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彭升 《船山学刊》2003,(2):142-145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孙中山中西文化观的特点。一是强调复兴民族精神拯救中国,但又主张对西方文化采取开放态度。二是提倡学习西方文化的精华并能创新发展。三是主张弘扬中国传统道德,但又赋予它新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四是融贯中西文化,力求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
20世纪 3 0年代以来的现代文学 ,表现出对待死亡的自然主义态度 ,即一种对待个人生命终结不迎不拒、不喜不忧、随其自然的态度。这种生死观的产生有其现实原因和文化传统渊源。文章还在与五四文学的个性主义死亡观的比较中 ,阐释了自然主义死亡观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是独特的,他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以认识论为根基来探讨死亡的路向,从比认识更为本源的人的生存出发来思考死亡问题。海德格尔生存论的死亡分析,不但使死亡从“不在场”的遮蔽状态中释放出来,是其所是的敞开自身(在场) ,而且使此在通过领悟自己的有死(限)性而获得了生存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战国策派"民族主义史学在抗战期间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亮 《河北学刊》2003,23(3):152-156
抗日战争时期兴起的"战国策派"是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学术团体,其主要成员雷海宗、林同济用所谓"历史形态学"来解释中国历史,批评中国柔性主义文化传统,主张恢复战国时期文武并重的文化,以适应激烈的民族竞争,并主张战时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它的历史观是有非理性倾向,它的激进民族主义主张及其可悲命运则具有思想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余华小说《活着》所渗透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的小说<活着>通过反复渲染的苦难和死亡来表现中国底层老百姓特有的人性,他们的善良和平和,他们对苦难的承受和忍耐在小说<活着>里都能找到表达所对应的空间,也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生""死"观的蛛丝马迹,作为中华大地的本土文学,它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斩不断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方面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在此基础上,二者呈现出相与有成的交互态势: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富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基础,驱动和保障着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成为中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价值遵循;另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能增效。二者的高度契合交互有效推进了“两个结合”的发展进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7.
对死亡的关注一直是毕淑敏小说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与她昆仑山上当兵的经历和20多年的医生生涯密切相关.本文从她在昆仑山上形成的死亡情结入手,沿着她创作文本中对死亡思考的轨迹,解读她对现代死亡观的构建和对死亡文化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哈代的爱情诗与死亡诗,是其诗歌创作中最富有自我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的部分,也是最有创新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其爱情诗,从表面上看,对抒发美好爱情理想的常见模式有所颠覆,而其实质,则是在更为真实的层面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呼唤,追求爱情价值与意义的回归。死亡诗则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其独特的死亡观--把死亡视为“永恒的休息”。哈代的死亡观映照出他的存在观,其存在观可以用负重精神来概括。  相似文献   

9.
论死与不朽     
龚群  完颜华 《江汉论坛》2006,(10):48-51
自远古以来,灵魂不朽就是人们对生命不朽的一种基本看法。然而,随着人类思想的发展,灵魂观念则愈来愈淡薄,而世俗生活中的不朽观则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我们看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观从来就是中国传统思想中超越死亡的基本不朽观,这一“三不朽”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曾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有着十分深刻的思考.他曾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产生这种差异的深层次原因作过深入的分析,并倡导以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他特别强调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先进性和文化的世界互通性,主张以开放的姿态对待世界文化.他的东西方文化观对于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死亡叙事文本中如铁屋子、家、旷野等特殊意象与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和知识分子精神困境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这些文化场景包含着人类精神世界的信仰和特定的文化价值观,沉淀着现代作家特定的心理感受,体现出对生命敬畏的历史性内涵,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死亡叙事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2.
在世纪之交的当代中国文化转折时期,文化保守主义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文化主张与文化策略。关于文化保守主义,迄今没有权威的定义,但一般的含义应该是明确的,即:一、它主要倡导文化传统中的精华部分,对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并不拒斥;二、它针对的是当前文化中的价值流弊现象;三、它带有阶段性的文化色彩。任何文化主张都不是尽善尽美的。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文化主张,如唐宋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和明代浪漫主义文学主张,都带有纠正时弊、继往开来的针对性。因此,我们现在倡导文化保守主义,当然也是鉴于中国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而…  相似文献   

