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小说家兼诗人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促进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卓越大师之一。他在维多利亚时代创作的一系列小说《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构成了他的“性格和环境小说”悲剧系列。在这个悲剧系列中所展示出的悲剧性形象长廊中,《还乡》中的游苔莎与《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哈代着墨最多,刻意塑造的两个女性形象。哈代通过她们的遭遇充分揭示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物性格对人物命运的深刻影响,从而对资产阶级的宗教、法律和道德对劳动妇女的身心桎梏与残害作了深刻的揭…  相似文献   

2.
《德伯家的苔丝》语言艺术片谈余柳娟,丘雪帆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瑰宝《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人物形象能够跃然纸上,呼之欲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物语言充分性格化、个性化。鲁迅说:“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写对话的巧妙,以为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郁达夫的小说在1927 年开始转向以写实为主,但对女性心理的隔膜使其小说的创作异常艰难。为此,他在创作中时时“回归”到他前期恋情小说的模式中或把笔触伸向下层人物,但这种“旁逸斜出”也由于对女性激情的衰退和对下层人物的陌生难以为继。最后,郁达夫不得不放弃他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4.
乡土小说作家沈从文和马尔克斯·哈代,通过其代表作品《边城》和《德伯家的苔丝》中女性的描写,展示了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女性在对待自我、男性、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同价值观.小说中翠翠和苔丝形象的塑造,承载着两位作家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苔丝》原型解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苔丝》原型解码李明吉力一八九一年十一月,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完成了他的划时代巨著《苔丝》。小说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尤其是对小说主人公——村少女苔丝的命运,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这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在主要活动展开之前,就经历了一个事件,...  相似文献   

6.
从托马斯·哈代的代表性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主要人物苔丝的悲剧人生 ,进而可以认识哈代小说中强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7.
浅谈《金瓶梅》女性人物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以世俗女性为描写主体 ,反映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观念的变化。作品以明代后期现实为背景 ,在世俗家庭环境和场面中刻画女性人物 ,在婚姻家庭矛盾纠葛中表现女性人物的自我意识 ,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使女性人物塑造达到新水平 ,开创了中国古代小说女性人物刻画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从阿历克和安琪儿看《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伯家的苔丝》被誉为是哈代悲剧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从毁灭苔丝的两个主要人物阿历克.杜伯维尔和安琪儿.克莱尔入手,我们从中探究造成苔丝悲剧一生的原因,进而挖潜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实质。  相似文献   

9.
哈代在其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借用phase这一天文学术语 ,意指苔丝成长过程中的各个时期 ,并将苔丝比作月亮 ,对她寄予莫大的同情。小说未能客观地分析酿成苔丝之死的种种原因 ,而是过分地渲染偶然的因素。但哈代的世界观是复杂的 ,有时甚至是矛盾的 ,在阅读这部小说时切不可断章取义 ,随意贴上“悲观主义”、“宿命论”的标签  相似文献   

10.
《法国中尉的女人》与《德伯家的苔丝》在人物背景及人物主题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然而两部小说的主人公的结局却迥然不同,《法》与《苔丝》的这种并置形成的互文性凸现了《苔丝》中的达尔文主义的命运观,前景化并评判了《苔丝》中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的少年小说创作中,“地域性作家群”的出现是一个独特的景观,老臣作为“男性的北方”中的一员,在小说的创作背景、人物塑造、情感基调方面都透出与“女性的南方”不同的气息。从他身上,我们还可以窥见90年代少年小说作家的新追求和新风貌。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于以往的汉语小说创作的叙述方式,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的小说代表作《灵山》,不是以专有名词也不是以常用的第一人称“我”称谓小说的主人公,而是以第二人称“你”和第一人称“我”及第三人称“他”来称谓小说的主人公。不仅是主人公,除极少数的传闻中的被叙述者偶尔以名字或诨名称谓之外,所有的叙述者和几乎所有的被叙述者都是以人称来称谓的。小说中主人公“你”、“我”的面前常有女性人物登场,作者以“她”来称谓这些女性人物。拙文意在通过对作品文本的具体分析,尝试解读这种全方位的以人称称谓作品人物的叙述。  相似文献   

13.
明代后期出现的英雄传奇小说《杨家府演义》和《北宋志传》,比较系统地描写了一组巾帼英雄群像,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具有首创意义。与之前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和之后的《儿女英雄传》、《黄绣球》中的女性形象做比较,“杨家将”小说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英勇善战、智谋出众,大胆追求婚姻自主爱情幸福,对男女平等的追求等性格,为中国古代小说女性人物画廊增添了一组光彩夺目的巾帼英雄群像。  相似文献   

14.
杨朔是描写人物的能手。从三十年代后期起他就开始从事小说创作,先后写过几十个短篇,《红石山》《望南山》《三千里江山》等七部中长篇,为我们制作了一幅众多的生龙活虎的人物画廊。看过杨朔全部作品的读者,感到他散文中的人物比他小说中人物更美,更动人,如果说一位作家的早中期作品是为他后期创作做思想和艺术方面的准备,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杨朔的小说创作为他后期的散文创作积累了经验。他将小说中人物描写的丰富经验,用于他艺术性散文的人物刻划,以至达到大朴之巧、娴熟自如的地步。这是多数读者偏爱他散文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的交界线上,英国文坛耸立着伟大的小说家,诗人托马斯·哈代的忧郁形象。哈代做为一个小说家,作品是非常丰富的,而成就最高的则是他统称为“性格与环境小说”的作品。“性格和环境小说”包括这样几部作品:《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得》等。作家给这些作品起的名称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它们所反映的正是人物的性格和社会环境发生冲突而产生悲剧,其中或者以性  相似文献   

16.
幻灭是哈代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成功的小说,其主人公苔丝也是一个最能体现哈代幻灭主题的女性人物形象.哈代的幻灭主题主要体现在他对苔丝被人诱奸、遭人抛弃和最后又被人勒死等方面的详细刻画上.在哈代看来,苔丝的毁灭既是她自己的悲剧,同时也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德伯家的苔丝》作品意象的探讨,分析主人公苔丝性格,从自然及美学两方面探讨“纯洁”女人可能包含的其他意义。通过分析作品特定语境中人物刻画特征,论证“纯洁”一词所具有的包括“纯洁”、“纯粹”在内的多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描述了一个被人诱奸而后又犯下杀人罪过的女人的故事。文章试图站在现代人的立场,并从女性的视角来剖析这部作品及它的作者:苔丝仍然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里被理想化的缺乏自我意识的女性牺牲品;而哈代在对苔丝同情的背后,在把苔丝纯洁化的同时,也把他作为男性喜好的烙印打在了苔丝的身上。  相似文献   

19.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著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作为集中体现作家的人生观转变和艺术风格成熟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上的突出地位。 《苔丝》在欧州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有的认为,它是十九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最好的代表作”,在“十九世纪古典资产阶级小说”里,“算是到了无可再发展的地步”。对这个标志十九世纪末西欧、特别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最后成就的作家和作品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界还是不足的。五十年代,有些研究者发表了为数不多的评介文章,较多地强调了“小说的消极因素”。以至于推断出某些偏激的结论。因此,我们还有必要对哈代及其《苔丝》,展开深入研究和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20.
哈代的文字绘画艺术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不仅人物塑造成功、情节构思巧妙,而且小说创作中运用了独特的绘画艺术技巧。笔者以他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为例,从色彩的双重寓意,光线明暗变化的细腻描写以及旨在增强画面层次感的透视法运用方面对他的文字绘画艺术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