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来认为,重音应从语句结构和表情达意两方面划分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本文想对这种划分方法提出质疑,对在朗读教学中讲语法重音下个否定的结论。 语法重音是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确定的。这使我们很疑惑——读某个词为重音是因为它是定语或者状语等。句子结构属语法范畴,它和有声语言作为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段之一的重音完全是两回事。确定语法重音时讲:疑问代词作主语时主语重。这一条在疑问句里比较应验。因为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往往是语句的重点、关键所在,自然要重读。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兰 《北方论丛》2005,2(4):55-57
"疑问"是属于全句的功能范畴,在特指问句中,疑问代词只承载部分疑问信息,即只标记疑问点.我们假设:在疑问句中,"疑"和"问"是可以分立的.基于这一假设,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是"指代某一范围中不确定的某一项".由这一基本语义引申出的语义"未知"和"不定"形成了疑问和非疑问两种用法,而决定这两种用法的是语用上的原因:说话人是否真心寻求答案以及说话人对事实的知识状况.  相似文献   

3.
<正> 《论语》是先秦古文献中最接近当时口语的书,研究其中的语序组合形式,对于了解古汉语的句法结构特点极有意义和价值.现分别就其几种主要形式概述如下。一、《论语》的疑问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论语》的疑问句,一般用疑问代词来表示,许多还搭配上适当的语气词。这种句子的疑问代词作宾语,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作为一条语法规则,在《论语》中是严格的,只有极少数例外。这些疑问代词有何、谁、孰、焉、奚等。先看“何”字作宾语的情况。《论语》用“何”字组成的疑问句最多。“何”一般是指事物,含义是“什么”;指人  相似文献   

4.
所谓凝固结构,就是古代汉语中某些词语结合在一起,已经形成了固定形式,因此也叫做固定结构或固定词组。这种凝固结构是现代汉语中所没有或少有的,它们的意义和作用,必须引起我们注意。我们只有正确理解这种凝固结构,才能深刻领会文章句子的具体内容。例如“奈何”、“如何”、“若何”等就是动词的凝固结构。动词“奈”、“如”、“若”常常跟疑问代词“何”在一起使用。这里的“奈”、“如”、“若”在古代是一声之转,是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含有“办”、“处置”、“对付”、“安顿”一类的意思。这里作疑问代词用的“何”,当作“怎么”、“怎样”讲,在这种结构中作状语用,放在动词的后面。为了说明具体用法和意义,现将这种凝固结构举例分述如下:A、一般询问办法的凝固结构,常作全句的谓语。“奈何”、“如何”“若何”的基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中,一个字代表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就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思和作用,这样的字便叫兼词。这类词有些是合音词,读音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有些兼词却不是合音词。兼词在古汉语中并不是独立的一种词类。不论合音词或非合音词,有的放在句子的末尾,有的放在句子的中间,来表明它的意思和作用。古汉语里一般常见的兼词举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6.
释“若”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若”字,虽然读音相同,但词性不同,词义不同,在句子里的用法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若”可以用作代词、动词、连词、形容词、副词、助词等,它还可以作兼词,并和其他词组成固定结构作句子成分。我们只有掌握它的特性,才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地领会每句话的含义。现分别举例说明如下: (一)“若”常用作对称代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 A、对称代词:它作主语、宾语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你”、“你们”,作定语时相当于“你的”、“你们的”。  相似文献   

