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春秋的君主专制与非君主专制陈筱芳一、多种政体形式春秋实行君主制,但是,国家的立法和行政权力并不是都归属于君主一人,现实的政体形式犹如月光下的树影,斑驳摇曳,杂乱错落。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君主专制、君臣共权、大夫专政、大夫共政等多种政体形式。君主专制的...  相似文献   

2.
“封建”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而不是一种政体。“封建”是一种政治制度而不是一种经济制度。“封建”既不是社会形态,也不是社会阶段。先秦时代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复合制的“封建”王国,政体是等级式贵族专制;从秦到清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的帝国,政体是皇帝独裁专制,而春秋战国就是完成这个变化的转型期。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并不是所谓的“封建地主经济制”。  相似文献   

3.
从类型学的角度看,先秦与秦汉以后君主制存在重要区别。君主专制政体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1)君位的终身制和世袭制;(2)君主地位至高无上;(3)君主独揽国家权力。从这个概念出发,综合考察先秦君权的实际状况、政治制度的构成要件、社会条件(经济制度、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情况)以及行政管理的技术条件等综合因素,可以断定先秦时代不可能产生君主专制政体。因此,君主专制政体应始于秦汉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春秋》文、指之论发微李贤臣《史记·太史公自序》有一句深中《春秋》书法原则和特征的论断,而历代注释家均谬解其意,这就是:《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刘宋裴《集解》云:"张晏曰:'《春秋》万八千字,当言"减",而云"成数",字误也。'谓:太史公此...  相似文献   

5.
廪君巴与汉上巴之关系探略田敏先秦时期巴族活动的史迹,如果从地域上分类,主要在三个地区:汉水上中游、清江流域和川东地区。巴族在川东的史迹比较清楚,学者们认识较为一致:川东巴国的建立在春秋末战国初,此后,巳人一直在这个地区活动,直到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学者们基于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学派的视角对先秦诸家国家治理思想展开研究并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对不同学派研究不均衡、对先秦诸家国家治理思想负面因素的批判性研究匮乏、未摆脱西方“现代性”框架的窠臼等问题。对此,可从三方面入手进一步推进先秦诸家国家治理思想的研究:第一,研究先秦诸家国家治理思想要以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价值导向;第二,研究先秦诸家国家治理思想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要求;第三,研究先秦诸家国家治理思想要对相关薄弱环节加大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7.
<左传>初名<春秋>,又名<左氏春秋>,是先秦诸多春秋学著作中的一种.<左氏春秋>的撰作不为<春秋>义理,不归属于孔门,其史事在战国至西汉各类子书中屡被征引.终两汉之世,学者屡引<左传>史事以谏,都未及<左传>的义理.从<左传>的最初撰作与初期流传来看,<左传>是编年体春秋类著作,它不是作为经书,而是作为史书被人所重视的.  相似文献   

8.
《春秋公羊传》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典籍,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春秋公羊传》的作者当是先秦至西汉初的公羊氏子孙及沈子等一批儒生,成书年代当由口耳相传,至汉景帝初年写成定书;流传过程乃成书后,经与《谷梁传》《左传》的地位论战,两败俱伤,渐至衰微,至清代重受重视;其特点是重在释经(以《春秋》为经),对中国历代的政治、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堪称"六经"之首。  相似文献   

