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其诗闲淡简远,效法前人陶潜,有“陶、韦”并称之说。本文通过韦应物中晚年在江淮等地所作的诗,讨论“陶、韦”诗思想内容的异同,并对陶、韦文道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金陵瞭望》2008,(22):F0002-F0002
江淮名酒带被誉为是“最具自然生态酿酒环境的地方之一”,“江淮名酒带”沿着淮河两岸顺流而上,穿行于沿岸山地和丘陵之间,所到之处形成了众多名优白酒品牌,在白酒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酒板块文化,有着“江淮第一窖”美誉的口子窖酒,以其不可复制的六大因素,引领高档白酒消费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江淮官话又称“下江官话”是北方方言的一支,语法、词汇不像南方方言那么复杂,和民族共同语比较相似,因此历来研究文章不多。本文拟以沭阳话(属于江淮官话的洪巢片)为例,介绍江淮官话的某些构语特征。  相似文献   

4.
《江淮日报》是抗战时期华中局的机关报,它是在刘少奇、陈毅同志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创办的。《江淮日报》对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巩固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激励广大军民的抗日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它的创办使苏北根据地出现了“江淮时代”,促进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中心──盐阜地区新的文化高潮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病危的周恩来坦言诉裒肠。周恩来的一生无愧于这句话,他坚贞不渝的信仰可鉴日月,他鞠躬尽瘁的精神可感天地,他坦荡的襟怀可通寰宇。江苏人民为拥有周恩来这位优秀的江淮之子而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1898年,周恩来出生丁江苏淮安县。淮安人杰地灵,是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淮河水养育著他,江淮文化陶冶著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但周恩来从12岁离开故乡却再也没能重回淮安。“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他的家乡的”,清辉长想明月,游子长思故乡,长夜孤灯下,他常常遥望江淮,心潮…  相似文献   

6.
江淮方言中“说的”是后置型间接引语标记,标记相关信息是言者从他人那里道听途说而来。在道听途说来的信息的真值的不确定性受到质疑的特定语境下,后置型间接引语标记“说的”词汇化为表示反预期意义的句末语气词。从间接引语标记向反预期标记的演变还见于上海话“伊讲”、台湾闽南话“讲”和日语 (tte)。所不同的是,演变出的反预期标记是句末语气词,还是句中语气副词,抑或句末语气助词。这取决于演变前的间接引语标记是前置型还是后置型,是孤立型还是黏着型。江淮方言“说的”的历时演变可以从该方言中“说的(话)”的共时多功能性中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楚成王熊恽(公元前?——前626年),是继武、文后又一著名国君。他在位四十六年,北上争霸,东拓江淮,南服夷越,使楚国从一个“土不过同”的蛮荒小国,一跃而成为横跨江淮、占地千里的泱泱大国,从而奠定了楚国长期称霸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局面。但是,“人无完人”,在春秋时代诸侯林立、竞相图强争霸的历史环境中,作为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家,也难免在霸业的丰碑上跌落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歧路灯》和《儒林外史》分别是清中叶北京话、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典范著作,三部书中予词“给”和“与”的分布、替换反映了当时北方方言予词句的使用情况及演变轨迹。近代汉语北方方言中“给”对“与”的替换从北京经中原向江淮推移;予词各种用法的替换不是同步进行的;《红楼梦》具有由近代向现代过渡的语言特征,《歧路灯》和《儒林外史》仍属近代汉语的范畴。把共时异方言的特征词结合句式相比较的方法,可应用于语料甄别、版本鉴定、常用词替换、方言词汇语法语音的比较等领域,是汉语史研究中的一种操作性很强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苏州以西的洞庭东山一带,过去,每年春节是“抬猛将”活动最热闹的时光。“猛将”究竟是谁?《畿辅通志》云:“刘猛将军,名承忠,广东吴川县人。元末官指挥使,江淮蝗旱,督兵逐捕……土人祀之”。《怡庵杂录》则载:“宋景定间,封刘铸为扬威侯,天曹猛将之神。”刘锜是南宋初年八大名将之一,与韩、岳齐名,他安内攘外,转战于江淮荆楚之间,戎麾常至太湖,所以在东山人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  相似文献   

10.
“阅尽江淮千里池,且看东南第一山”。美丽富饶、景物天成的盱眙,位于江苏省中部,濒临千里淮河和烟波浩渺的洪泽湖,是苏北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往今来,盱眙可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因为人们更多了解的是洪泽湖“水漫泗州”给其带来的悲剧,“淮河污染”给其造成的灾难,而其独特的资源条件却没有被人们去认识、去发掘。 风光美丽胜迹众多 历史悠久、人杰荟萃的盱眙,地处江淮之间的淮河与洪泽湖交汇处,境辖淮河93公里、洪泽湖147.38平方公里。盱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奇山秀水造就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县城内有秀峰10座,古  相似文献   

