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①居住在黄果树瀑布周围及其上游扁担山一带的布依族,至今还流行一种叫“打报古”的奇特婚俗,即新娘村寨的少年男孩们要“打”前来接亲的“报古”。这一婚俗因其“奇特”,时见有人把它作为“奇风异俗”介绍于书刊,但有的文章过多添枝加叶地渲染和臆说,使这一婚俗的面目失了本真,其文化底蕴便被模糊了。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婚俗的表象及其文化底蕴作一略要叙述和浅释。“打报古”婚俗是这样的:在举行婚礼前两三日,新娘家要用1斗2升(60市斤)糯米打作两个状大如筛的糍粑,待糍粑干后用竹片系好,装…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畲族的种种婚俗形式是其历史进程的社会反映。“行嫁”源于原始社会的“对偶婚”,“哭嫁”、“借镬嫁”、“抢亲”等则存留着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及其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掠夺婚”的痕迹,“大户嫁”虽残留掠夺婚的变异仪式,骨子里却有封建社会买卖婚的性质。这不仅说明畲族历史的悠久,窥见其婚俗演变的清晰脉络,也足以证明畲族婚俗只有一种“掠夺婚的变异仪式”这一说法的偏颇  相似文献   

3.
婚俗是文化史中的重要内容。安徽淮北市地区婚俗研究现在仍是空白。当代淮北婚俗有三个特点:“千里不同俗”,中西合璧、古今交融,城市简俭与农村繁复并存,婚俗表现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4.
说到中国的传统婚俗,人们便会想到什么“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但若一提到异国婚俗,人们除了想到婚纱、教堂、牧师之外,便不会有太多的印象。其实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各地的婚俗呈现出很大的不同,而这些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婚俗习惯,构成了人类社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5.
汉字蕴涵丰富的婚姻文化信息。“姓”、“舅”、“姑”蕴涵了远古群婚制度,“家”、“室”蕴涵了对偶婚制,“媵”、“妾”、“姒”、“娣”蕴涵了多妻婚制。“婚…‘、娶”蕴涵了古代社会的掠夺婚俗,“嫁”蕴涵了买卖婚俗,“媒”、“妁”蕴涵了包办婚俗。  相似文献   

6.
一种新的婚俗──“跑婚”林德雄“跑婚”,这是八十年代初以来出现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平地瑶人及部分汉人中的一种新的婚姻习俗。对于“跑婚”有多种看法,褒贬不一。笔者根据对“跑婚”现象所作的调查,认为“跑婚”的出现带有相当大的社会积极意义,其消极的影响则...  相似文献   

7.
毛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195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单一民族,时称“毛难族”;1986年6月,改为“毛南族”。毛南族分布于广西的环江、南丹、河池、宜山等县、市,其中90%以上的毛南人聚居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下南、上南二乡的“三南地区”。本文是笔者1990年8月对毛南族聚居区婚姻的调查报告,为尊重本民族群众,文中一律不使用真实姓名。关于毛南族婚俗,已有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广西仫佬族毛南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然而,书中所言乃50年代的情况,时过近40年,毛南族婚俗有了哪些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周易》有关爻辞中求婚媾时“往遇到雨则吉”观念的深刻内涵。认为雨是天地交合的象征,婚俗中的“遇雨吉”观念或使用伞,或直接将水洒到新人紧握的手上等习俗其实是一种生殖崇拜的反映。它象征和祈求新家庭子息繁多生活如意。  相似文献   

