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熊希龄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湘西是熊希龄的故乡,是他早年生活学习的地方.有关他早年的生活尚鲜为人知,以致有的刊物刊发的文章中,有所讹误.时值今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熊希龄逝世五十周年纪念之日,我们特约研究熊希龄的专家周秋光先生撰写此文,以飧读者,并谨以此作为对熊希龄先生的纪念.  相似文献   

2.
今年农历6月25日(8月15日)是熊希龄先生120周年诞辰日.熊希龄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在朝政腐败、帝国主义列强争相瓜分中国的动荡年代,他忧国忧民,终生劳碌奔波,探求富国强兵,救国救民之路.后因脑溢血,1937年12月25日在香港逝世.本刊特发由湘西州档案馆时维善先生提供熊希龄先生撰写的《乾城张氏族谱序》以及周秋光先生的《熊希龄与近代新闻事业》,周少连、吴汉祥先生的《熊希龄与世界红(?)字会》二文,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3.
熊希龄评传     
<正>熊希龄、字秉三,湖南凤凰人.一八七○年生.幼年聪慧好学,有“湖南神童”之称.十二岁入沅水校经堂.一八九一年中举,一八九四年考中进士,同年由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从一八九五年到一九三七年的四十三年中,他主要从事政治活动、教育、实业建设和慈善事业,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实业家和慈善家.一九六二年,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香山慈幼院是熊希龄创办的,曾教养了数千孤苦的儿童.熊希龄任过北洋政府的内阁总理,因为他是湖南凤凰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熊凤凰’”.胡耀邦同志两次到湘西,都谈到熊希龄,说:“湘西是有人才的,熊希龄就是一个.熊希龄有‘湖南神童’之称.他是中国第一个内阁  相似文献   

4.
张謇被称为"中国近代两位水利导师"之一,淮河的治导是张謇费心力最多的水利问题。以张謇导淮为契机,中国开始逐步培养专业水利人才;张謇导淮时所设北洋政府导淮局(后改为全国水利局)是国家级流域管理机构雏形;区别于传统的治水,张謇导淮把工程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结合,形成了中国早期近代型水利工程设计的思路;在中国水利史上,张謇导淮上承传统官僚治水、经世致用之学治水,下启近代专家治水、科学治水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熊希龄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具政治和社会影响力的人物,他在湖南的活动主要包括参与湖南维新、创设枪厂、开通航行、奔走铁路、创办时务学堂和<湘报>、参与组织南学会、经营延年会、近代师范教育、创办实业学堂和实业公司、湖南自治运动等.熊希龄坚定果断地推进各项现代化事业,他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思想和现代化实践活动促动了湖南早期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熊希龄与近代新闻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湖南凤凰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具政治和社会影响的人物.但长期以来,人们似乎只注意了他在政治、实业、财政、教育以及社会慈善事业方面的思想与活动,很少注意到他在近代新闻事业上也还有些经历和贡献.其经历和贡献概括有二:一是办报,二是办新闻通信社.可是这些在现有的近代新闻史书中几为缺笔.为不致长期湮没,笔者就所接触到的有关资料爬梳整理,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治水之路的思考--重提南水北调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灾的频率之大,危害之烈已构成中国的心腹之患.为了落实江泽民同志要把水的问题作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来抓的指示,对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方方面面提出了思考.论述了古往今来"治国即治水,治水即治国”的道理.在总结我国治水成就的同时,也指出我国严重的水旱灾害加剧的态势.指出水灾的形成既有复杂的气象因素,也有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人为因素.剖析了历年来我国治水之路所存在的问题一是重河流治理,轻生态治理;二是重防汛抗洪,轻水资源综合利用.认为解决长江水患和黄河断流的根本措施,在于尽快决策和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治水的根本目的应当是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8.
熊希龄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争议的人物。从他所创办的湖南瓷业公司的实业活动中 ,研究他独特的伦理思想和个人特点 ,将有助于人们对他进行更全面、恰当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9.
论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熊希龄与湖南的慈善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希龄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慈善家在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为湖南的慈善救济作出了重要贡献,无论在筹集赈款还是在查灾放赈采运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谓灵魂式人物.他主张慈善机构联合办赈、强调救济时分别轻重缓急、突出积极慈善以及在社会大背景下筹划慈善,同时重视灾情的准确掌握、呼吁减轻民众负担以及要求办赈人员操行高尚等,都是他多年办赈的经验结晶.  相似文献   

10.
美国传教士李佳白在华传教的45年间,正是中国黄河水灾频发时期,他目睹了中国受灾人民的惨状,后在《万国公报》等报刊发表多篇文章,探寻黄河水灾之原因,及其治水、赈灾之方法。虽然他的治理方法在当时没有受到重视,但对于现今中国黄河水患的治理仍有借鉴意义。同时,对于研究外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朱之锡治河     
清初河患异常严重,清承明制设立河道总督。朱之锡是清代第二任河道总督,他在任期间提出了具体的治河措施并加以实施,使河患得以减轻。朱之锡为治河鞠躬尽瘁,病死于任上,因此,深受沿河百姓爱戴,死后被沿河百姓称为河神。  相似文献   

