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作家艾芜,其独特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漂泊流浪经历对他的人生观、艺术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也为他的早期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小说中,现代作家们塑造了许多底层漂泊者形象.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如艾芜、萧军、沈从文等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底层漂泊者的精神世界,即强力意志与野性活力、乐观豁达与自由自在、救急救难与救国救民.他们从现代视角对底层漂泊者的赞美,契合了新文化对西方动感文化的推崇,应和了西方文学对吉普赛人等漂泊民族文化精神的推崇,确立和张扬了一种具有阳刚之美的审美格调,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3.
艾芜在西南边地的漂泊是一种无意识的生活体验,也是一种极限体验。极限体验使作者能更贴近地了解流浪者的痛苦,促成其短篇小说集《南行记》的成功。艾芜保留了知识分子应有的道德感,对流浪者有所保留和批判。这种批判脱离不了极限体验所带给作者的情感联系和认识上的局限性,也造成了作品风格和创作手法的不统一。  相似文献   

4.
六年的南方漂泊生活是艾芜一生最重要的写作矿藏,蛮野而神奇的边地是他创作灵感的源头活水。艾芜在边地行走中尝尽了生存的灰暗和底层的艰辛,同时也享受到了边地人文的慷慨赐予。他把笔延伸到被时代和文学所遗忘和遮蔽的又一天地,聚焦“时代潮流冲击圈外的下层人物”,为中国现代文学打开了新的审美窗口。他笔下的边地粗粝、原始,但也展现着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5.
张承志是虔敬的回教徒,他认为回族是失去故乡、失去母语的民族。于是,他始终有一种异乡人情结。这异乡人情结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使他骚动不安。由异乡人情结而导致的是追寻情结和流浪情结,这情结是回族一代代遗传下来的秉性,他们世世代代流浪、迁徒、漂泊,漂泊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源于这个情结,张承志不可能不去追寻和流浪,他辞去了工作,远离亲人和朋友,“我独往独来地快乐地走在我的流浪路上”①。张承志觉得回族代代相传的声音在呼唤。他曾在《残月》、《西省暗杀考》中苦苦追寻那个呼唤。虽然他最初还不清楚是…  相似文献   

6.
以汪曾祺的高邮小说为主 ,从生命与文化的角度 ,分析了汪的恋土情结的文化传承 ,指出汪曾祺小说所表现出的故乡情结是对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历尽坎坷 ,具有漂泊感、倦怠感的汪曾祺的美好生命意识的补偿。  相似文献   

7.
纵观萧红的一生,漂泊是她无法逃脱的命运,漂泊感也就成了她终生化解不开的情结.由此产生的漂泊意识浸润在她众多的作品中,成为她表现生活的独特视角,因而成就了萧红小说在女性文学史乃至现代文学史上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恒久的艺术魅力.究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与萧红童年的生活环境、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民族危机紧密相关.本文就是从以上三个方面具体阐释漂泊意识与萧红小说创作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一老作家艾芜的三部南行记,指《南行记》、《南行记续篇》和《南行记新篇》。艾芜是三十年代走上文坛的作家,但他开始文学写作,可以说同他的漂泊生活一样早。一九二五年夏天他离开成都第一次南行的时候,便在脖子上吊个墨水瓶,走到那里,写到那里。一九二六年他在昆明红十字会当杂役时,曾在《云波》半月刊上发表诗作。一九二八年在仰光流浪时又在《波光》杂志上发表小说、散文和诗歌。但这些作品都只算是求生之余的文学尝试。真正开始创作活动,那是一九三一年一月艾芜因参加缅甸的反帝运动被殖民地当  相似文献   

9.
"秋、月"成为游子抒发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思念故土浓浓情思的意象,承载游子浓郁的愁思,失意时伤秋,思乡、怀人时望月倾吐。游子自然滋生灵魂漂泊和生存痛感。乡土情结是情感的寄托,是精神的慰藉。  相似文献   