11.
唐代江淮地区经济地位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史学界在研究唐代经济史时,已有不少文章和专著论述了江淮地区的经济问题。笔者认为,其中有些问题还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唐代江淮地区的地域概念是什么?唐代文献中记载的有关江淮的地域概念,虽然并不明确,且有前后矛盾之处,但是,大致系指江南道和淮南道是无疑的。如贞元八年诏,“东南两税财赋,自河南、江淮、岭南、东南东道至渭桥,以户部侍郎张涝主之;河东、剑南、山南西道,以户部尚书度支使班宏之。”①。这里的“江淮”,显然指的是江南道和淮南道。如果从经济区域角度来考察,淮河以南和长江以南申下游一  相似文献   

12.
滨阜小片地处江苏省盐阜平原北部,包括响水、滨海、阜宁三县和射阳县黄沙港以北地区,其方言属于江淮方言中的洪巢片方言。明初“洪武赶散”,强迁大量苏淞居民移居苏东沿海,促使吴方言对该地区产生一定影响。作为地处江淮地域而兼具南北特色的滨阜小片方言,值得深入研究。文章以滨阜小片方言中的“入声调”为研究对象,用praat软件进行语音实验,研究滨阜小片方言入声调的调类,发现它并不仅只是传统研究中的一种声调,事实上也存在着区分阴阳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正> 江(长江)、淮(淮河)、河(黄河)、济(济水)古称“四渎”。“四渎”皆独流入海。淮河水系介于黄河与长江之间。因为黄河易淤善决,而且决多南犯,故对淮河水系影响极大;又因古来政治、经济中心多在北方黄河流域一带,所以史籍中关于黄、淮关系的记载较多较详;而关于江、淮关系的记载则相对较少较略。随着历史的进程,南方地区逐步开发,江、淮的沟通为有关当局所重视,历史记载也才逐渐增多。《淮南子·本经训》中曾说:“舜之时……江淮通流。”惜语焉不详,无从察考。《左传》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记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对于这项记载,杜预注解为。“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今广陵韩江是。”这是江淮间人工开凿运河的最早记载。邗沟的开凿,最初只是吴  相似文献   

14.
安徽庐江方言中用“把”字句和“给”字句来表示处置和被动,但除了表示处置和被动以外,庐江方言中的“把”字和“给”字还具有普通话中“把”字和“给”字不具备的涵义。通过对庐江方言中“把”字句和“给”字句的总结和分析,有助于对庐江方言的研究,甚至是江淮官话以及现代汉语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邓学东  刘云翔  阙翰香 《老友》2013,(12):13-14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华中抗日根据地为了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稳定金融和物价,先后建立了自己的银行。银行印发了多种货币,俗称“抗币”.如1944年9月新四军江淮银行发行的“抗币”.其中5元和20元券上都印有毛泽东头像。  相似文献   

16.
从欧阳修描写江淮风物及优游之情的诗篇辞章、欧阳修与江淮名人的交游和历代江淮文人对欧阳修的品评三个方面,论述了一代文宗欧阳修与江淮大地及江淮文人结下的不解情缘。  相似文献   

17.
秦末汉初,一批越人将领曾随刘邦进入三秦,以战功封于冀鲁。其后,武帝刘彻又把东南地区之东瓯、闽越人徙于江淮之间,把岭南瓯骆人徙于沔北南阳之地。北徒越人之苗裔,经过长期生息繁衍,到东汉魏晋时,形成江淮、沔北“蛮”族之主体。东晋以后,他们或同南下的中原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杂居、交往和融合,或被东晋南朝统治者强徙和同化。一战国中期,由越人建立的“于越”为楚所灭。其后,秦又灭楚而据有越地。秦始皇东巡  相似文献   

18.
江淮方言语法散记三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淮方言语法散记三则张其昀一、三种正反问句式并存正反问,又称反复问。在普通话里,正反问是用一个谓词性短语(包括单一个动词、形容词,predlcatephrase,记作:PP)的正反并列形式表示的。──该种形式以下称“并列式”。“正”是用零形式,“反”...  相似文献   

19.
清曲,源于民间俗曲,流行于长江下游及江淮一带。在历史长河中,宁、镇、扬地区的清曲均有不同的发展,也有各自的称谓。在南京称“白局”,在镇江称“清曲”(旧时称“小唱”、“小曲”,与京剧、昆曲、乱弹并列为“大小昆乱”),在扬州称“扬州清曲”(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镇江清曲流传久远,其渊源可以上溯到唐宋。唐代杜秋娘、谢秋娘,宋代郑容、  相似文献   

20.
数据显示,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继平面、电视、广播之后的第四媒体。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网络传播的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从联想笔记本的“恋熊女孩”、“Citywalker”,到江淮汽车的“同悦女郎”.都体现了网络传播的魅力。需要指出的是,网络传播与平面传播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平面注重严谨和规范,信息清晰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