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使附条件的法律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附条件的法律行为。一、附条件法律行为的一般知识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以将来不确定实现的事实的发生与否限制其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存续的一种意思表示。法律规定,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附条件的法律行为在符合所附条件时生效或原来已生效的法律行为不再继续生效。目前,附条件法律行为的条件大体可分为四类:即停止条件、解除条件、肯定条件和否定条件。停止条件是指限制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等事实实现时,效力始行发生。解除条件是指限…  相似文献   

2.
道德制度建设引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制度是指将人类社会道德生活中的部分人伦关系和道德活动方式明文化、正规化、异己化,把人们的道德行为上升为“法律行为”,使道德具有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同等的效力和作用。这是历史经验的概括,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亦有理论上的依据。道德制度化必须辅之以制度道德化;同个体道德相比,制度的道德性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绝对的优先地位。道德制度建设的内容和范围将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入而深化,道德制度建设重心在制度、关键在于制度体系的公正性和运行的合理性,道德制度的功能表现为制约与激励并重,仍须强调道德个体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历史反复证明;每当经济模式和经济活动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人们的道德观念势必发生震荡和转换,反过来,道德观点一经成为人们自觉的意识,必然影响经济模式和经济活动.根据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本文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应的道德原则应是:互惠互利的功利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解放个性、发展个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伦理与道德的区分、人性能力与人性情感的区分、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的区分是李泽厚伦理学的基本要点;三个区分紧密联系着道德社会学的两个核心问题,即道德的社会根源与道德的社会作用或效力;在现实具体的道德行为或道德作用过程中,作为道德心理形式的人性能力与具体的道德规范、善恶观念是无法分开的,外在的道德规范、伦理准则若想真正扎根、"在场"于人们的心灵,得到人们的"敬重",从而有效地"牵引"其道德理性意志,并激起人们那种作为主体间关系的人性情感,从而在社会中运行生效,则必须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相应地调整转型,就此而言,李泽厚关于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的阐释,既是对道德的分类,更是在社会学的观察视角下对道德转型的揭示.  相似文献   

5.
不同于法律效力的物质性,道德效力实现的手段是纯意识性的。这一差别使得政治权威在法律效力和道德效力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政治权威强大的物质性力量是法律效力不可或缺的根基,却在道德效力的意识性面前表现出局限性。政治的不确定本质决定了政治性的思想意识不能作为道德效力的根基。道德效力的意识性决定了道德效力的根基须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极限性知识。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道德困境,从根本上是源于这种极限性知识的变化,归因于公共政策或任何具体因素都是不恰当的。这是思想界的任务,却没有政治家的失职。而政治权威在道德观念的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道德实现其普遍效力的另一重要环节。只有政治权威、思想界等社会多元角色的结合,才能在现代中国道德体系的构建中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6.
为需求所驱使的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行为,作为人的社会历史活动的目的性的一种具体实现,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在一定条件、一定意义上具有道德性,市场活动的社会性、市场共同体价值、主体自我道德约束对市场行为的道德性具有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校教师职业行为机制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长期停留在道德层面的引导性机制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条件下显得力量不足,一些现行的约束性机制缺乏实效,严重影响了其职业目标的实现。因此,要把依法治教与以德治教紧密结合起来,按照"有效提高防范功能、严格强化底线效力"的思路,不断完善高校教师职业行为法制化机制,推进职业行为管理的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主体的道德理性基础,是维持市场经济运行秩序必需的行为准则,如果整个社会不能确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道德理性来作为人们共同的“内在道德律令”和“外在行为准则”,那么,市场经济就会失去主体行为的道德文化支撑,市场经济必要的运行秩序就难以建立。道德理性基础作为支撑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文化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运行的导向力、经济个性的激发力、经济组织合作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密尔道德制裁理论辩证毕丽君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的总和,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等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因素而体现的。但通过社会舆论所形成的荣辱观念和社会风气,只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外在的社会监督,而且这种外在的制裁必须在个人行...  相似文献   

10.
论对“经济人”行为的道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领域,经济人行为只要符合法律就行,市场经济行为是非道德行为,且不具有道德意义,本文对此提出质疑。作者通过对经济人行为与道德规范的关系,经济活动领域的评判尺度和人的本质的分析,认为任何“经济人”的行为都是社会经济行为,不可能只是纯粹单个人的经济活动,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与社会发生关系,这些关系的协调显然与道德的干预分不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行为的道德标准的评价应有其具体的内容,统一的道德评价标准将会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经济的发育过程中,有一个法律问题极需人们加以认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这就是法律规避.法律规避(简称“避法”),是指行为人故意制造—个连结点,如国籍、法律资格、行为或某种法律事实,以使对已不利的法律不被适用,而使对已有利的法律得以适用的行为。其特点是使法律的时间放力、空间放力和对人的效力等法律适用条件发生变更,造成法律秩序的错动.法律规避,作为法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反常现象,往往反映着校规避的法律在立法和法的实施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对法制模式的重构提供某种启示.法律规避──法律、政策中公…  相似文献   

