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较为宽泛的人文主义是一种源远流长、卓有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在西方,人们普遍注意到,类似于人文主义原生态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是"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1];在中国,人们也不约而同地从<周易·彖传>中的"文明以止,人文也"以及"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经典论述中确认人文主义思想元素的古悠与深邃,以至于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文主义的".[2]在长期的迁延和交异中,特别是经过西方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人文主义黏附上了几乎所有时代的正面价值,成为种类繁多、内涵驳杂而歧异的社会文化思潮.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对现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潮于现代化的反省、反叛作出内在的批评和省察,指出文化保守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作为工具理性过度膨胀背景下重建人文精神的两种基本取向,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但总的说来,人文主义思潮从前现代化,到反现代化,到后现代主义,这一不断退缩的历史奏出的只是逐渐失去的传统人文精神的挽歌。接着,本文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对于现代人文精神建构所具有的意义。现代西万人文主义思潮之所以未能完成重建人文精神的任务,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在于它们自觉不自觉地把人文精神的维持或重建,放置于现代化的对立面,从而采取一种阻止、取消、逃避现代化的立场。通过开掘人的社会性之本体论和现实性意义,马克思在历史观与价值观统一的基础上提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共产主义”诸论题。他的共产主义概念蕴含了一种新人文精神,这是一种内在性和超越性相统一的人文精神。因此,马克思主义为现代人文精神的建构提供了一条可能性途径。  相似文献   

3.
略论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哲学思想是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起源。古希腊哲学思想中包涵着“科学”与“人文”两种精神追求和体现 ,二者是统一的。只是到了近代 ,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嬗变 ,出现了崇尚“功利”和“无限理性”的倾向 ,成为导致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的思想根源和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传承了欧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精髓 ,是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相统一的学说。我们应当选择和弘扬科学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现代西方哲学所谓的"人文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的划分容易给人造成人文主义与自然科学是两码事的错觉,而学界对自然科学是否具有人文关怀也颇有争议。其实,人文关怀是"有人学说"与"无人学说"相统一的关怀。"人文学说"与"人文科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当自然科学为各种社会学说所左右时,就会产生人文失调或人文危机。  相似文献   

5.
自人文主义思潮时期起,人文精神开始出现,代替了神学成为人们思想的关注点.但它并非是与神学完全对立的思想,它是从神学母体中脱离的.它的出身决定了它天生具有"神性".这一点从莱布尼茨作为西方从神学走向启蒙这一历史阶.段中的哲学家的思想就可以得到展现.本文就是以莱氏的单子概念样本,通过对其神学背景的解析,为现在的人文精神寻找一种神学的源头.  相似文献   

6.
新传统的兴起——晚明观念变迁与生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的道德观念,构成了长期主导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旧传统"。而晚明市民观念的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表明一个新的文化传统的产生。其主张的是人性自由与个性发展,追求的是物质享受与生活乐趣,质疑和批判的是儒家纲常礼教。这种文化传统,虽然尚不成熟,但它的灵魂——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价值观念,已经为那个时代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而它本身也未因朝代更迭、世道盛衰而终止,虽几希一线,终绵延不绝。正是这种绵延不绝的文化递进,为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启动,提供了原始的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7.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神本主义相对立的社会思潮。它的基本思想是:承认人的自然本性,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格独立,提倡人的平等,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权利。人文主义一直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思想武器,后来,随着资产阶级地位的上升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人文主义成为一种普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方人引以自豪的人文主义传统。中国与西方有着迎然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因而没有出现过西方近代意义上的人文主义思潮。但是,中国古代是一个早熟的社会,中国早期文化博大精深,在先…  相似文献   

8.
理学与人文精神的重建———理学的意义追询姜广辉一种学术思潮的发生、发展不是偶然的、无缘无故的,而必有其民族的、时代的具体社会文化的背景和原因,并表现为某种精神的、意义的省思和追求。从这一认识出发,我想对宋明理学谈一些看法。一、理学的发生:重建意义的信...  相似文献   

