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二十世纪围绕法国作家福楼拜所展开的内部批评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日内瓦学派为代表的意识批评;另一类是以形式主义为基本导向的,涵盖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在内的批评,以及在其影响下发生的批评。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对第一类,即二十世纪西方福楼拜研究中的意识批评作出综述分析。指出让-彼埃尔.里夏尔、乔治.布莱尤其是让.鲁塞的批评典型地体现了意识批评通过作品的集合而非求助于外部社会历史环境来研究某一部作品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龚古尔兄弟对福楼拜其人其作品存在偏见与误读,其原因既有文学观念的不同,也有对杰出同行的嫉妒,还源于对福楼拜本人的固化印象.这些误读在他们的长卷日记中有多方面的表现,这些篇章也成为极具个人性的“福楼拜”批评文本.  相似文献   

3.
福楼拜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法国一个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在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型中。福楼拜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是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但他又被誉为现代主义“鼻祖”。他提倡的“客观化写作”为现代主义叙述中零焦聚的使用提供了范例。出于对现实和历史的厌恶,他在创作中非常重视描绘平庸的日常生活,这使得其作品在情节构造上出现一种日常化的趋势。这一创作手法也给现代主义作謇很大启发,并最终导致了“淡化情节”这种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出现。文章以客观化写作、情节的日常化为切入点,探讨福楼拜的作品和文论在文学转型时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运用人格模型理论对福楼拜的人格心理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福楼拜在神经质方面主要表现为烦躁、忧郁;在经验开放性方面主要表现为富于想像;在外倾性方面主要表现为悲观厌世、孤独、生活单调。他这些方面的人格心理,在小说《包法利夫人》中都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明显地受到过福楼拜的影响,卡夫卡声称自己和福楼拜有某种血亲关系。作为精神导师,福楼拜将卡夫卡引领进了一条源于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又超越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道路。福楼拜是卡夫卡永远的诱惑,卡夫卡在福楼拜的精神引领下,走上了自已的寻求之路。卡夫卡学习和借鉴了福楼拜的叙述文体。福楼拜因为拒绝一切派别而自成一派,卡夫卡无疑从这里获得了启示和信心。  相似文献   

6.
康拉德视福楼拜为自己的文体大师,其艺术观和创作受到福楼拜的影响。在福楼拜的影响下,康拉德走上了关注小说形式和叙事策略的现代小说探寻之路。康拉德继承和发展了福楼拜的小说诗学,娴熟地运用客观化写作与视觉感的叙事策略,在叙事声音、叙事视角、叙事顺序、叙事距离等的处理和变化上大胆革新,形成了英国文坛独树一帜的叙事风格,其作品表现出鲜明的早期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7.
跨越失败     
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初学写作时,把习作送给当时著名作家福楼拜看,由于质量不高,福楼拜不客气地要他把它烧掉,并劝他踏踏实实地从学习观察社会的基本功做起。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莫泊桑终于成为短篇小说大师。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期的《金瓶梅》研究中,社会历史批评和文化学批评是被广泛使用的两种研究方法。而文化学的批评方法其实是对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一种外部广度的开拓。本文通过对新时期《金瓶梅》研究中的社会历史批评和文化学批评的回顾,梳理了这些研究的代表性观点,旨在反思对于《金瓶梅》的社会历史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从福楼拜文学作品及其书信集的内容入手,通过分析福楼拜的文学发展路线,以其"重形式、轻内容"的文艺美学思想为基础,认为福楼拜的文学选择具有"双重性"、"矛盾性"。福楼拜使用哪种文学风格来进行创作取决于其作品的主题。浪漫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精神在他的作品中兼容并蓄,相辅相成,并没有因为两种文学流派出现的时间先后而完全对立。  相似文献   

10.
福楼拜小说"真实"艺术的现代性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楼拜的文化人格不同于巴尔扎克以及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他比他们少了一份对传统文化母体的心理眷恋,更多地蕴涵了现代文化基因。本文拟就他的“真实”论作现代性阐释,指出他是一位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小说家。  相似文献   

11.
福楼拜认为,物质的、肉身的东西是不能永恒的,而人是物质的、肉身的,因此,人的生命在本质上是虚无的与痛苦的。他的文化人格远离了近代基督教一人本主义文化价值体系而近于现代非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他的创作从文化哲学的高度阐释人的生命本体的价值与意义,具有现代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恶”的作用,不能仅仅从伦理的视角去考察,还必须将其放在社会历史中去考察。从唯物史观出发,马克思主义对恶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科学地说明了恶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对“恶”的历史作用的科学论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扬善祛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历史的选择--谈鲁迅的"直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直译"观是中国译学理论史上的丰碑.鲁迅认为翻译中改变原作本性,不但对不起作者,也对不起读者,强调在翻译中保存原文的口吻,原作的风姿,认为这种译法,不仅能输入新的内容,也能输入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居正>是一部追求"文化真实"的历史小说.它展示了多样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生存图景.揭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体现了文化受制于社会存在的历史观.<张居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迥异于当下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棒,迥异于19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顶礼膜拜,对中国传统文化多了一份冷峻的考辨.它所折射出的历史观,已经不是对1990年代中国历史小说的文化史观的接续.而是对这些历史文学的历史观的超越,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历史哲学意义上的商品经济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商品经济集中代表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通观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凡是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时期,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没有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变革。商品经济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基本历史事实,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因此,我们在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时,要有商品经济史的历史理性与独特视角,要能够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6.
货币与民族国家之间并非仅仅是一种经济关系。在历史学视野中,国家货币是近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在地理学视野中,货币与民族国家之间既存在空间抽离化,也存在地域特殊化。在政治学视野中,现代货币本身就是国家的一种权力工具。在社会学视野中,现代货币系统是国家的一系列社会体制安排、技术装备和机构保障的一种社会秩序。在文化学视野中,现代货币作为国家主权的产物,具有极强的文化认同意义。货币与民族国家关系的多学科透视有助于深化理解金融全球化背景下货币对于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