9.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所有书籍都是官府典籍,清以来学者称之为"官书"。在书籍史上,从原始书籍到汉代以前是漫长的官书时期。官书的重要特征有三:一、不准公众传播;二、作者不署名;三、书无定本。官书三特征决定官书具有与汉以后书籍迥然不同的存在形态与演变规律。官书不准公众传播,就是不准公诸于世,就是不准出版,这对官书具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作者概不署名,说明官书中不存在著作权问题,说明官书无所谓真与伪,社会上不可能产生汉代以来才有的那种伪作观念。在不准公众传播与作者不署名的共同作用下,致使作品多是无名氏的集体著作,个人著作很难留存后世。无名氏集体著作经过历代修订与整合,到最后公诸于世时,必然成为文献学家所说的"不是一人一时之作"。有官书三特征,必有"不是一人一时之作"。汉代以前,经籍与子书无不深受官书三特征的影响。考察官书三特征,旨在按本来面目认识官书,认识先秦书籍,避免将它们与汉以后书籍等量齐观,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0.
在百年来的历史学、法律史学的著作中,周代的司寇多被解释为法官或司法官.这种解释的基本依据是《周礼》.以金文为据研究先秦史的学者部分地否定了这种解释.他们认为,《周礼》的有关记载不符合西周时期的实际情况.西周时期的司寇的主要职司是防止盗贼,维持治安,而非专职审判.在那个时期,刑讯狱讼诸事也无专官管理.但这些学者在对缺少金文支持的时段内的司寇的职司的判断上却又回到《周礼》的记载上来,确信《周礼》的有关记载以春秋时期的司寇为制度原型.本文作者认为,不仅西周时期的司寇不是法官,春秋时期的司寇也不是法官.先秦文献所载春秋司寇都是治安官,他们担当的都是治安警察的角色,其工作主要表现为以直接的行政力量"击"盗贼等,或者执行来自其他机关的惩罚犯罪的命令.司寇不是治安兼审判的机关,也不是战国及其以后的法官的前身.不管是用司法与行政职能分化的观点,还是用国家职能进化的眼光,都不能得出春秋时期的司寇是法官的结论,不能给《周礼》所载司寇机关来自春秋制度的判断以肯定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11.
《春秋》《左传》平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史记》中有四处比较集中而详细的记载孔子作《春秋》一事,结合有关资料分析这些记载,不难看出在司马迁的心目中,孔子所作之《春秋》决不是《春秋经》而是《孔子史记》即《孔春秋》。左丘明为《春秋》作《传》一事,先秦并无记载,于史无据。乃汉儒主要是公羊家儒者傅会杜撰出来的,不可信从。《春秋考论》一书的考论是经得起检验的,其学术价值和贡献应该得到尊重和肯定,一味抹煞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春秋》和希罗多德的《历史》分别是中西方史学的两部伟大的著作。这两部著作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春秋》以"立德"为先,而《历史》以"立功"为先。这种差异的形成不是因为孔子和希罗多德的个人差异造成的,而是具有深层的历史原因,是深受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汉人《春秋》外传说的提出有它特定的学术背景,其实质是把《国语》看作"入道见志"的诸子著作。汉人的这种看法不但与先秦诸子著作体例发展过程相吻合,与今人所主张的"语"书说之间也存在许多相通之处,不应该被轻易否定。  相似文献   

14.
先秦法家学者们认为,尧舜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是因为他们获得了帝"位",拥有了"权"、"势",继而实行了得民心的"法治"的结果。同时,他们对于尧、舜个人德行的认识以及上古三代之间所实行的"禅让"制的看法也表现出和儒家学者的不一致。  相似文献   

15.
胡少春 《老友》2014,(7):24-25
春秋时齐国厚葬之风颇盛。齐桓公担心,此风任其发展,"布帛尽于衣裘,林木尽于棺椁",百姓将"无以为蔽",国家将"无以为守备"。为此,他与丞相管仲商讨对策。管仲说,世人做什么事,不是为名便是图利。如果令厚葬者既无名又无利可图,厚葬之风定可刹住。于是,王告天下:"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此令一下,厚葬之风很快便被刹住。因为,对棺椁过度者进行侮辱,名声不好;对大办丧事者治后人罪.无利可图。自然,也就很少有人敢大操大办了。  相似文献   

16.
概念与机理:政体的设计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体是和国家同时产生的一种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反映国家的权力结构以及国家组织之间的权限关系。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力量对比关系决定了国家政体的具体形态。随着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演进,人类社会经历了集权政体向分权政体的转化过程。政体是历史生成和人类理性建构的产物。政体的价值目标决定了人类政体设计的基本理念。传统社会的政体设计体现了集权主义和权力本位的精神实质,将权力集中在最高统治者手中以实现专制统治是集权政体的最高设计理念。就现代社会而言,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保障人们享有最广泛的自由和充分普遍的社会福利便成为分权政体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的"乐教"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培养和完善人格等方面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儒家经典著作《乐记》正是多角度、多层面映衬出先秦音乐教育形态。本文从《乐记》入手,深入阐释汉代儒家学者眼中的先秦音乐教育形态。  相似文献   

18.
战后联邦德国民主政治建立的回顾与思考肖德芳1949年建立的联邦德国(或西德),是以议会民主制为政体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它所实行的民主政治,既不是魏玛共和国民主的翻版,也不是西方国家民主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德国民主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国家民主的合理...  相似文献   

19.
先秦文学中的武与侠刘学谦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濒繁的战争为武技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文学描写创造了社会条件。先秦诸子百家争呜造成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文化繁盛的高潮,中国武侠文学的源头,也是在先秦显现勃勃生机的。先秦散文大约可分两类:一类是孔子修删过的《春秋...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语言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言研究尚无独特的方法,更无专门的研究成果。但是先秦时期仍有不自觉的语言研究,有不自觉的研究成果,这就是《尔雅》以及体现在《尔雅》中的语言学思想:一、《尔雅》用先秦时期的共同语──雅言解释各地方言和古语词,体现出"名实相符"的语言学思想。二、《尔雅》首创按词的意义类别编排词汇的体例,形成了后世的"雅学"。三、《尔雅》为后世辞书释义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