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迁入或从中原逃归的狄人多分布于内蒙的南部地区,阴山以北及大兴安岭地区则是分散的狄族部落较多的区域。匈奴初居于今内蒙古的东部相邻地区,后迁入河套及大青山一带发展壮大起来,战国时期应处于阶级社会并建有初步的国家形态。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第一次繁荣期,同时也是中国文化消费最早的全面发展期.文化消费第一次进入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诸如文化典籍消费、文化教育消费、礼乐文化消费.诸子百家对于进入自己视野的文化消费现象,形成了各自的消费思想与主张.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的文化消费思想,对于今天已经进入超级消费的中国人来说,反思一下由狂热的消费浪潮不断催生出一系列严重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将会产生一定的启发与教益.  相似文献   

3.
西周的阶级关系在克殷以前,周族大概尚在氏族社会末期;克殷以后,他们已经进入早期奴隶社会了,但氏族社会的血缘纽带关系及其某种制度还是顽固地保留着,如父家长制家庭——宗族的存在就是一个例证。关于这种家庭的性质和特点,恩格斯和苏联学者都详细地讨论过,我们这里且引科瓦列夫对罗马贵族家庭(父家长制家庭)的论述如次: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是统治阶级交替运用之策,其中法家主张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其从登上历史舞台后就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在治国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并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8(4):157-160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官制独树一帜,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中央官制、地方官制以及职官的管理制度等主要问题,力图勾勒连缀出一条楚国官制演进变迁的发展脉络。透过官制,可以清楚地看到楚国是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贵族政治体制的国家,这种政治体制对于楚国历史的兴衰以及对后世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发展与演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当时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了富国强兵,努力改革旧的奴隶制的选官制度,推行符合新兴封建国家统治要求的新的选官制度,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斗争,在思想领域也引起了热烈的争论。这实质上是新与旧的两种势力的斗争。最后,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国家统治需要的任人唯贤,因功授禄的选官制度,取代了腐朽没落的世卿世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化程度之大,影响之深远,为战国古代历史上所仅见。今天,我们对这一时期选官制度的变革进行实事求是的探讨,总结其规律和特点,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石兰荣 《兰州学刊》2012,(9):208-210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阶层在"社会圈子"中担任的角色具有多元性。他们传播知识,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他们是道义的人间化身,注重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实现载道的艰巨任务;他们按照"道"的标准批评社会,把参与社会秩序的重建与改造当成不可推卸的责任。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阶层进行知识创造与传播活动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地方设置郡县政权组织形式,郡县之下设有乡、州、社、里等基层组织。同时,封君制则是地方政权组织的补充形式。深入研究楚国地方政权组织形式等问题,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官僚制的萌芽以及秦汉以后郡县制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一) 殷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学校办在宫庭里,教育为奴隶主贵族独占,只准他们的子弟入学,奴隶一概被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在宫廷中担任文化职务的官吏:殷商的卜、史、巫、祝,西周的司成、乐正、执礼者、典书者等,也就是教师,要学文化只有跟他们学。学校还没有从行政机构中明显分化出来。在秋时期,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制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这一变革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学在官府”局面的崩溃和各家“私学”的兴起。因为随着奴隶主阶级总头目周天子权力的旁落和公室的衰微,奴隶制的“官学”办不下去了。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有为本阶级服务的文化教育机  相似文献   

10.
11.
从距今数万年的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 ,先民们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品 ,包括原始岩画、彩陶美术、青铜文饰以及帛画 ,展示了我国早期造型艺术美学特征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先民对色彩、线条的独特的感悟 ,以及作为造型艺术代表的龙凤形象  相似文献   

12.
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江广新春秋战国时期,群星灿烂,人才辈出。在这个时期,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才流动,当时有所谓“楚村晋用”、“晋材秦用”就是其明显体现。因此,有些论者认为:“从一定意义说,一部战国的历史,就是一部...  相似文献   

13.
人才辈出、人才流动、士之活跃是春秋战国时期突出的社会现象。它在当时各诸侯国激烈竞争、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文化繁荣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作一些探讨。 一、人才流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北方地域文化与辽金元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维江 《文史哲》2005,(1):91-96
辽金元时期 ,随着“北方”地域文化生态的变迁 ,大量的非汉族作家出现于文坛 ,少数民族语文学获得较高水平的发展 ,中原文学的中心也由传统的中原地区而向北转移 ,独立的北方文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辽金元文学作为北方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 ,其基本风貌和审美品质 ,实际上也是北方文化与文学传统滋养的结果 ,是对北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辽金元地域文化为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与中原传统的农耕文化的交汇与融合的产物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上的三朝文学 ,所体现的社会审美意识、文学观念及其创作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也相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从而影响生存于其中的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有差异。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主要是欠发达地区的人群受环境条件限制对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可程度相对低于发达地区的人群。由此,应加快发展,大力改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创造文化认同所需的条件,发挥地域文化优势,促进贫穷欠发达地区人们对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士”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通称,在《史记》与先秦文献中,以上为中心组成的称谓和专用名词不下二百多种。诸如学土、贤士、智士、策士、隐士、辨土、处主、直士、国士、锐土。行道之土、权变之土、驰说之土、廉节之上、忠臣死义之士、儒术之上、文学之士、异能之上、虎贲之土等。从各个方面说明了士的道德品质、知识技能、职业地位及其生活状况等。可以说从文到武,从王室到社会底层,从高雅的理论界到下层劳动场所,从神秘的外交游说到对垒厮杀的战场,都留下了士人的身影。一、士阶层的形成和发展从商周到春秋中期,土的含义和职业…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区发展问题胡安全一、封建“特区”体制是东周地区发展的根源西周初期实行大分封,那些封国无疑拥有极大的自主权:一是可以自由制定治国的基本原则,如伯禽至鲁,“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太公至齐,“简其君臣礼,以其俗为也。”①治国原则...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是由西周的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发展而来的。在西周的封建领主制下,土地所有权采取了在封建领主阶级内部逐级分割所有的方式,即:全部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些土地又通过逐级分封的办法,由各级领主世袭占有,从而使各级领主具有实际上的土地部分所有权。在封建领主的统治下,最后交由农民耕种的土地分为公田  相似文献   

19.
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赈灾蔡万进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仍的国家,历代统治阶级无不把救灾防灾作为其治国的重要任务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亦不例外。可是,学术界却无专文论及。本文拟就此问题予以探讨。一、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灾况有关秦国自然灾害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特别是铁器牛耕的使用,促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激烈变化,中国古代社会逐渐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社会商品经济形态亦随之产生重大变革。本文试图追寻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形态发展变化的历程,以探索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