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两个来源及其两重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有三种用法:Ideologie、Bewuβtseinsformen和Ideologischen Formen.在他对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的正式表述中,采用的是后两种.本文从分析意识形态概念的词源入手,梳理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两个来源和两重含义,并阐述了重新界定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消费主义背景下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历史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从短缺走向丰裕,消费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消费与生产的关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短缺经济时代,"生产决定消费";进入丰裕社会后,"消费引领生产".同时隐匿于其中的深层逻辑则是"生产对消费的控制".与短缺经济时代生产对消费的制约性支配不同,丰裕社会中生产对消费是一种引导性控制,即资本为了追逐利润而以文化控制的方式对消费进行操纵.为此,不能简单地用马克思关于生产的支配作用的观点来解释现代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但是马克思的深刻见解对我们今天把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考察马克思时代的生态现实,在分析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挖掘和梳理了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生态经济发展的技术维(生态技术)、生态经济发展的知识维(可持续发展经济)、生态经济发展的制度维(生态政治)、生态经济发展的文化维(生态文明),这些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生态环境恶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对于我们进行生态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时间问题的系统反思,奥古斯丁生发出了与物理学意义时间观迥然不同的文化人类学的时间学说.他在时间与永恒、时间是否存在、时间的本质属性等方面的深入思考极富启发意义,对康德、海德格尔乃至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构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书信,从一个侧面真实记载和反映了他的思想历程。在这些书信中,马克思的理论观表现得尤为突出:对待各种理论,他始终坚持科学的态度;对待理论写作,他注重和坚持引文的真实性、逻辑的严整性、语言的准确性、结论的科学性;对待理论和实际的关系,他强调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于联系实际,理论家要尊重实际。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文化思想及其中国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广文 《河北学刊》2006,26(4):137-142
文化问题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关注对象.本文从三个方面梳理了马克思的文化思想:马克思对于人的实践活动的整体性与文化的人化本质的论述构成其文化形而上的基础层面,而关于普遍文化交往与世界文化形成的论述,以及对于中国文化的个案分析,又表达了马克思文化理念的现实观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观中的社会批判之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新生 《学术研究》2002,3(12):49-53
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在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多重批判中体现出来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所作的政治批判是其社会批判理论中最为外显的部分,对市场经济体系所作的经济批判是这一批判最深刻的内容,而对整个市场经济社会所作的总体性的社会批判才具有更为深远的价值。这是因为,这一总体性的批判以更为全整的人类生活世界为批判对象,是建立在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基础之上的,因而也蕴含着更为本真的哲学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8.
刘军 《河北学刊》2006,26(6):21-25
马克思在国家观上有三大理论创新:在国家起源和本质问题上,马克思实现了冲突论和融合论的统一,认为国家既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是平衡社会各阶级不同利益的工具;在国家职能问题上,马克思提出国家具有政治统治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双重基本职能,而在现实社会中,国家的职能往往因为统治阶级追求自身利益而被异化;在未来国家的发展趋势问题上,马克思指出了“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的历史性方向,并将之描绘为“自由人联合体”。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和解决我国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的科学理念,根植于广大群众开展实践活动的人民立场,以及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价值取向等文化意蕴,对推动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和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林进平 《学术研究》2007,18(11):34-38
在近代政治哲学的视野中,人权是自然和普遍的,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但在马克思看来,人权,不论是其人性基础,还是作为其三位一体的自由、平等和所有权,都不是自然的、普适的,而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政治解放和商品经济是其存在的渊源,也是其赖以发挥作用的境域。因此,人权并不具有至上性或神圣性,而是有其局限性。它虽体现了对人道的追求,但又与人道追求相悖。在实质上,它是资本在法权观念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府际治理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管理实践的新趋势。我国府际关系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内学者研究府际关系的视角包括公共安全视角、政治学视角、经济学视角、公共行政学视角和法制视角。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重点加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2.
"冲击-反应论"与马克思的中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亚雄 《江汉论坛》2003,1(9):52-55
本文在梳理"冲击-反应论"源流的基础上,对质疑该论的各种观点进行评析,认为"冲击-反应论"既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东方社会理论的逻辑结果,也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具体实际.  相似文献   

13.
覃志红 《河北学刊》2007,27(6):23-27
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正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马克思生产理论面临新的挑战,有关精神生产的讨论成为新的理论热点。那么,精神生产究竟在何种意义上成立?精神生产在马克思总体生产中的地位如何?自由劳动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我们从马克思总体生产的思想出发,则可以为这些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4.
刘军 《学术论坛》2005,2(7):1-3
马克思和邓小平虽未直接论述有关全球化的问题,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中却包含着丰富的全球化观点,而邓小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传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史观,体现了总设计师深邃而宽广的全球眼光以及对世界历史进程的自觉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