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台湾高阳和大陆二月河乃两岸历史小说的标识性作家,均成就斐然,但二者话语立场和写作出发点却迥然有别,相似的历史素材在二者笔下演绎出了异质的文本,相同的历史人物有着悖逆的塑形。本文通过对相类文本的梳理、辨析,试图揭示出作家的写作视角和立场的差异,诠释作家内在创作思维机制对创作的影响,探索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理念,并通过背景文化造成的创作价值观差异研究,对文学与文化理念关系的某些本质进行思索与追问。  相似文献   

2.
戴逸 《学术界》2006,(1):254-259
刘铭传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将领,有远见的政治家,台湾近代化建设的奠基人。他为维护祖国领土的统一和完整,为保卫台湾和建设台湾,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他身上,爱祖国和爱台湾得到了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3.
清国史馆与《清史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翔实的史料,证实了清国史馆第一次开馆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第二次则在乾隆三十年(1765),纠正了清人昭梿《啸亭续录》所记乾隆二十五午(1760)“特命开国史馆”的错讹。作者又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原国史馆纂修的大臣列传稿本》与《清史列传》相同的六百多个传,进行互相校勘,认为《清史列传》实际上直接抄自《大臣列传稿本》的并不太多,而间接从《满汉名臣传》和《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两书过录的却不在少数,这就订正了过去中外学者关于《清史列传》全部直接抄自清国史馆《大臣列传》的不正确看法。对于近一千二百个来源尚不清的传,作者认为有可能全部或一部分保存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档案中。文章恰当地评价了《清史列传》的史料价值。《清史列传》经过这次校勘,将会接近于清国史馆历次所纂的《大臣列传》的原稿本,成为比较完善的版本。  相似文献   

4.
台湾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7次推动"宪政改革",使得台湾的政治格局和政治生态发生深刻改变,并对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和两岸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台湾"宪法"变迁历程做一整体性回顾,目的是要透过了解台湾由威权体制向民主政体转型过程中宪法秩序的变化,认清所谓"宪政改革"的实质和特点,并试图据此对其未来的可能走向做出预见性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文青 《西域研究》2001,(2):102-105
2001年5月17日至19日,全国140余名从事清史研究的专家和清代档案工作者云集北京,就如何尽快启动清史的修纂工作和在21世纪新的形势下应该修纂出一部什么样的清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是我国就修纂清史的有关问题而举行的首次学术研讨会,也是为尽快启动修纂清史这项重大的世纪文化工程的一次促进大会和动员大会。因此,这次会议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一) 众所周知,中国不仅是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唯一历史没有中断过的国家。一部二十四史翔实地记述了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的…  相似文献   

6.
施宣圆 《学术界》2003,(3):217-223
清明时节 ,春暖花开 ,万物复苏。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先生和副主任马大正、朱诚如等一行南下上海 ,召开南方片《清史》编纂体裁体例座谈会。我承蒙邀请 ,参加座谈。在下榻的好望角饭店 ,见到了戴先生。戴先生已经年近八旬 ,满头银发 ,身体却很好 ,走路腰板挺直 ,穿一身黑色西装 ,依然是风度翩翩 ,和蔼可亲 ,普通话中依然带有些许软软的吴语。我们一见面 ,先是叙叙旧 ,聊聊天。我最早认识戴先生是 1979年 5月 ,那时中国史学界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南京举行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太平天国学术研讨会 ,戴先生等 10 0多名来自全国各…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对台斗争。一次是郑成功的收复台湾,一次是康熙帝领导、施琅指挥的统一台湾。这两次斗争的共性就是以军事斗争为主的各种斗争方式综合运用。这说明了在对台斗争中和平方式与武力方式综合运用的科学性,也说明了我们不承诺放弃武力的必要性。从这两次对台军事斗争的经验和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出今天解决台湾问题的一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过去,每年两次降价的台湾系统生产商现在每两个月或三个月削一次价。现Intel顶级PentiumⅡ装机的系统在台北售价仅$1500,去年下半年还是$2000。且价格将继续下跌。 台湾最大的PC机经销商  相似文献   

