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基于金融排斥理论,开发出金融包容指数测度模型.利用1980-2012年的数据,测算出了我国边疆地区与中、东、西部地区金融包容发展程度的差异;使用新疆地区3300多个家庭调查数据和Loostic回归方法,对金融包容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边疆地区金融包容发展潜力很大,居民就业、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区域差异,以及年龄、房产权、家庭规模和社会互动等因素对金融包容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性别、婚姻、健康、民族、宗教信仰、社会阶层对金融包容发展影响不明显.为了促进边疆地区金融包容发展,需要实行有差别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金融资源配置向弱势群体倾斜,普及包容性金融教育,促进边疆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的社会互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包容特征:解释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使得国际通用价值和社会政策之间有了新的对话基础.我国目前开展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即有着积极的包容性特征:新农保标志着中国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开始包容一个重要的社会核心群体-农民;启动了以公民权利和"去商品化"为有机内涵的福利体系建构进程;对农村老年女性群体具有更明显的保障与补偿功能;呈现从群体包容到体制包容的趋向.农民参与率、财政转支率、收入替代率、城乡级差率四个维度可以用来衡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包容程度.目前新农保仍属于初级包容,包容的程度与水平仍有待提高;而推进包容性发展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树立和明晰以公民权利为基础的包容理念、改革诉求表达和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3.
金融竞争力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竞争力有着自身的特点,对于多层面竞争力具有决定性影响。IMD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但也存在某些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资产竞争力、金融创新竞争力、金融人力资本竞争力,应作为要素类列入指标体系。全面把握金融竞争力的特点和指标体系,才能为提高中国金融竞争力确立正确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碳金融的法律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永前 《中国社会科学》2012,(3):95-113,207
碳金融是一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创新金融模式。碳金融及其国际法律框架的出现,既标示着人类法律文明的一次成功,也是人类破坏环境的一种自救性的产物。碳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始终是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的。现有国际法层面不同的法律框架,决定了碳金融发展的复杂进路。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市场的不完善、无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制约了碳金融的发展,也间接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再造有关碳金融的国际条约、建立有执行力的国际碳金融组织、改良碳金融市场,是碳金融发展在国际层面的重点。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已初现规范化,今后需要进一步推进、完善制度建设及碳市场的资源配置,逐步在国际碳金融市场拥有与其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2005年全球小额信贷发展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额信贷作为为贫困和低收入人口以及微型企业创业者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组织形式,被国际社会视为减少贫困的金融制度创新,得到了国际社会和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认同,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小额信贷发展指标体系,强调在实现小额信贷覆盖面的同时实现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2005年全球小额信贷发展分析,揭示了小额信贷洲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6.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下,中国的金融规模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增长,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悖论或扭曲,特别是中国的金融增长并没有完全解决好效率与公平这两大问题,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仍然较低,因此,为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下一步的金融发展模式必须从政府主导下的规模扩张转向市场激励下的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7.
界定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内涵,确定决定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建立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体系。根据这个指标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具体对策,主要是制度创新、业务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金融适应效率实证研究(1991~2004)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禀承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思“适应效率更为重要”的思想,通过形成综合指标体系与融合非线性算法,建立了金融适应效率的综合评价模型。中国金融适应效率(1990~2004)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适应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改革滞后与金融制度缺失,因此,效率导向型的中国金融发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迅速发展成为服务贸易大国,但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整体偏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经济转型和平稳增长。以全球主要服务贸易国家(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采用面板门槛模型检验金融发展与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分析金融发展对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服务业开放程度以及基础设施均与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呈正相关关系;第二,货物贸易与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第三,无论从金融规模还是金融效率来看,金融发展程度都会显著提升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且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是中国在国际制度体系中从参与者向塑造者和引领者转型的关键节点上提出的区域发展倡议,也是影响国际议程设置、国际规则调整和国际规范演化的重要变量。倡议实施五年来,通过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接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被纳入现行制度体系的议程之中,并通过与各方共享规则制定权的方式,成为引导国际规则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调整的积极力量。同时,"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的共商、共建、共享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指导理念为国际规范演化注入了中国元素,推动国际制度体系向更加多元、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包容性增长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容性增长是当前世界各国发展中越来越引起关注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这一发展模式改变了原有粗放式和集约式的发展模式划分标准。本文从包容性增长的角度理解和分析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现状,同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金融包容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理论分析部分侧重于建立包容性增长的发展战略和金融发展和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关注经济包容性需要怎样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以及在金融改革和发展中又如何体现包容性经济增长。根据理论分析,阐述金融包容的积极作用以及对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模式选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农业金融的转型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中国农业金融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这种转型经历了发轫——发展——调整三个阶段。较之西方近代农业金融和中国传统农业金融,近代中国农业金融具有自身的特点,这一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悖论:一是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农民却得利甚少,二是它遏制了旧式高利贷却制造了新式高利贷。造成这两个悖论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近代中国农业金融存在制度缺陷。  相似文献   