9.
说到中国的传统婚俗,人们便会想到什么“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但若一提到异国婚俗,人们除了想到婚纱、教堂、牧师之外,便不会有太多的印象。其实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各地的婚俗呈现出很大的不同,而这些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婚俗习惯,构成了人类社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了清水江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苗族地区L村的婚俗变迁,以"礼物"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通过婚俗中礼物馈赠的呈现、流动、变化及象征意义来探讨该地区的婚俗变化。文中既包括男女双方在不同时期的礼物馈赠,也包括男女双方家庭的新婚祝福礼物。婚俗中的礼物互惠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式,研究礼物交换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诠释社会中不同文化规则及社会关系结构的途径,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空间婚俗中礼物的变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苗族在社会转型下的婚俗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1.
绥宁苗族婚俗“哭嫁”是千百年来绥宁苗族人民生活状态的呈现和思想感情的表达,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具有鲜明的民族和本土特色。苗族婚俗“哭嫁”因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在传统长河中形成了它特有的哭嫁程式及艺术特征,是绥宁县绚丽多彩的民族音乐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2.
晚清至民国时期,巴蜀之地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动和风俗变迁,当地方志呈现了这些变化。该地区婚俗也发生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转向,具体表现为蜀地婚礼重视对“古礼”的传承,崇尚俭朴婚;巴地婚礼则对古礼删繁就简,多以时俗为是,财礼婚盛行。造成两地婚俗差异的不仅有自然经济、历史文化这样的客观因素,也有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以及社会风气等主观因素的共同推动。巴蜀婚俗在地域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与混合性的特征,折射出的是传统思想与近现代西方思想的碰撞和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裕固族婚俗中“道尔朗”的民族学透视贺卫光生活在祁连山北麓及河西走廊中部的裕固族,有着十分古老的文化传统,其中,裕固族的婚俗文化独具鲜明的民族特色。婚礼的过程曾多次被拍摄成了电影、电视片;有关的歌舞作品也一演再演,经久不衰;报刊上的有关介绍也十分详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广西少数民族“不落夫家”这一传统婚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历史、现状和形成原因,并对其作出道德评价,认为这一婚俗尽管在历史上某些特定前提下曾有一定合理性,但它不具有正面、积极、普遍意义的道德教化功能,其负面影响占主流,在今天尤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悖。因此应予改革。  相似文献   

15.
《诗经》等古代文献中存在大量与先秦婚制婚俗相关的称谓语与特定词,其结构和意义展示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汉字与制度及民俗的密切关系。其中,“父”“叔”“伯”“家”“室”“嫡”“小”“娣”分别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群婚制、伙婚制、对偶婚制和专偶婚制;“妻”“娶”“婚”“薪”“父母”“兄弟”“媒”“归妻”分别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抢婚习俗、包办婚俗与赘婿婚俗。  相似文献   

16.
论西方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结构主义特别是后结构主义语言理论的影响下,西方历史哲学领域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后现代历史哲学是一种“语言唯心主义”或者“语言决定论”。在它看来,语言注定会成为发现“历史实在”之路上不可逾越的障碍。历史哲学的“语言学的转向”对历史学的理论研究是有意义的,它击中了朴素客观主义或经验主义的要害。但是,我们认为,后现代历史哲学的立论是不能成立的。融合传统经验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视界,构筑一种新型的历史哲学,将成为今后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难题求婚”型故事作为一个以婚姻关系的建立过程为基本结构的故事类型,从传说的历史化角度看,必须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婚俗历史相联系。通过考察,“难题求婚”型故事的文化本质主要是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婚姻做为一种社会关系的意义。“难题”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婚姻的内在价值,体现婚姻的文化、经济、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8.
壮族婚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呈现,是一个民族心理和精神发展的缩影。婚俗文化中的婚姻观念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在婚姻方面整体的、综合的认识,它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19.
青海婚俗中的媒妁文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的婚俗不仅异彩纷呈,而且文化内涵深邃。本文通过对青海汉、土、藏、撒拉等民族婚俗中的“谢媒”与“骂媒”风俗现象的分析,对媒的职业存在的利 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婚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自身所具备的传承性、民族性、时代性、区域性以及涵盖面广的特点,使得中国古代婚俗文化成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针对中国古代婚俗文化这门课的特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传统文化的教学,是一条好的文化教学路子。当然,婚俗文化的教学还需要一些改进,以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