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政治经济学中劳资关系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资为本"和"以劳为本"两种视角,前者以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代表,后者则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思想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资关系决定了中国劳资矛盾的特殊性,它要求中国劳资关系问题的研究应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坚持以劳方为主体,以劳动社会主义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劳动者的利益在于劳动"这一核心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资关系的研究主张。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中国共产党90年的伟业作了新概括,其中最重要的新内容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已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和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历史和现实都明确昭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设者。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独特的政治优势是由政党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它的形成有政治、社会、组织和思想等主客观条件。其独特优势集中表现在政党制度的结构模式、社会整合功能、党的领导和多党合作功能等几个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就要在思想上坚持"同心"理念,在政党关系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多党合作,在权力运行方式上坚持一党执政与多党参政,在民主形式上坚持政治协商与广泛参与,在协调利益关系上坚持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照顾同盟者的具体利益,要创造条件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共同发力。要引导广大人民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营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良好氛围;要搞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内在根基;要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民众基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内生动力;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方面的榜样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6.
刘西山 《学术论坛》2013,36(1):58-62
文章以胡锦涛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为指导,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着力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难题,重点论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应树立的制度意识:制度自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制度自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动意识;制度自醒——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清醒态度;制度自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除了历史的、客观的动因之外,最根本的在于这一先进社会制度具有其产生、完善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有机统一;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本质与创造"五大民主"的制度特色的有机统一;坚持基本制度和基本要素的"不变性"与革除体制和制度弊端的"可变性"的有机统一;坚持社会差距的客观性与实现社会公正的必然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应注重研究视角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比较研究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研究必须从时空视域、质量视域与目标视域等几个方面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研究可大大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针对性,扩展研究的范围,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基础建设。在比较研究中应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过滤与借鉴相结合以及系统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9.
制度形态具有二重性:抽象性与具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就是抽象的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在中国的具体化,它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又经历了一个"二次抽象"的过程,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抽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结合中国实际(具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抽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体)。随着具体—抽象—具体的制度构建逻辑的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逐渐形成并具有了独特的内涵。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的认识有必要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与社会主义制度形态、资本主义制度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其他三种形态以及"中国模式"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制度,既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共性,也有我国的个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个性,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追求社会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追求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发展状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4,(7):16-22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制度创新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从制度层面深刻反思"文革"教训,恢复和创新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制度建设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以全面改革为动力推动制度创新;把"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作为评判制度优劣的标准,在"南方谈话"中,系统总结制度建设经验,科学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三个基本层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极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原则"。人民幸福即社会成员的普遍幸福,是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根本任务和追求的最终目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富裕、和谐、公正、法治、民主、自由、责任、德性、智慧和优雅,是社会主义终极价值目标在现阶段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共产党领导、依法治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公平正义和明荣知耻,则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极价值目标和核心价值理念转化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终极价值目标本身也是核心价值理念;基本价值原则是终极价值目标和核心价值理念的实践要求;而核心价值理念则本身具有目的性,同时又体现着终极价值目标的要求并服务于终极目标实现,因而在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福利是政府出资或给予税收优惠而兴办的、以低收费或免费形式向部分需要照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或服务的制度安排与制度设置。中国特色社会福利通过为个人提供最基本的生存资料,为不同社会群体以及不同社会阶层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强调底线公平基础上注重效率。在维持既有利益的同时实行利益分配与利益调整,促进社会利益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正,从而减少经济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促进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和谐与稳定,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提供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科学性、优越性,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根本理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要坚持守正创新,有方向、有原则、有目标地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培养人们的制度认同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尊崇制度、敬畏制度、执行制度、创新制度的意识,为提升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提供文化心理支撑和良好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5.
制度伦理的内生性包括空间上的内生性和内容上的内生性两个方面:其空间上的内生性指的是制度伦理内生于特定社会形态或者特定国家;其内容上的内生性指的是制度伦理内生于制度,表明特定制度与其相应制度伦理具有内在一体性。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的创新,共同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伦理必须内生,不可照搬任何国家的制度伦理。由于制度既包括内容又包括形式,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伦理应该是同时有关二者的伦理。制度与公共生活具有内在相关性,表明公共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伦理内生的根基。由于公共生活包括"为了什么"或者"做什么"和"如何做"两大方面,前者与公共生活的实质价值有关,后者则与公共生活的程序价值有关,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伦理应该既有实质伦理又有程序伦理。该制度伦理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生活实践的需要而内生的,必定具有相应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不仅重视利益,而且还重视利益的调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和增进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利益需求,实现社会和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利益关系及其矛盾冲突复杂多变,不仅要关注利益的持续增长,更要关注利益的统筹兼顾。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梳理和探究,利益的统筹兼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原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规定,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因此,利益的统筹兼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重要思想原则,对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前提,是中国政治稳定的基础,是长远发展规划和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的保障,是及时高效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保证,也有利于有效地遏止腐败;多党合作是形成合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制度基础,它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政党关系、整合资源、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政治协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它有利于实现广泛的政治参与、低成本的政策优化和民主监督。  相似文献   

18.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坚持把"为了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根本价值目标,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性价值目标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理论,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落实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形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坚持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目标的人民性.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人民性价值目标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张静在《理论探讨》2020年第6期撰文认为,"人民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巩固和完善的价值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至上"的价值根基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将"人民至上"作为一切工作的价值立场和原则;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制度探索和创造中始终把更好地保障人民根本权益、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活力和满足人民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每一项具体制度都毫无例外、一以贯之地体现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不断强化"人民至上"的价值自觉,就是要在制度实践中自觉强化"人民至上"的制度立场,自觉强化实现人民福祉的制度追求,自觉尊重人民群众制度建设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人民至上"的价值自信,需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高效运行的内在机理就在于其"人民至上"性,需要理性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动力源泉归根结底在于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需要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在制度优势的创造性转化中筑牢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制度根基,彰显中国之治的人民智慧和人民力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施与实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实践来源,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结果揭示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施要素建设,处理好制度体系之间相互衔接、相互联系基本关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施的优势,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新一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施与建设的实践要求,决定并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