12.
道德调节作为社会调节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以推动人们的行为和关系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为目标,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导向;和谐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重要价值取向,属于“应然”的基本价值判断,本身也是一种伦理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道德调节可以而且应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社会道德赏罚、评价、教育等方式,广泛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关系,为实现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制度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为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提供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3.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仍然应当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客观基础何在?这是很值得思考的.本文企图分析在我国建设市场经济过程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新的变化以及道德主体实践活动的新的特点,揭示法律制衡对弘扬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作用.从计划经济的社会运行体制转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运行体制,是重大的历史变更.它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的影响必定是深刻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就个人与集体或社会的关系以及道德主体实践的活动等方面,也都有了重要的变化,形…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效力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影响力,而是道德价值体系整体的效力,是道德价值体系本身所具有的能实现一定社会目标、达到某种社会效果的力量。它不仅是一个量的概念,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在程度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性质上也有善与恶的区分。相对于法律效力,道德效力有其独有的特性。其外在表征主要体现在求善的执着、个体的自律和他律、社会秩序的良好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法治所需要的道德环境系统由社会主体的道德认知水平、社会主体行为合法性与合道德性的统一、社会道德评价环境共同构成。道德认知只有外化为道德主体的合法性与合道德性统一的行为才具有现实意义,而这则是由法权威的合道德性与合法性的要求所决定的,它也同样是法权威的获得依据和保障。一定社会的法治总是对它的社会道德评价环境有着其固有的要求。就当代中国法治而言,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道德的一致性、道德的先进性、道德追求目标与法治目标的同趋性。  相似文献   

16.
利他法律行为是为他人施加利益的行为,其效力的发生无需受利人同意,这种效力被称为利他法律行为的涉他效力。《民法典》在第三人利益合同、债务加入与债务免除三项制度中对该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规定。这三项利他法律行为可分为两种类型:合同利他行为与单方利他行为。对于涉他效力宜采取修正的单方行为模式,即利他行为直接发生效力,但受利人得行使拒绝权使受利溯及以往的消灭。效力的撤销与变更可以按受利人是否表示接受该利益分别处理,即受利人接受前应该允许施利人变更、撤销;受利人表示接受后不得被任意变更、撤销,但施利人提前保留相应的权利以及构成法定撤销权时例外。  相似文献   

17.
伦理学以道德为研究对象,而道德主要考察的是行为的合宜性,所以研究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当以人的行为的合宜性作为其逻辑起点.作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当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恒定条件”,即它应该是变化的道德历史中始终不变的那个问题;二是“关系条件”,即应当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去寻找.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反映了人们对伦理学这门学科的自我认知,本质是对伦理学学科性质的界定.  相似文献   

18.
道德冷漠已成为制约当前社会道德发展的瓶颈,究其根源在于传统伦理对“分离”的强调,即强调人的自主性和权利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为基础的。在解决道德冷漠问题的可能性方案中,关怀伦理主张以关系性为理论基点进行自我建构,重新定位关怀与爱等情感因素,重视在情境中强化关怀行为,以对话和商谈的方式解决道德分歧,满足人们“被需要”的心理需求。虽然关怀伦理在公正与关怀的关系、适用度及其在社会变革中的效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但它为促进当代社会和谐发展而提出的解决道德冷漠问题的可能性方案仍然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和探索,也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可能的伦理生存样态。  相似文献   

19.
我国妇女生育伦理观及其变迁杨国才伦理道德是人们在长期反复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通过风俗习惯的传统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善恶准则。道德的形成不是人们抽象思维的产物,而是人们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且有规律性的反映,是一定社会对人们行为及相互关系的基本要求①。妇...  相似文献   

20.
关于道德价值及其实现的规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价值是道德生活领域中的事物或行为对于社会或个人的作用和意义。满足主体需要性是道德价值系统中的一种特殊规定。道德价值的特征表现在理想与现实、功利与超功利、实践与精神、相对与绝对、自律与他律的统一。道德价值实现要满足四个条件,即认可正确道德价值、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互动、转化形成内在道德素质与外在道德习惯、坚持个体道德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价值要求相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