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货真价实的短篇” 茅盾说过:“沙汀的作品在那时才是货真价实的短篇,我是很佩服他的。”短篇小说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不能是中篇的压缩,也不能是长篇的片断,而沙汀的短篇,是真正具有短篇特点的。 首先,在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提炼上,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用沙汀本人的话来说就是“小矛盾套大矛盾”。这样才能做到“以小见大”,如茅盾所说:“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来说明一个问题或表现比它本身广阔得多,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所谓“大处”,是指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社会的主要矛盾,所谓“小处”就是具体的事件、具体的矛盾。沙汀告诉初学写作者:“一定要把形势认识清楚,这是前提。应从整个形势出发,来看个别的东西。”沙汀自己的创作正是这样。他开始创作,正处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就“企图反映当时的伟大土地革命运动”。如《航线》,正面写的是一艘航行川江的外国轮船上几个“黄鱼”的遭遇,侧面却反映农村土地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创作中,短篇小说占有重要位置。从一九三一年开始,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左联时期革命的深入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开展,茅盾以“改换题材和描写方法”①的坚强意志,自觉地负荷起文艺家的社会使命和时代使命,把文学作为“表现时代,解释时代,而且推动时代的武器”②,在创作出长篇巨著《子夜》的同时,还创作了以《春蚕》、《林家铺子》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的短篇。  相似文献   

3.
《野蔷薇》是茅盾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主要收集了一九二八年二月至一九二九年三月所作的《创造》、《自杀》、《一个女性》、《诗与散文》、《昙》等五篇小说。当时对这些作品的评论毁誉均有,而批评指责却是主要的。在茅盾的整个创作中,《野蔷薇》也并不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它很少评论,在一些文学史中甚至连提也不提。近几年来对这个短篇集又有所研究,其中有真知灼见,但有的论述还可商榷。本文也想就这个短篇集,谈点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4.
“时代女性”是茅盾从《蚀》开始,在几十部小说(包括长、中、短篇)中塑造的系列形象。所谓“时代女性”,是指那些置身于时代政治风云变幻之中的新女性。虽然“这些新女性的思想认识,声音笑貌,各有特点”,但是,作者总是把她们放在时代的漩涡和斗争的洪流中,着重展示她们的人生道路和个人命运,借以反映礼会问题。也就是讲,这些“时代女性”,始终是和时代联结在一起的,或跟着时代步伐的前进而前进,或随着时代潮流的消退而消退,在她们身上,有着更多的时代风涛和政治浪潮的投影。这些“时代女性”,按  相似文献   

5.
《野蔷薇》是茅盾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它收集了《创造》、《自杀》、《诗与散文》、《一个女性》和《昙》等五个短篇。《野蔷薇》产生于大革命失败后的一九二八——二九年间,这是我国现代史上非常黑暗和反动的时期。在那“混浊的社会里”,存  相似文献   

6.
茅盾小说创作的母题是时代女性。茅盾从时代女性出发 ,在他的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时代女性形象系列 ,从而形成了茅盾小说独特的艺术世界。茅盾小说时代女性母题的形成主要是受茅盾深刻独特的生活体验、《红楼梦》的女性观和北欧神话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如果我们注意一下茅盾创作谈中那些关于他的作品的创作意图或构思的说明,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几乎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在事先有过明确的意图或构思的情形下写作的,而且这一意图或构思,都可以用十分明确的语言来表达。 姑且让我先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关于《蚀》的创作意图,茅盾这样说:“我那时早己决定要写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经过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初摇;(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关于《春蚕》的构思,茅盾说:“《春蚕》构思过程大约是这样的:先是看到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以及国内政治的混乱造成了那时农村破产,而在这中间的浙江蚕丝业和以育蚕为主要生产的农民的贫困,  相似文献   

