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红楼梦》霍克斯译本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卉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3):120-123
本文分析《红楼梦》霍克斯译本中的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创造性叛逆。译者的有意识型叛逆和译者的个人喜好、翻译原则、诗学和意识形态等因素有关,恰当的叛逆为解决许多文化差异上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向。无意识型叛逆反映了译者对另一种文化的误读,应当尽力避免。 相似文献
2.
译者既是原作的读者,也是译作的作者。为了能让译文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原文的意义,译者会采取一些变通补偿的方法,进行创造性的翻译。文章以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对《红楼梦》回目的翻译为对象,从阐释学的角度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3.
译者既是原作的读者,也是译作的作者。为了能让译文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原文的意义,译者会采取一些变通补偿的方法,进行创造性的翻译。本文以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对《红楼梦》回目的翻译为对象,从阐释学的角度探讨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4.
5.
白阳明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7-79,88
由于汉英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处理,即"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为了接近和再现原作在翻译时所做的主观努力,并且为了达到主观愿望而对原作的客观背离。《瓦尔登湖》徐迟和戴欢译本的创造性叛逆体现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通过对两译本的剖析,从而对译者创造性叛逆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黄莺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29-131
夏目漱石的小说《哥儿》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不同时期多次被译为中文,甚至于在同一时期也有不同的译本,这给翻译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文学翻译理论方面,许多翻译理论家都不约而同地承认文学翻译需要译者的艺术再创造性。通过《哥儿》三种译本的词汇翻译研究,可以看到三位译者在翻译人物称谓语、拟声词、文化符号等具有代表性的词汇时,都作出了不同的选择,这正体现了文学翻译的艺术再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阿瑟·韦利《论语》译本和林语堂《孔子的智慧》汇编译本中的一个语段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典籍翻译中译者主体性问题作出思考,指出翻译即选择,其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角度不同,所采取的表达方式不同,在具体核心单位的翻译处理方法上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潘雪月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7(4):68-71
伽达默尔在前理解、完全性的先把握和视域融合等概念基础上提出效果历史的观点,认为理解是有历史性的.以理解为基础的翻译也因其历史性而产生对原文和原作者的叛逆,在译介学的翻译研究里,这种叛逆是一种创造性叛逆.从现代哲学阐释学角度着重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9.
伽达默尔在前理解、完全性的先把握和视域融合等概念基础上提出效果历史的观点,认为理解是有历史性的。以理解为基础的翻译也因其历史性而产生对原文和原作者的叛逆,在译介学的翻译研究里,这种叛逆是一种创造性叛逆。从现代哲学阐释学角度着重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0.
张焰明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88-91
翻译的文化转向是站在文化的高度看待翻译,从这个角度看,叛逆式翻译是客观存在的。罗慕士的《三国演义》译本在社会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审美创造和照顾读者理解等方面体现了创造性叛逆。文化因素和读者因素是叛逆式译文的根源。创造性叛逆有利于拆除文化交流的壁垒,但在理论上,译者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文化叛逆,因为这种叛逆式译文不利于读者对原语文化真相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现代翻译理论提出,翻译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文章从本土语和目标语的审视角度出发,从原语和译语中摘取了大量实例,试图探讨孙法理之戏剧《两个高贵的亲戚》翻译文本中的意境美,采风美,修辞美几种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曾晓光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2):82-85
在罗慕士的《三国演义》英译本中,对“数合”的英译有多种形式。本文对罗慕士英译的《三国演义》中的“数合”一词的译文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该词译文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3.
朱立华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0(5):105-108
"翻译文学"研究是一门新学科,其本体认知和学科范畴属于新的研究领域。"翻译文学"是承载着异质文化特征,是植根于本土文化语境的文学形态学。重新审视"翻译文学"的批评性研究,提出"翻译文学"研究已基本形成学界普遍承认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模式,但也存在分歧和争论。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翻译和接受美学视角看译者在文学翻译时对文本解读及重建过程中所发挥的创造性使译作取得了独立的艺术价值。翻译文学应属民族文学多元系统中相对独立的一个部分。译者是民族文化重要建构者。 相似文献
15.
刘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91-94
《三国演义》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并非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那样“叙好人完全是好 ,坏人完全是坏” ,而是在基本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对人物进行了全面和多方位的刻画。尤其在曹操、关羽、周瑜、刘备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既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也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或二者兼而有之 ,从而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描写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赵常玲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29-35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或“间文本性”,指所有文本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吸收,是克里斯蒂娃对巴赫金互主体性对话理论的扩展。文本性使互文性与翻译研究有着天然的联姻,互文性理论能够将宽泛的思考与具体操作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阐释翻译的性质特征和复杂的翻译行为。本文借助互文性概念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重点对罗慕士所译《三国演义》中跋语及注释部分内容进行分析,旨在从互文性视角阐释该译本的翻译特色与策略。 相似文献
17.
论"文学是人学"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首献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105-108
传统文艺理论在理解“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时,往往倾向于从认识论和知识论哲学出发,将文学活动中的人仅仅看成是思维主体和认识主体。这种思维视觉的局限扼杀了“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理论张力和推衍能力。惟有从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人为目的这三个维度出发,才能准确把握“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理论含蕴,从而对这一传统命题作出恰当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谢彬《新疆游记》是部享誉海内的著作,但由于作者本人不懂民族语言,其中的民语译言难免出现谬误,文章从音译、释义两方面对其中的民语译言进行了尝试性的勘误探析。 相似文献
19.
金人瑞认为《三国演义》独特的艺术成就是尊蜀汉为正统,三国人才奇绝,指出曹操是奸雄,严诛乱臣贼子,他将《三国演义》和《春秋》等量齐观.《三国演义》贯穿着正统思想,与曹操对立到底,对"爱民如子"的人一意表扬.蜀汉集团为共同的奋斗目标相结合,被称为"桃园弟兄",是为人民所拥护的、正义的、团结的、战斗的、胜利的政治集团.刘、关、张三人自结拜后,历经生死患难,践行桃园誓言,信守桃园大义."桃园弟兄"应增加诸葛亮和赵云,赵云武艺高强且极知大体,怀揣忠信大义,领会人民疾苦.诸葛亮被列为桃园集团核心成员,扮演军师形象,善于"将将"且"忠贞报国".桃园集团战无不胜的主要原因是发挥了集体主义精神.《三国演义》的主题是"桃园"思想,正面人物是"桃园"人物,中心故事是"桃园"故事.桃园故事体现人民的优秀品质、中国文学的传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