13.
荆世群 《船山学刊》2004,(2):175-177
群己关系即"群己之辨"是历史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是中国传统哲学关注的重点问题,它探讨的是群体、群众、集体和个体、个人、自我的相互关系问题.正统儒学强调个人对群体和社会的责任,主张个体与群体和社会和谐相处;当群己利益对立时,要求个体服从群体、牺牲自我,在群己关系上体现出了"无我论"的传统.佛学、道家学派在群己关系方面基本上主张"无我"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未接触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潮以前,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群己观上赞成"无我"论;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受其老师杨昌济的影响,研读了大量的西方伦理学著作,接受了布拉德雷、包尔生等人自我实现论的伦理思想,在群己观上主张"贵我"论和"精神个人主义",强调自我价值及其实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毛泽东又转而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说,在群己观上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主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文要探讨的是:毛泽东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其群己观的内容、特点.  相似文献   

14.
张艳艳 《兰州学刊》2004,(6):274-276
“观”在整个中国审美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仰观俯察”、“无往不复”的游目是它的观照方式,“以物观物”、主客融通、物我不二是它的思想根基,由此其贯穿于整个中国古典的审美文化与艺术创作之中。这样的审美观照方式构成着中国传统文化体认宇宙生命和进行审美表达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死寓于生,生趋向死.由于"死"与"生"的这一对立统一性,故虽为谈死,实乃谈生.死亡问题是人生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死亡观具有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意义.文章以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歌谣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承载着不同宗教信仰的民族民间歌谣的研究来探究云南少数民族死亡观,从而得出云南少数民族生则重生、死则安死的结论,凸显民族智慧处理生死问题,辩证看待生命流程,重生乐生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并质疑"云南一些民族重死轻生"的说法.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及其本质特征,而且很多民族的文化对我们当代社会探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面临着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的转型,很多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保留也面,临着挑战,对各民族民间歌谣的研究,尤其是对与一个民族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连的死亡观进行探讨,对抢救和保护这些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云南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死亡本质及其社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是人的基本属性。人类在追寻生命本质的同时,也对死亡的本质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马克思主义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在扬弃各种死亡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死亡的本质就在于它的社会性,从而正确揭示出了死亡的本质,为我们认识与理解死亡现象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维度。在现代社会,提出对死亡本质的正确认识,有助于人们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把握死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辩证联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死亡,不断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陈寿灿  傅文 《人文杂志》2005,(2):128-132
德治是中国的历史传统 ,确切地说是儒家的治国方针。其特点不外注重道德教化 ,主张爱人惠民。它有助于改良封建政治 ,改善国计民生。作为传统 ,它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8.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点主要在实践观、社会理想观、人本观等方面,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决条件.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农民、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道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来源,这是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立场与中国学术的马克思主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主要归属于本体论。贺麟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建构新文化的设想使他对体用范畴极其重视。可以说,体用观是贺麟整个文化哲学和新儒学的理论根基。贺磷立足于传统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了体用的文化学意蕴和内涵,开辟了体用观的新里程。不仅如此,依据自已的体用观,贺麟对现代中国哲学的转型与重建提出了一整套设想和主张。其中的许多看法今天看来仍不失为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20.
英国诗歌自始至终贯穿着死亡的主题.死亡美学主张死亡作为崇高的对象之一压倒了理性存在者的理性,让人们从庸俗普通走向真正的道德自由.它要求艺术在直接地呈现人的生存状态的同时保持本身的社会性批判维度.它指出了一条面对文本的批评之路批评是在贯彻一种能够引发反思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