12.
大禹治水与夏族东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距今4200至4000年,因全球性气候异常的影响,我国北方的确存在一个持续时间大约200年之久的洪水期。因此大禹治水的各种传说,剔除其中过分神异的成分,还是可以作为传说期的历史材料来予以认识和利用的。大禹治水的重点在兖州,平治兖州水患的方略为“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有夏姒姓集团正是伴随大禹疏浚济、漯而东进,并于大禹登基为王以后立国于济、漯流域的;此不仅有传世古史资料为证,也有田野考古资料为证。  相似文献   

13.
黄运两河治理上关国计,下系民生,治理险要河段关系更为重大。清初河务系统的设置尚未完善,各管河机构职掌重叠繁杂相互掣肘,难以对之兼摄,于是政府设管河都水分司对之进行治理,此机构《大清会典》略有提及并不详尽。目前史学界对管河都水分司的考察并不多见。通过治河书、清实录及档案等资料,对管河都水分司的设置沿革及职掌的变化进行考察,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清初治河政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淡水资源的重要性、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严峻形势、国际水法和外国水法可资借鉴的一些特点、中国必须坚持“以法治水”的理念等问题,并对中国应怎样贯彻“以法治水”理念的问题提出了明确、具体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扬雄用喜好"雕虫篆刻"的"童子"拟喻喜好赋文学创作的人,其拟喻是对赋家身份的建构和价值评判。汪荣宝在《法言义疏》中认为童子的雕虫篆刻是费力甚多而实用性不强,故价值甚低的行为,扬雄用以拟喻赋文学创作,以表达他对赋文学价值的轻视和否定。汪荣宝的疏义对赋学界影响甚大。然而,汪荣宝对扬雄童子—壮夫论的释义在主要的方面并不正确,其释义对人们正确理解扬雄的童子—壮夫论产生了误导作用。本文认为,扬雄的童子—壮夫论应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去理解,其中,童子对雕虫篆刻的喜好所导致的童子对文字书写之功利目的的远离,所生成的童子于文字书写中的游戏娱乐之心理必须给予重视,扬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他用经学式"壮夫"的极具价值否定了审美式"童子"的极无价值,用成圣的英雄观取代了大赋作家的英雄观,用为天下思想立法的宏大人生追求抹除了游戏式创作大赋的人生辉煌。扬雄的"童子—壮夫论"如此把赋家在汉代的特定身份和价值敞亮出来,为中国后来的赋家论提供了基本的问题意识,开启了用经学宰制赋文学的理论方向和道路,从文艺学的角度看,其赋家身份的经学建构导致了赋家身份之文学本位的缺失。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一批英文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对20世纪上半叶中美两国在林学领域,从政府、社会到学者层面,从教育、科学研究到救灾防灾,从林学人才、技术、思想、林业行政组织到造林、防止土壤侵蚀与河流洪水控制等方面开展的交流与互动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研究认为,中美两国在林学领域的交流是双向的,美国以中国毁林为教训的做法被中国学者作为警示国内政府和社会并呼吁重视林业、发展林学以救灾防灾的宣传工具,这是在近代中西方交流过程中林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方面。  相似文献   

17.
侯方域顺治八年乡试,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然而有关这一事件的核心问题,即侯方域参加乡试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迄今尚未有一致的看法。从侯方域晚年的心态来看,尽管存在着仕与隐、明与清之间的痛苦抉择,但最终还是仕与清占据了上风。因此,侯方域参加乡试不是被迫,而是自愿。  相似文献   

18.
随着治河理念的变化,生物工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生物工程辅助刚性工程治河获得许多成功的经验。文章着重从生物防护措施研究的背景、物生工程在游荡性河道上的应用实例、生物工程漳河上应用的必要性、模式研究和建设内容、项目效益分析评价、效益评价等六方面进行阐述。生物防护措施对改变漳河工程面貌,丰富防汛措施和手段,改善漳河生态环境,促进漳河人水和谐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沂沭河流域近600年历史洪水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该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公元1368年至1950年的近600年间,历史文献记载了该流域共发生洪涝灾害102次,平均每6年发生一次,其中轻度涝灾45次,占洪涝灾害总数的44.1%;中度涝灾37次,占36.2%;大涝灾16次,占15.6%;特大洪涝灾害4次,占4.1%.“明清小冰期”频繁变化的气候特征、流域地貌特征和河道变迁是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洪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论述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的洪水灾害。从文献统计看,清代洪灾发生的次数大大超过明代,说明洪灾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强烈。文中分析了嘉陵江流域洪灾具有普遍性、频繁性、季节性、破坏性、复合性的特点。指出气候、地理、人为活动等为嘉陵江流域洪灾的成因。人们在防治洪灾时采取的灾前、灾中、灾后的各种措施,为减轻洪灾损失和灾后的重建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