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作为两个艺术符号,它们分别承载着当时西班牙人文主义思想家和农民群众两种社会力量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特征。两者间的对比,实际上是作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当时社会关系的真实感悟与刻画。人物之间外貌和肖像的对比,显示了人文主义者与贫苦农民眼界的差异以及形象本身所指代的各自社会集团人数的多寡。主仆身份的对比展示了当时农民作为新兴资产阶级追随者的历史地位和与之的特殊关系。而性格差异则显示出了人文主义者与农民完全不同的性格心理特征。塞万提斯正是在对当时社会关系独特理解的基础上,在两个形象的塑造中体现了高妙的对比效应。  相似文献   

2.
当代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与徐复观对于儒家与宗教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徐复观主张儒学自先秦之后只有人文内容,因而否定宗教的神意位格性与法则超越性;唐、牟两位之"即人文即道德"与"即人文即宗教"的观点,则是一方面肯定伦理生活中人文设教的重要,另一方面又站在"即内在即超越"的立场而有别于位格神意的宗教界定.可以说,徐复观是内在主义地去除宗教,唐、牟两位则是内在超越地护持宗教.除了以人文审视儒家与宗教的关系角度之外,传统儒家对于宗教还有另一种观点,此与祭祀对象的存有性格有关.自汉代以后,这类对象的"气化"性格逐渐跃上宗教舞台,如何面对甚至对治这种性格,乃成为儒者宗教论述的工作之一."人文化"与"气化"是儒教的两条重要线索,由气化来"拯救鬼神"的论述尤其能够让当代新儒家的人文宗教拼图更为完整.  相似文献   

3.
自唐宋始,小说和诗词这两种不同的古典文学样式呈现出了互渗相涵之态势,亦即文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在文言和白话小说创作中羼入诗词韵语,从而形成了散韵相间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固定表达模式.这种带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世界文化奇观的展现,是有着社会文化背景、作家审美趣尚、及读者接受心理等多层面、深层次的历史渊源的.羼入小说中的诗词韵语具有题材广泛、体裁骸备、措置有度等突出特征,在小说中极力发挥着彰显主旨、寄寓情理、渲染氛围、烘托形象、刻画性格、剖析心灵、贯穿脉线、展开情节等众多而又独特的审美功用.这种文学表达对促进当时小说的发展繁荣、诗词的传播流布及人们的鉴赏解读等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文章依据文化发生学关于地域文化最初特征取决于其生存环境的理论,就越地理环境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背山而面海的地理格局,环境险恶而孤悬海隅的地理位置,南山陵北水泽两大区块构成的地貌特征,论述了越文化复杂内涵生成的原始基因:大陆心态与海洋心态交织而成的开拓而保守的性格矛盾,务实理性与空灵超脱共存而成的对立文化质素的互容,厚重朴鲁与明慧文巧相兼而成的刚烈之性与柔婉之气的融化相生;文章并特别就其两种文化品格对立共存中何者为主导问题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玄学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史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某些基本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在沟通当时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在这篇文章中,我不可能全面来评论玄学的历史作用和地位,而只想就两个题目来谈一谈玄学在形成中国传统哲学的某些基本性格方面的贡献。一是玄学的“自然合理”论,一是玄学的“忘言得意”论。前者,确立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理论形态;而后者,则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中最主要的思维方式之  相似文献   

6.
李华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先驱,有其独特的文学观念。学界一般将李华的文学观念概括为尚古、宗经、载道。而实际情况是李华对于文学的定义有宽和严两重标准,"言饰而成文"是对文学宽泛的界定,"有德之文信"则体现出了严格的选择标准。宽严两重标准既不刻意把骈文排除在文苑之外,又自然将骈文末流置于择取的范围之外,这有利于以散代骈文体变革的顺利进行。此外,李华在论及文学时,认为文学应当重质亦重文,尚古而厚今,这种观念是对当时流行的重形式的文学观念的矫正,但又不至于矫枉过正。李华的文学观念深合时宜,又具有较深的理论价值,因而直接影响到了中唐的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文学观念的主体部分就是对于李华文学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高丽在刑罚适用上对唐制的变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刑罚的适用而论,高丽和唐两朝的重大不同,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情况:唐的刑罚重而高丽轻;唐的刑罚适用标准严而高丽松;高丽对唐的刑罚进行了改造并和其固有的刑罚同时适用;高丽在实践中有一套广泛适用的耻辱刑系统.这些差异的形成首先与两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因此而制定的相关政策有关;其次,和两国的权力格局及相应的制度安排有关;第三,还和两国的社会结构与身份制度有关;第四,和两国的文化传统与宗教信仰有关.  相似文献   

8.
从“黄”与“蓝”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文化中黄色乃至高无上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被奉为高贵之色的却是蓝色(紫色)。这种文化现象并非偶然存在的。从地理学意义上说,色彩的不同文化内涵与不同的自然环境紧密相关;黄色与蓝色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性格和文化心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感觉模式;色彩还具有行为学意义上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在祝允明的古文观中,明道、宗经与抒发性情的文学思想相提并重,师古与师心的观点也同时相提;他提倡行文时当“文被质”,同时又注重文质相协;平揽十代之文而于唐后之文又极其呵斥;在文风方面,他追求典雅敦厚的风格,而实际创作则又多有激扬刚猛之言。  相似文献   