10.
萧红在30年代的出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而凄美的文学现象。童年记忆、无家情结及情感的漂泊无依等种种情愫在她潜意识心理结构中的蓄积、沉淀,幻化成了她创作过程中的一个奇异的审美现象──寂寞情绪的生成与具像化、审美化。本文主要从童年记忆、无家情结及创作的心理等方面试析萧红创作中寂寞情绪的生成、体现及对创作所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尤金·奥尼尔不仅对他的爱尔兰血统极为重视,更在戏剧中将爱尔兰民族独特的忧郁与叛逆气质、迷恋与诅咒的天主教信仰和漂泊爱尔兰人寻求精神家园的艰辛历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奥尼尔戏剧蕴含的浓厚而独特的爱尔兰情结,展现了一位真正爱尔兰之子的心路历程和艺术人生。  相似文献   

12.
过去人们多是从题材、人物、艺术方面谈论艾芜小说的独特性,少有人谈论其间反映出的艾芜思想、情感、心理的独特性.<南行记>以"异域情调"为文坛关注,稍后艾芜却转向描写岷沱流域的故乡,显示出与<南行记>不一样的价值取向.从他乡到故乡,不只是艺术之旅,更是艾芜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是从湘西走向世界的一位作家,从边地到城市的地域转换,从和平到战乱的时代变动,都使沈从文对于人生有了深刻的漂泊感受。新环境的接纳认同与自我身份的重新塑造,既使他对湘西有一种天然的情结,又使他对都市有一定的隔膜,在不断的变动中,他始终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归宿。湘西世界的自然归宿、都市生存的情感归宿、宗教情结的精神归宿,都体现着他寻找皈依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4.
从流行音乐中的一些优秀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孤独感、漂泊感及人性的沉沦与拯救等三个方面入手,揭示这些作品中共同存在的关于人类的精神家园的失落、寻觅与重建的思想倾向,即“返乡”情结,并初步揭示出造成这种思想倾向的主要原因──都市文明对人性的异化与扭曲。  相似文献   

15.
关于杜鹃,杜甫一生曾集中笔墨写过。从这些"杜鹃诗"中可以发现,杜甫对"杜鹃"意象承载的人文意义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尤以入蜀后所作更使此形象人化与社会化,具有故国之思与诗史价值的象征意义,形成杜鹃情结。而"不如归去"的音译更成为杜甫后期漂泊羁旅中渴望归家的心声。  相似文献   

16.
艾芜是三十年代在“左联”培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从1931年冬在《文学月报》上发表成名作《人生哲学的一课》起,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是艾芜的早期创作阶段。这个时期,他写出了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以其朴实自然、清新明丽的艺术风格,使自己有别于其他左翼青年作家。对艾芜早期作品在创作方法上的基本倾向,评论界长期以来颇有异议。  相似文献   

17.
阮籍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 ,忧生切骨 ,陷入生命悲剧之中 ,他不屈地探索 ,企图超脱这悲剧人生 ,但往往陷入内心的冲突与矛盾中 ,表现为一种复杂的生命情结。阮籍的《咏怀诗》把这种情结艺术地再现出来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济世志的追求与裂变 ;礼教的否定与放达不羁的行为 ;归欤之情与归隐的否定 ;玄学生命家园的寻找与失落 ;游仙的矛盾与否定一切。阮籍在极度矛盾痛苦中 ,执着于生命的完美追求 ,在追求中展露出生命的本真 ,凸现出个体生命的意义 ,给人类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8.
从80年代走过来的诗人作家张炜带着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精神,在他的小说世界里建造着他的"童话王国"。小说《我的田园》中就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乌托邦——这是一个由理想主义知识分子、流浪汉和乡村劳动者组成的大家庭——具有着张炜式"理想国"的普遍特点:主人公普遍具有的"大地情结";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温馨的童年记忆及主人公对理想国的宏伟蓝图。然而,由于主人公"漂泊——栖居——再漂泊"的命运轨迹,这个美丽的"童话王国"最终难以逃离毁灭的结局。主人公带着流浪的天性依旧行走于荒野。  相似文献   

19.
艾芜:漂泊者人生追求之歌———论艾芜“流浪汉小说”的文学价值蒋明玳艾芜是30年代初期崛起于文坛的左翼青年作家。他的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流浪汉文学”走向了成熟;活跃在他作品中的那些风姿独特、色彩鲜亮的漂泊者们,为中国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废名小说置于中国现代早期文学整体背景下,从孤独情结、生命感伤、死亡体悟、禅与解脱等方面对其深受东方古典哲学影响的思想底蕴予以了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