, 立足现在, 着眼未来。 相似文献
6.
李剑林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4):104-107
宁乡方言的形成演化与宁乡历史时期的行政隶属、地理交通、人口迁徙、宗教信仰以及民风民俗等文化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地缘与历史沿革 ,也因为交通等因素 ,宁乡与长沙、益阳话同中有异 ,而江西移民的进入 ,使宁乡方言具有明显的赣语特征 ,佛教文化的浸润与巫鬼文化的积淀 ,丰富了宁乡方言词汇 ,民风予其语言风格以影响 相似文献
7.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作、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集体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客家饮食谚语是流传在客家地区的一种文化。本文从大量第一手饮食谚语资料来探讨客家饮食文化的特质:"食就十足"、"食饭是食米"、"咸咸辣辣"、"猪肉头牲鱼"、"煮菜不用学"、"甜酸苦辣涩"、"饭后一杯茶"等,从中我们也可以管窥客家文化。 相似文献
8.
殷梅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54-57
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文化传统源远流长。通过对活在人民口头的历史文物—山东方言俗语的研究,可以看到作为华夏文明基础的齐鲁文化对山东人民的性格塑造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在山东的方言俗语中,以人为本、仁者爱人、修身养德、忠孝之道、以礼为范、和谐中庸和重本轻末等思想都明显地表露出来。对根植于山东人思想深处的齐鲁文化探本溯源,深入了解山东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等,可为山东和谐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吴亮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2)
河南方言中有一部分方言词语是从古代继承而来的,词义、用法后来发生了改变而具有方言特色.通过文献分析,笔者认为河南方言里词汇大体上是由短语结构、句法结构、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 相似文献
10.
文化中最伟大的成就是人类的语言文字,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词汇涵义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文化对语言有重要的反构作用.中美语言词汇的指称差异表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在词汇学习中导入文化背景及文化差异,更有利于语言文化的习得和掌握。 相似文献
11.
宁德方言熟语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蕴含着丰厚的区域文化积淀。方言熟语反映当地的地理环境、文化心态、地方习俗和历史,是方言文化遗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2.
13.
李光杰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3(1):125-130
本文从东北方言的形成及官话区的划分、东北方言词汇研究的历史阶段、东北方言词汇研究的内容,以及东北方言词汇研究的问题与展望等四个方面,较为详细地论述近百年来东北方言研究的进展情况,特别是韩国、日本等域外材料的挖掘,为东北方言的研究拓宽了新视域。在对近百年来东北方言研究的梳理过程中,虽然看到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尚存不足,如东北方言的内在价值还很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Z2)
通过总结语言学界对文学作品中方言词汇的研究成果,发现目前对文学作品中方言词汇的研究仍有以下三点不足:一、对不同方言区作品研究的不平衡性,二、文学作品中方言词汇研究成果的单一性,三、缺乏对民间文学作品方言词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姜莉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22-25
张炜在小说创作中使用了一定数量的龙口方言词语,使其小说在语言上更具特色。其中部分方言词语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与普通话有所区别,方言词语的运用在刻画人物形象、反映地域文化及激发读者情感等方面都有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闫舒瑶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267-269
翻译既是语言交流又是文化交流,文化的各个层面均积淀于词汇之中。其中反映一个民族独有文化特征的文化词汇是翻译实践中的主要障碍。运用灰色理论对文化词汇翻译进行剖析有助于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正确认识和解决这种障碍。 相似文献
17.
徐波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8(4):20-24
舟山群岛的主要方言是吴语。近半个世纪来,舟山方言词汇与熟语发生明显的变化,一些旧词语随着旧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同时出现向共同语普通话靠拢的趋势,说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语言尤其词汇的变化发展,最终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饮食器具材料的地方性特色谈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食器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文把我国分成三个典型地域,阐述了食具材料的地方性特色以及形成这些特色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李琨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6):126-128
从概念隐喻的角度,从饮食中的器皿炊具、烹饪手法、食物原料方面,探讨汉语语言和英语语言俗语中的隐喻意,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有效地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和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20.
黄奕云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词汇得到空前的发展和传播,借助网络,人类的各种文化以空前的速度相互影响、吸纳、渗透和交融,本文将从文化融合的视角来探讨英汉网络词汇的发展,并探索看待网络词汇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