8.
茅盾在创作《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蚀》的时候,由于受大革命失败后一度混乱的形势影响,创作情绪很不稳定。他在《创作生涯的开始——回忆录(十)》中说:当时“我的思想在片刻之间会有好几次往复的冲突,我的情绪忽而高亢灼热,忽而跌下去,冰一般冷。”作品所反映出来的实际情况也是这样。《幻灭》的思想基调就比较高亢,《动摇》的基调就比较抵沉,在《动摇》之后所写的短篇《创造》又比较高亢,在《创造》之后所写  相似文献   

9.
探析茅盾创作“时代女性”母题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在他的小说中成功塑造了时代女性形象系列,为他的小说增添了不尽的艺术魅力。时代女性成为茅盾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茅盾小说时代女性母题的成因是多元的,主要是受他的家族女性、早期妇女观、古典名著《红楼梦》和北欧神话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茅盾是‘五四’新文学的第一个评论家”,这是符合实际的。早在二十年代初叶,茅盾就曾发表过《春季创作漫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创造〉给我的印象》等重要文章及多篇《通讯》和《文学界消息》,及时地评沦了“五四”时期陆续涌现的大批作家作品,热诚地  相似文献   

11.
也说《蚀》     
《蚀》已到“古稀”之年,它无论是在茅盾个人创作的道路上,还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正象鲁迅这个光辉的名字伴随着《狂人日记》一同出现一样,“茅盾”的出现是和《蚀》联系在一起的,从《蚀》的发表开始,驰誉文坛的理论批评家沈雁冰同时也成了更有影响的、声名更加显赫的作家茅盾.但《蚀》却没有《狂人日记》那么幸运.后者在不同时期几乎都得到人们比较一致的肯定和赞扬(虽偶有不同看法,但极个别,或带有明显的偏见或偏激情绪,在学术界没有什么影响).《蚀》却从它一面世就成为人们争议的对象.近年来,学术界对《蚀》及整个茅盾创作重新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但在一些观点上的分歧仍然是很明显的,因此可以说70年来关于《蚀》都未有定论.本文也就《蚀》谈谈一已之见,希望能够有助于对《蚀》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茅盾,不仅是蜚声中外的小说巨匠,也是特具风格的散文大师。新中国成立之前,他就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写下了大量的散文,先后结集的有《速写与随笔》、《见闻杂记》、《苏联见闻录》等十多种。一九八○年出版了《茅盾散文速写集》,全书共收一百三十篇,是他一部最有代表性的散文自选集。茅盾散文的创作,早在“五四”前后就“多产”了。“特殊的时代常常会产生特殊的文体”。他的散文,确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如果打个比喻,这一篇篇散文就象一颗颗光波斑驳的珍珠,通过历史这条引线汇成一串,以其不同的色泽,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斗争风貌。  相似文献   

13.
茅盾先生的《雷雨前》写于一九三四年夏秋之交,是作者创作最活跃的发端期的一篇散文杰作.“诗言志”,“歌缘情”,散文同样要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评价,流露作者主观的思想倾向.那么,《雷雨前》反映思想主体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呢?一九五九年五月十二日茅盾先生在自己的选集《序言》中说:“……其中若干短章,抒情写景而已,  相似文献   

14.
最近播放的电视剧《岁月长长路长长》使人想到了大主题下的“五人结构”。 在该片中,用五个下岗女工所经历的矛盾纠葛,涵盖了下岗这个主题,这五个人基本容纳了作品所要表现的人物群体。 我们不妨看看,我们的影视作品,在表现一个群体生活时,是多么喜欢英雄所见略同地在五个人物身上做文章啊,以至形成了一种“五人模式”。 电影《五朵金花》,通过对五个职业不同、性格迥异的金花的寻访,基本概括了它所表现的大跃进时代里女性们在做什么,它所表现的女性的美好主题,掩盖了它极其巧妙的、蕴含在表层故事中的政治母题。 根据王蒙小说《青春万岁》改编的同名电影中,发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的画廊,绵延伸展,幽曲尽致,色彩斑澜。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分别以他们所熟悉的题材和擅长描写的人物,在争奇斗艳的现代文坛上各领风骚。如果说鲁迅以他深沉、冷峻的笔触刻画了一系列旧中国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形象;巴金笔下是“五四”前后到新中国成立前青年一代的命运;老舍的艺术刻刀下是完整的市民社会,那么茅盾则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资本家和城市的“时代女性”形象贡献于现代文学,为现代文学艺术的画廊增光添彩的。特别是在茅盾早期的创作中,“时代女性”形象独具丰姿,颇为引人注目。这组小资产阶级的女性形象带着作者深刻的生活思索,强烈  相似文献   