13.
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社会综合指标体系能在评价社会进步和政策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深入研究国际视野下的经济社会综合指标体系,发掘隐含在不同指标体系中的共同发展理念和趋势,从对GDP的修正、淡化平均指标、尊重民意、重视弱势群体和社会整合等方面剖析国际指标体系的最新进展.最后,本文分析了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和对目前中国指标体系研究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金融国际化是我国改革开放、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国际化经营,作为九十年代银行发展的主要特征,其发展状况十分引人瞩目。特别是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金融体制的变革,银行国际业务规模的不断加大,全球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债券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全球化以及资金融通网络化,使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得到迅猛发展。跨国银行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国际间资本的往来和流动,而国际本市场的发展也为跨国银行的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面对经济、金融发展的新格局和当今国际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中国银行业走向世界,进行跨国经营,能够使中国银行在更高层次开展合作,已成为中国金融改革采取以市场为取向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金融国际化经营,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历史性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地理位置和自然人文条件对城市发展,特别是都城建立和发展具有加速或者延缓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具有决定性影响。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洛阳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年帝都,优越的地理环境,特别是居"天下之中"的独特优势,"河山拱戴"的战略地形以及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是洛阳成为千年帝都的先天条件;丰厚的中原文化积淀,特别是包容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创新,是洛阳成为千年帝都的文化保障。北宋以后,洛阳以及中原地区之所以逐渐衰落,与中国宏观地理格局变迁和人文环境的变化直接相关。新中国成立以来,洛阳成为中国工业重镇,焕发出发展活力,仍然与其地理背景和人文环境关系密切。伴随着改革开放与中原崛起,洛阳学引起国际学术界关注。研究洛阳学,研究千年帝都形成、演化、发展变化规律以及源于洛阳的包容文化,可以较好地阐释为什么全球四大文明发祥地只有中国传统文明在包容文化氛围中传承至今,而且一直具有很大的韧性,具备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支撑这种传承发展能力的包容文化,在中国推动的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载体的新的全球化过程中,特别值得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和进一步弘扬,是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原品牌的支撑学科。  相似文献   

16.
在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百年变局之际,中国-东盟区域贸易投资合作逆势增长,双边合作关系不断增强,东盟已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特别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签署,为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注入新的动能。然而,随着中国-东盟高水平经贸关系的确立,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发展与合作不平衡问题愈加凸显。鉴于此,通过构建中国-东盟金融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各国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及梯度划分;结合不同梯队国家金融发展的现实状况,为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发展与合作提出符合现实需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百年变局之际,中国-东盟区域贸易投资合作逆势增长,双边合作关系不断增强,东盟已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特别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签署,为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注入新的动能。然而,随着中国-东盟高水平经贸关系的确立,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发展与合作不平衡问题愈加凸显。鉴于此,通过构建中国-东盟金融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各国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及梯度划分;结合不同梯队国家金融发展的现实状况,为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发展与合作提出符合现实需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数字金融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传统金融,重塑金融体系,为畅通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重要支撑。利用巨潮模型分析了金融资本推动经济循环演替的基本逻辑及其内在和外在条件。基于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的核心要义,利用供给和需求的概念,从欲望和能力入手,厘清了数字金融畅通中国经济内循环的作用路径,从产品的进出口和企业的海外并购入手,厘清了数字金融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国际循环的作用路径。基于创新、新技术–经济范式和社会制度框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选择方向。  相似文献   

19.
当前国际经济格局下,传统金融治理体系的弊端不断暴露,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囿于国内外现实条件,中国需从"存量"和"增量"两个层面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改革,一方面积极推进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监管框架的改革,另一方面推动建立区域多边金融机构,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优化中资银行海外布局。面临发达国家牢牢控制国际金融机构话语权、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稳固、新型区域多边开发机构深受内外双重压力以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等诸多障碍,中国须夯实国内经济基础、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与开放发展,提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构建符合国际社会总体利益的新型全球金融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当前,国际关系正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体系正经历新的变革与重构。顺应时代潮流,汲取中国文化元素,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树立平等互利正确义利观等重要思想,积极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国际安全体系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这是推动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中国智慧与方案,展现了中国负责任世界大国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