7.
隐喻和明喻都是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比.相比的两种事物只在一点上相似。明喻常用“似”、“像”之类的比喻词.葡隐喻则绝不用这类比喻词。明喻中的主体与喻体同时出现在句子中,而隐喻中的主体与喻体则可能同时出现,或只出现喻体。或只出现本体。隐喻又可分为借喻、缩喻、潜喻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8.
出土战国文献主要包括战国金文、战国竹简、战国帛书及汉代简帛中的战国书籍.出土战国文献中单音节疑问代词主要有"何"、"孰"等,复音节疑问代词主要有"奈何"、"何如"、"奚如"等.传世、出土战国文献疑问代词的频率、询问功能、句法功能同中有异:出土文献中疑问代词的总量较少,远远不及传世文献:传世文献中较为常见的"奚"、"谁"在出土文献中极少见到;传世、出土战国文献中疑问代词的询问功能、句法功能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词有定类,类有定职”,这是古今汉语所共有的语法规律。不过语言现象又是复杂的,在实际的语言活动中,有时也会因为某种原因临时打破这个规律。“词类活用”就是对这个规律的一种突破。 “词类活用”指的是原属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作乙类词这种临时性的词性变化。例如:在《鸿门宴》中有“瞋目视项王”和“范增数目项王”这样两个句子。两句中都有“目”这个词。“目”表示的是视觉器官的名称,是名词。“目”就是眼睛,“瞋目视项王”中的“目”就是名词,当眼睛讲。而在“范增数目项王”这个句子里,“目”的词性就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0.
醴陵方言是湖南湘东的一种重要地方话,本文通过分析醴陵方言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及它们在句中的语法功能。认识醴陵方言的语言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1.
汉语代词在历史上往往发生一种特殊变化,即由一个疑问代词跟一个非疑问词组合形成一个复音式疑问代词,这个复合式疑问代词又可以通过省缩原来的疑问词部分而保留起初的非疑问词部分,然后成为一个新的疑问代词,这一过程又常常伴随着音变。汉语史上代词的这种变化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汉语代词历史演变的一种特殊规则。注意这种特殊变化,对于研究汉语代词的历史演变及探索汉语发展变化的规律,都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2.
所谓歧义就是一种语言形式能够传递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可以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歧义可大体分为两种,词汇性歧义(Lexical ambiguity)和结构上的歧义(structure ambiguity)词汇性歧义主要由词汇本身决定的.常见的词汇性歧义现象主要由同音异义词;多义词或不同地区习惯用词所产生.譬如:同音异义词(homonyms)它们发音相同,意义不同,如:to、too、two都发[tu]音,但意义却截然不同,这类词在听与说中很容易产生歧义,尤其是在没有上下文的孤立句子中就更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13.
周晓林 《学术研究》2004,(12):135-135
吕叔湘先生认为:"在古代汉语里,谁跟孰是最重要的指人的疑问代词;中古以后谁字独占优势.这个代词的最简单同时也是一直通用的形式就是谁,但是从汉代到唐代曾经有过阿谁这个形式.宋元时期,阿谁变成兀谁.元以后这个形式没有了."①关于"阿谁"的使用年代,本文作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14.
一、从特指问句与选择问句的异同看疑问代词陆剑明先生(1982)将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归为了一大类,并从句法结构上说明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再深入分析会发现,特指问句与选择问句在语义上、语用上,也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在冷饮店里,当这家冷饮店只有可乐和乐百事两种饮料时,服务员可以这样问顾客:1a您喝点儿什么?1b您喝可乐,还是乐百事?1a句是特指问句,1b句是选择问句,因为可供选择的项目只有两项,所以1a句和1b句表达的基本语义相同。1a句要求确定疑问代词“什么”为“可乐”或者“乐百事”,1b句要求在“可乐”与“乐百事”中确定一项,并且在这个…  相似文献   

15.
一WordChains是指在语篇内使用代词或意义近似的词语去代替上文名词所指,即用代词或同义名词去替代前文提到的人、物、事件、过程或性质,这些由代词或同义词充当的替词和被替词(thecommonreferent)之间就形成了后照应指称关系(anaph...  相似文献   