9.
安阳修定寺塔的文献信息、建筑形制、石雕风格、砖雕风格等,将其始建年代指向北齐天宝年间,唐代晚期有过大规模整修。修定寺塔历经两次灭佛事件的破坏、近代的盗卖和破四旧的摧残,至今仍然屹立不倒,承载了很多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10.
陈水扁上台来,施政忽左忽右,莫衷一是,政绩乏善可陈,两岸僵局依旧。两年来当局的施政团队已经三届四次改组与调整,对台湾陈水扁当局的行政文化进行研究,剖析台湾当局行政风格,对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同治十三年(1874),台湾发生了牡丹社事件。沈葆桢先后两次到台筹划海防和善后,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在台期间,他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和卓越的治台才能办了许多有益台湾发展的事,为近代台湾海防的巩固和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本文拟就沈葆桢在台所进行的改革试加论述。  相似文献   

12.
台湾经历第二次"政党轮替"后,进入新的政治时期,由此台湾岛内的政党互动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通过对EcFA的个案分析,得出在"朝野"两党易位后台湾政党互动呈现出复杂性、不平等性以及不稳定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近几年播出语言为"台湾国语"的较典型的部分台湾影视作品中的语料,从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分析了"台湾国语"的闽南方言特色.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受闽南方言影响,影视作品语言经常窜用闽南方言词语从而体现出鲜明的地方风土人情;在语法上受到的影响则更为广泛多样.  相似文献   

14.
中间选民现象在台湾的政治选举中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台湾“中间选民”一词的使用相当混乱,经过对台湾“中间选民”的语义和语境的分析,可以看出台湾的选民分布在主要议题的坐标上,呈中间凹陷双峰状。形成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台湾族群政治的兴起与发展。这一状况可从台湾“中间政党”立足失败得到旁证。台湾族群政治是一个历史过程,其中间选民将会经历分离和逐渐回聚的过程。但这一回聚已经不会回到原先的“中间点”。随着泛蓝阵营的自我修正和民进党对台独立场的坚持和宣导,台独在台湾已经不再被选民视为极端政策。  相似文献   

15.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一次农民战争,明显地对清王朝的衰亡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在清史编纂工程中应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给以足够充分的客观陈述。太平天国运动从总体上说是民族矛盾与社会矛盾交相激化的结果,就其是非而言,民众反抗清朝的暴虐统治,即可肯定其为“是”。就其功过判断,太平天国之功主要表现在对清朝统治的勇敢挑战和沉重打击,影响不仅表现于当时而且更为彰显于事后。在清史编纂工程中,对于太平天国的功过应作实事求是的客观陈述,既不溢美,也不苛求。  相似文献   

16.
汪毅夫 《东南学术》2002,(6):99-108
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光复初期台湾国语运动之种种情形:从官方筹划、民众自发到学者("语文学术专家")主导,学术阵容、学术理念和学术实践,学术刊物、学术著述及其他学术资讯.本文认为,从"国语纪元"(1648)即清代初年迄今的国语运动在时、空两个方面的延伸看,"光复初期"和"台湾"乃是相当重要的时段和地点;光复初期曾在台湾主持国语推行委员会的魏建功教授,1949年以后在大陆语文学界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光复初期台湾国语运动的学术经验亦得相当完美地融合于当代中国的语言文字工作.  相似文献   

17.
美国国会两院“台湾联线”是两院议员针对台湾问题成立的非正式组织。它的成立既有适宜的“国际气候”,也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根据,还有不容忽视的“游说催化剂”。其成立表明,国会亲台力量进一步凝聚,必然会在美国对华决策、台湾问题上有所动作,以期施加更大的影响。这点可以从“台湾联线”支持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中看出。  相似文献   

18.
以BOT方式建设的台湾高铁自通车运营来,对铁路沿线的民众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但长期深陷财务困局却逼迫台湾当局对高铁的经营模式做出重大调整,甚至使人对相关领域的公私合作方向产生疑惑。本文以台湾高铁公司发生的两次财务危机为线索,分析其资本结构以及两次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并总结相关教训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蒋氏父子与"一个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不仅是我国政府所一贯坚持的原则,同时也是1949年后的三四十年间台湾当局所始终坚持的基本立场.本文对原台湾地方领导人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关于一个中国立场的基本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论述,这对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的40年间,台湾奉行"稳定中求发展"的指导方针,物价保持基本稳定,经济取得较快增长.其间,也曾出现过三次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是由于采取了比较得当的措施,终于平息了恶性发展的通货膨胀,从而稳定了经济环境,取得了经济的高速度增长,并成为亚州四小龙之一.台湾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一由于受内部因素的作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从1949年至1988年的40年间,台湾共发生过三次严重的通货膨胀,50年代初期一次,70年代至80年代初两次.第一次通货膨胀(1949—1952)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生产下降,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