10.
北宋诗歌的变唐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09,29(6):59-65
北宋诗歌艺术精神与审美特质的形成与确立,虽然原因种种,但其中最关键、最核心也是最本质者,则是因北宋诗人的"宗唐而变唐"所致。所谓"宗唐",就是以唐诗为典范向其学习,而"变唐",则是指借鉴唐诗的创作经验以创作出与其不同的美学风范之诗歌来。北宋诗人的变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为:初期,于模仿中初显精神;中期,执著而热烈的变唐;晚期,宗唐而变唐的高峰。这三个时期的变唐,既成就各具,而又特点各异,在北宋诗歌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像唐寅这样以毕生的精力和众多的篇目来写“花”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现象。他不仅爱花、寻花、赏花、吟花 ,把花作为客观之物和描写对象 ,更把花视为生命之物和有情之物。他把花视为知音 ,与花共悲哀同欢乐 ;赞美花的节操、精神、品格 ,暗寓自己的人格形象 ;他借助于花事遭遇 ,抒发自己的不遇之慨、生命之叹、寂寞情怀、人生苦闷 ;把美丽的桃花坞作为自己灵魂的寓所 ,借以保持自由的人身、独立的品格、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屈原以高尚的人格形象与杰出的诗歌成就,深深影响、感召着后代文人.初盛唐的张九龄由于人格理想、自身遭遇与屈原极为相似,在作人、作文等方面都表现出对屈原明显的继承和发展.张九龄对屈原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使自己的品行人格与屈原互见,诗文取得独特的艺术成就,且为王维、李白等人学习楚骚开启了道路,成为诗歌美学史上重要的中介人物.  相似文献   

13.
父权文化传统的反叛者还是继承者?——论笛福的妇女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小说之父笛福也是主张男女平等的有识之士。但笛福的妇女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继承了父权意识 ,他塑造的妇女形象是否可归属于反传统范畴 ,对此批评家们莫衷一是。本文试图运用女性主义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笛福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解读 ,阐明笛福作为英国小说史上第一个赋予女性在作品中中心地位之人 ,真诚地关心妇女、同情妇女。但身为启蒙时期的男性 ,他无法完全摆脱父权社会的传统意识 ,其解放妇女、教育妇女的目的是让她们更称职地服务于男性  相似文献   

14.
论清代文士的塾师生活与底层写作——以蒲松龄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学家名世的蒲松龄,其终身职业是私塾教师。蒲松龄选择这一职业,既解决了生计问题,又有较充裕的时间准备举业。但蒲松龄屡试不中,只能以塾师终老,一直徘徊在士阶层的底层。可以说科举失败,是蒲松龄展开底层写作的一个重要根由,而蒲松龄的创作,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塾师科举蹉跎、择业艰难、经济窘迫的生存状态。探讨蒲松龄文学的底层写作特色,可以揭示中国传统社会底层文人的职业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朱蕴山的革命生涯长达70余年,自少年时代即饱读诗书,立志为民,他19岁时参与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行动,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国民革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朱蕴山一生全身心投身革命事业,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以诗纪事,以诗言志,写作数百首诗词,为后人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他40岁以前的诗作中,简析了朱蕴山青少年时期寻求真理和勇于实践的成长历程,突现朱蕴山的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  相似文献   

16.
在理性伦理层面,鲁迅执着地批判和反抗传统伦理,但在小说叙事伦理中却对传统伦理的诸多方面有所担待,并且充满着不可排遣的紧张冲突,这既是思想、文化转型时代人心秩序的普遍反映,更是鲁迅个体伦理困惑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苏轼作为一代文宗师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卓尔不凡的创新意识,这种创新意识源于尚变的民族审美心理的潜移默化,源于四川地域文化的影响,源于苏氏家族门风的濡染,源于时代风会的熏陶,源于前辈名公的奖掖扶持,源于其性格禀赋和后天的造化,源于其坎壈的人生遭际。一句话,是民族、地域、家族、时代、伯乐、个人性格、后天努力和人生遭际等综合因素锻造了苏轼,使其成为穿越古今、生命永恒的文化巨擘。  相似文献   

18.
论唐寅诗的情志内容及其人格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寅诗文潇洒,书画冠绝,而内心实际上充满了苦闷忧愁和悲哀愤懑.唐寅追求一生却处处碰壁,心灵与人格倍受煎熬与折磨;然而唐寅不甘作茧自缚,他在痛苦与失意中努力寻求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解放.他以花为友,豪饮长醉,狎妓风流,举止怪异,为孤傲本真的心灵披上了一件磊落不羁、似真亦幻的风流外衣.他率真颖达、清高自傲的人格特征通过花鹤琴笛等一般象征寄托物和放旷的言行、风流的外表曲折反映在其诗歌的情志内容之中.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张謇开始积极投身政治,主张君主立宪,并采取多种方式推进宣传自己的主张;之后,他以江苏谘议局为依托积极参与清末立宪运动,推动地方自治,并规划领导全国性的国会请愿运动,斗争中表现出了极强的韧性精神.张謇为推进中国政治近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期,诗画融通更为深入和明显。文艺趣味的"俗"化,不仅在小说等通俗文学中表现明显,且在诗画中也有反映。作为此期吴中诗画创作的重要代表唐寅等人的诗画,从题材到形式都呈现出"俗"的特征。究其具体原因,主要有作者的平民化、市民化和诗画流通环节的商品化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