16.
“人学”是专名还是摹状词?这是本人对近年来吸引了哲学界众多学者参与的人学讨论的一个质询。这样提问,不是要对“人学”作语言分析,而是想借一个方便的说法表达一个不易言明的疑惑:人学究竟是一个学科还是一种思潮?把人学作为学科来把握是否存在着学术方向上的偏差?罗素的术语用在这里有如下意思:首先,“人学”这个词,从字面上看很像学科名称;说它是专名,就是说它确实是学科名称,具有学科指称功能,也就是说客观上存在着或至少可能存在一个叫做“人学”的学科。其次,说它是摹状词,就是说它虽然象学科名称,但实际上不是;这…  相似文献   

17.
疑问代词,顾名思义是用来表示疑问的代词.根据所问对象的不同,疑问代词分为以下几类:1.谁、什么——问人或事物2.哪儿、哪里——问处所3.多会儿、哪会儿——问时间4.几、多少——问数量5.多、多少——问程度6怎么、怎么样、什么样——问性质、状态、方式行为疑问代词,既具有代词的称代性特点,又同时具有疑问词的疑问性质.因此,对什么不清楚就可以用相应的疑问代词提问.如:“谁来了?”“买什么书啊!”“在哪里听报告?”“多会儿集合?”“怎么一回事?”“礼堂里有多少座位?”等等.疑问代词通常处于疑问句中,它要求对话人就其所问做出回答.这是疑问代词的一般用法.不过,在实际言语中,疑问代词有时用于非疑问的场合,并不表示疑问.例如:要多少银子给多少银子.(表示数量)(曹雪芹《红楼梦》)多花两三千块钱,他并不怎么心痛.(表示程度)(茅盾《子夜》)全班都起来了,原来谁也没睡着.(表示范围)(刘白羽《无敌三勇士》)虽是少油没盐,倒也还有点咸菜什么的.(表示列举不尽)(王愿坚《粮食的故事》)你就不睁眼看看,现在哪里没有我们妇女?(表示反问)(老舍《女店员》)记录,那对促膝谈心,又多么大煞风景啊!(表示感叹)(曹靖华《往事漫谈》)以上各句中的疑问代词都不负载疑问信息,不具有疑问的性质.这种语言现象,我们称之  相似文献   

18.
论词组(上)     
一 词组的名称和定义 1.词组的名称 在谈词组的名称之前,先谈谈汉语里究竟有没有既不同于词,又不同于句子的语法单位——词组。许多语法著作承认有这样的语法单位,但也有不少语法著作否认这种语法单位的存在。如丁树声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就不讲词组,而是把词组结构的分析跟句子结构的分析合为一体,说“除了一个词的句子以外,每个句子都可以分成多少个成分,这些成分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句法关系,造成一定的句法结构。”(9页)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也不讲词组,而是把词组和句子都混合在词的配合关系之中,说:“词和词  相似文献   

19.
[摘 要]选取了汉语中常见的偏正和述宾两种能引起歧义的句型,以反应时和正确率作为因变量探讨在这两种句型中句子理解的策略。采用VB编程语言,对所选句子用移动视窗的方法进行呈现。实验结果表明:1在这两种句子中,被试的阅读时间和正确率均没有差异;2在这两种结构句子中,歧义词和解歧词反应时上均有显著差异;3在两种句型中两个歧义词之间的反应时差异非常显著; 4偏正结构和述宾结构的句子在不同位置上的解岐词的反应时差异显著;5 性别因素的主效应不显著,并且和句型之间也不存在交互作用。以上的实验结果证明人们在阅读刚开始时就已经建立起句法结构,并且对句子的理解是整合的结果,但是对歧义部分的阅读却是即时的。  相似文献   

20.
朝鲜语的" "和" "在词类划分上分别属于代词和冠形词,它们虽然属于不同的词类,但是在言语交际中有着共同点,都表示疑问,并且根据不同的语境,它们还表示说话人对对方持有的否定意识。" "和" "对说话人持有否定意识时,表现出与疑问词不同的特点,它们在句中不做句法成分,不表示命题意义,只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意识,即表现出说话人的言语意图,从而更有效地达到说、听双方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