16.
《三言》所收120篇作品,各自写成于什么时代?其中有没有冯梦龙的创作?如果有,是哪些卷?关于这些问题,过去主要是从文学角度进行了很多论述。但大都是以王朝的名称或年号、地名等为根据的,因此多不能被认为是有说服力的。如果把王朝名称、年号、地名等作为根据的话,只有在断定哪些作品是明人之作或是明代人所加工的情况下才是有效的。因为,如果明人摹仿宋元时代的年号、地名等,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但宋元人要摹仿明代的作品,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是极平常的道理。 把明人摹仿宋元话本创作的小说称作“拟话本”,假如这样考虑,为了“拟”宋元话本,那么首先就必须“拟”王朝的名称和年号等。而且这也是最容易拟的地方。严敦易根据“故  相似文献   

17.
茅盾的创作生涯开始于《蚀》(包括《幻灭》、《动搖》、《追求》三个连续性中篇小说)的写作。从一九二七年九月动笔写《蚀》三部曲之第一部——《幻灭》,到一九二九年四月至七月写《虹》(未完成旧长篇),这是他创作道路的初期阶段。在这一时期中,除了若干篇抒发个人感情、“充溢着‘俗’的议论”的速写随笔和一个涉及农民对红军的态度的短篇小说《泥泞》而外,其余长、中、短篇小说差不多全部是以青年知识分子或青年女性为描写对象的。这时期茅盾创作的总倾向是对黑暗社会现实丑恶的  相似文献   

18.
茅盾、巴金创作与冰心小说《超人》的精神联系主要表现为茅盾的小说《幻灭》直接整合、转换进了冰心小说《超人》的内容,巴金的小说《灭亡》也与冰心的《超人》形成精神共鸣。茅盾、巴金文本中所昭示的渴求母性之爱的男性心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这正是冰心从女性角度建构母性之爱的创作拥有广大读者、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根本缘由。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茅盾的小说创作主要着眼于表现动荡的社会全局和发展趋向,这就必然重视大工业和新思潮冲击下的急剧变动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现代都市生活。因为这里社会矛盾最为集中和尖锐,现代思潮和革命活动也特别活跃,相应地也引起不同阶层入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的急剧变化,因此,深入地反映都市生活是现实本身向新文学提出来的历史任务。茅盾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主要提供了两个形象系列:民族资本家、时代女性(《幻灭》中的慧、《动摇》中的孙舞阳、《追求》中的章秋柳、《虹》中的梅)。其中,时代女性形象以其…  相似文献   

20.
茅盾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文学抑或是偏重于心理与个人色彩的文学,即使从头到尾读透他那本内容详尽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仍然无法窥知其中奥妙.茅盾的最大专长固然是写小说,而他能够把同一个时代有体系地重新组合,使他的作品世界博得了“史诗”之誉.如果和传记方面的研究(例如:他在教育杂志界的活跃状况等)相互对照,比较容易断定他的创造过程,是中国革命之政治发展的中心结构的从属交数.本文从规律命题的途径出发,探索擅长于描写人物性格的作家(作品);也许以历史根据来讨论茅盾的政治与文学之相关性,能使这项探索有更新的发现.于是,如何为茅盾的代表作《子夜》定位就成为最值得注意的一环.《子夜》创作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