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归庄,一个令人“避影下之”“以高士推”的遗民,爱花成癣,如醉如狂,是否与其耿介狂狷的君子风貌不符?事实上,矛盾处也正是其合理处。花,既是归庄屡举不第的寄托,又是其对盛世繁华的追恋,更是其因国破家亡的移情。  相似文献   

2.
巧除鱼腥线     
《社区》2012,(28):60-60
吃鱼时,为保持鲜味,减少油盐摄入,不少人都偏爱清蒸。但有时会发现,即使加了葱姜等去腥辅料,清蒸后,鱼腥气还是很难去掉。其实,清蒸前,只需去掉鱼腥线,就可把这股鱼腥味轻松去掉。在鱼尾处将其断开,从鱼头处拉出即可。  相似文献   

3.
西南交通大学政策法规处成立于2005年,与西南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其前身是西南交通大学高等教育与政策法规研究所。现有工作人员6人,其中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4人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西南交通大学政策法规处(高等教育研究所)主要负有三个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压铸铁烘缸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其结构不连续区域容易出现断裂破坏等问题,课题组提出了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 烘缸整体进行应力分析,得知烘缸的应力强度最大点位于轮毂与缸盖的联接处;采用增大轮毂与缸盖联接处过渡圆角半径的方法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该 方法可有效地降低烘缸联接处不连续区域的最大应力,可使烘缸满足应力强度要求,提高烘缸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5.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成书五十余年来,以其平实晓畅而广布天下,但是其中句读犹有未妥处。笔者集其疑误十一则,予以商榷。  相似文献   

6.
法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双宾语句,其核心意义是“使某物从A处转移到B处”。这一句型由来已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一直以来成为语言学者们不遗余力研究的对象。本文从法汉双宾语句中引导动词的语义特征、宾语省略情况、句子变形这三个方面来研究她们的异同点,重点寻求出现不同点的缘由,以期给双语学习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金陵瞭望》2007,(18):65-65
南京朝天宫附近仓巷,旧时有一处深宅大院,这就是清朝状元黄思永的府第,时人和后世所称的“黄状元府”。其建筑气势恢宏,园林艺术巧妙而高超,是南京不可多得的近古建筑。  相似文献   

8.
在司马迁留给世人的巨著中,《报任安书》称得上是一篇精采之作。当任安被处极刑之前,司马迁怀着怨悱愤激之情,给他回了一封长信;意在说明自己“身残处秽”,对推贤进士、出面救援表示无能为力,实则阐述了自已对修身、奋志、荣辱、名节的根本态度。其情感之真切,语言之凝练,譬喻之精当,哲理之深刻,令人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9.
有三部写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82年历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它们既有相同处,也有其相异处。都是同时代人写同时代的历史,都比较实事求是,都以史料说话,是其相同处;对重大事件的评价不同,体例和框架不同,对统计数字的引用多寡不同,是其相异处。吸取其优长,避免其缺失,以便今后写好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应是历史家的共同任务。  相似文献   

10.
“以”是文言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仅诸葛亮《出师表》一文就有18处之多,表意复杂、现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对其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屈原在他的作品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其死亡意识:一是描述死亡,一是描写对死亡的超越。诗人的死亡观既受孔子、孟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庄子死亡观的渗透。作品所表现的死亡意识,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是诗人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它蕴含着诗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与阐释。屈原对于以死殉节的坚定选择是儒家"内圣外王"、道家"无待而游"人格境界的双重体现。  相似文献   

12.
宋人对柳宗元诗歌的认识和评述 ,随着宋诗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北宋诗文革新作家欧阳修、梅尧臣充分肯定了柳诗刻画山水、摅写忧愤的特点 ,苏轼则对柳诗“简古”、“淡泊”的艺术特征 ,作了深刻的揭示和精辟的论述。北宋后期以后的诗坛上 ,“江西诗派”盛行 ,他们一方面坚持柳诗学陶、质朴简至的看法 ,另一方面则从字法、句法、章法等形式技巧上探讨柳诗。南宋后期 ,严羽、刘克庄也对柳诗发表了许多见解 ,其要旨是从艺术特征以及柳宗元其人其诗的关系上进行论述。总之 ,宋人对柳诗的评述大体上揭示了柳宗元诗歌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屈原的思想、精神对于王充产生了相当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对天、天道的看法上 ,对人德行的评价上 ,博学兼容、主体自觉的精神上 ,对时弊的揭露、批判精神上。这种思想上、精神上的影响对王充思想的形成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正是由于王充承上启下的作用 ,使屈原精神在浙东学术中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扬州学派有着或显或隐的渊源关系.鲁迅的金石学研究,得益于王念孙的音韵训古;鲁迅轻儒重墨,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启于汪中,或与汪相契合;鲁迅研究古小说,与焦循的戏剧理论相关联;而阮元对自然科学的重视,他的金石著录,他的文学观点,都曾为鲁迅所关注,在鲁迅的思想与著述中留有印痕.  相似文献   

15.
胡瑗的教育改革实验及其文化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勾勒胡瑗中年之后自苏州州学、湖州州学到中央太学的从教历程入手,依次分析了其分科教育法的核心内容以及取得成功的主要动因,最后则从更为宏观的视野探讨了胡瑗这一教育改革成果的文化效应,并由此揭示了其超越时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杜甫诗歌对遗山词风的影响是全面的。遗山的那些描写登山临水、表现隐逸之趣的词作,疏快超旷,清丽淡雅,颇得杜诗高旷清婉之致;遗山词还有缠绵悱恻、婉曲深挚的一面,既体现了他重言外意、倡韵外致的词学观念,又可与杜诗婉厚深远之神韵相颉颃。遗山词之学杜,可谓渊源有自,堪称“词中老杜”。其词之学杜,与宋代周邦彦词的学杜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的《屈子文学之精神》 ,引入西方原始思维理论的视野和批评方法 ,通过“想象”这一概念来揭示屈骚的文学特征 ,使该文大大超越了渊远流长的传统屈骚批评。这是一篇于实际批评中充分显示“中西融通”的理论意识的佳构  相似文献   

18.
屈原对自己生命的根源、自己家世的积极美好意识,是屈原美好内心世界滋生壮大的动力源泉。屈原“美政”理想与“浊世”现实的碰撞生成无尽哀怨,因此,抒发此种哀怨以求得读者同情,以为“修名不立”之补偿,应为《离骚》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9.
变与不变:屈骚美人意象及其余影管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屈原作品曲折动人,部部是心灵的组曲,郁结纡轸,意象丰富而深远,他是第一个将意象思维系统化的人,一系列的"美人"题材,不仅表现对理想热烈追求的想望,语言情境结合真实与虚幻的遭遇和想象,情幻无垠,更启示宋玉《高唐》《神女》等赋的写作,汉代以后,贾谊、司马相如、扬雄等拟骚作家及其作品,在题材的选择与书写上,处处可见屈原作品意象思维的余影。  相似文献   

20.
阮元对中国传统孝观念的阐发 ,显示了他学术和思想的渊博精深。阮元对传统孝观念研究的新贡献主要表现在 :孝的实质在于实行、实践 ;孝是社会教化和德治的最基本内容 ;孝与性命相联 ,而并非情貌等外在表现。阮元对传统孝观念的新发展 ,在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其借鉴意义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