9.
在西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人的主体性意识已经觉醒。西周人文精神觉醒的深层表现是周人极为可贵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源于周人从立国到灭商后面临的艰难处境,其中含有重要的敬德与保民思想。礼乐作为一种宗教仪典形式,并延伸为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行为规范,在西周建立之前的夏商时代就已形成。伴随着社会生活领域人文精神的觉醒,西周的礼乐文化价值重心已由崇尚自然和天命鬼神向礼乐文明演进,并具有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和调整人际关系的政治道德功能。西周后期,礼逐渐实现了转化,并因此而成为西周文化的重要表征。这是人文精神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文化基础。西周时期形成的人文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发生变革,两汉铺锦列绣的美为清真自然的美所取代,中国古典美学处于一个转捩的阶段.而这种转捩,首先肇自文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和伦理观念的变化,自然的人格取代了儒学的人格,由此而来的则是自然的美学代替了雕饰的美学,人品与文品臻于和谐一致,"自然英旨"成为魏晋六朝的重要审美范畴.这一美学思潮的嬗变过程,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思想脉迹.  相似文献   

11.
自人文主义思潮时期起,人文精神开始出现,代替了神学成为人们思想的关注点。但它并非是与神学完全对立的思想,它是从神学母体中脱离的,它的出身决定了它天生具有“神性”。这一点从莱布尼茨作为西方从神学走向启蒙这一历史阶段中的哲学家的思想就可以得到展现。本文就是以莱氏的单子概念样本,通过对其神学背景的解析,为现在的人文精神寻找一种神学的源头。  相似文献   

12.
波兰尼个人知识论的立论基础是意会理论。他指出知觉中存在着意会认知结构。意会认识的觉察连续统一体使经验具有功能关系、现象结构、语义和本体映射等特性。概念化与身体化是认知活动连续统一体,通过这种双向的内居使知与在同一。意会知识是任何知识的基础,通过意会认识可以融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本文指出波兰尼发展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理论,从知与在统合的角度审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方法论上的片面性,对融合当代两大社会思潮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这种转型,不仅发生在经济领域,而且也发生在政治领域和文化教育领域。这种具有根本性意义的社会变革必然带来大学的精神、理念、品格、功能和使命的深刻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不都是令人振奋和乐观的。其中,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迷茫失落与摇摆振荡,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因此,塑造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造就具有时代责任感的青年一代,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而消除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误区,创建优秀的校园文化,又是构建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知识分子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一个具有较强自我身份认同的文化群体。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以不同的样态影响着不同的时代,其代表的精英"道统"与代表权势的"政统"构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框架。两者相互的关系表现在"祛魅"与"复魅"之间,这是一种"解构"与"建构"的文化模式,它既是针对自身,更是针对彼此,并外化成"突破"与"规约"的结构。在暧昧的纠葛下,中国知识分子走了一条颇为传奇而又耐人寻味的历史发展之路,其作为一种传统原型已经成为中国人文精神的符码,绵延至今,不曾断续。  相似文献   

15.
作为批评家的金圣叹,由于处在明末清初历史的转变之中,深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其文艺审美观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即由宏观转向深微,由社会伦理转向个人心理,由阳刚之气转为阴柔之美。从金批《水浒》与金批《西厢记》的比较中,可以找到这种变化的线索。显示了这一时期由浪漫主义到感伤主义文艺思潮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6.
熊辉 《殷都学刊》2009,(2):106-109
针对当前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缩削的情况,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原因:知识分子的经济地位、知识分子价值的评估体系、时代语境、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文化思潮等因素共同促成了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现状.对此进行讨论,是希望知识分子能明确自己的社会立场和社会责任,推动民族文化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处于网络化时代的中国,不仅经济、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因"网络化"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之间的社会信任也因"网络化"而呈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社会信任主体与客体的身份愈益多重而复杂;社会信任的内容、情境和范围极大扩展;新的社会信任模式与结构正在形成。网络化时代的中国社会信任发展趋势,已经或正在改变中国的社会秩序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人文本质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红霞 《兰州学刊》2010,(9):124-126,138
现代刑事司法体制中的被害人蜕化为国家惩罚犯罪的工具,其自身所受侵害难以得到合理补偿和恢复。这与现代法律制度所普遍赋有的人文主义本质显然相悖。当代各国给予刑事被害人的救助行动标示着被害人保护领域人文精神的复归。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积淀的物质财富和人文精神为构建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孙中山与儒学张磊一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和塑铸适合自身及其发展趋向的思潮。这种思潮大抵兼具时代内容和民族形式。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发端,古老的中国从中世纪入于近代。但是“近代”的实际社会内涵在中国却是迥异于西方:不是资本主义化,而...  相似文献   

20.
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价值、理想和生存意义作形而上关注的思想、理论或学说,它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条件或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的主要渊源,实事求是的传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