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994年中考后,我意外地收到了上海市园林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当时母亲极力反对,因为她简单地认为搞绿化如同种田一般,非常辛苦。但我并不这么认为,觉得要抓住这机会去闯出一番天地来,母亲拗不过我,最后我如愿进入了园林学校。  相似文献   

2.
母亲本已经很劳累了,又从居委会领来了手工活——为服装厂锁扣眼钉扣子,不分昼夜地干了起来。一件衬衫要锁7个扣眼钉7个扣子,才能挣5分5厘钱。因为天气热,晚上母亲就把电灯拉到屋檐下,坐在窗外的石阶上一干就是半宿。蚊子追着光亮,把母亲叮得浑身是包。母亲就想了一个办法:用一根布条蘸上“敌敌畏”放在头顶上。这招倒真灵,蚊子全被熏跑了。可第二天母亲却中毒了,脸肿得像个发面馒头:眼睛只剩下一条缝,头顶亮光光地,用手指一摁就像要流水。我被吓得扑进母亲怀里大哭:“妈,我再也不要《丑小鸭》了!”可母亲却全然不顾,歇了两天,又继续干了起…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饭量     
《新天地》2007,(11)
我生在农村,从小在母亲身边长大。母亲经常干繁重的农活,还有全部的家务,消耗体力多,所以食量大,吃饭要吃3碗。后来我到外地上大学,就离开了母亲。转眼间大学毕业,就业,结婚,在城里安了家。母亲难得来一回,吃饭时妻子特别买些好菜,烧好端上桌。我和妻子都反复地劝母亲拣可口的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那年,我进入南昌县竹林小学上一年级。母亲拿着我从学校领回来的新书凝视良久,她闻着新书散发的阵阵墨香,嘴角上露出了一丝微笑。她想读书的梦,在我这里终于实现了。之后她亲手为我缝制了一个书包,书包的正中还缝了一颗红五角星,它使书包更美观、更光彩夺目了。母亲郑重地帮我把书包背上,对我说:"你碰上好时代,好好读书吧。"我牢记母亲的嘱咐,兴冲冲地背着母亲自制的书包,走进学校。  相似文献   

5.
父爱如杉     
《北方人》2006,(7)
夜里,梦见父亲了,他慈祥地对着我笑,饱经风霜的脸上皱纹丛生,让人心痛、怜惜,又温暖无比。眼泪不经意便浸湿了夜色。窗外,那片杉树林在夜风中"沙沙"有声……母亲生我时难产死了,父亲当年只有23岁,还是个毛头小伙子。母亲去世以后,父亲没有再娶.后来我曾问他为什么不给我找个后妈,父亲笑而不语,昏黄的眼睛里温情四溢,我猜想,他在思念母亲。我两三岁的时候很顽皮。父亲要下地干活,于是把我托给左邻右舍赋闲在家的老人们看管。他又不放心,在地里干着干着就跑回来,看看我没事,才又去干活。  相似文献   

6.
我叫邱欣明,来自江西一个偏远的小镇,于1994年7月考进上海市园林学校,迄今为止我在上海已生活近十年了。初到上海的我没有被眼前的繁华景象所迷惑,相反,我深感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学好做人、做事的本领,将来能更好地为家乡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7.
弟弟,不哭     
未兰 《今日南国》2009,(14):72-72
高三那年,有一次从学校回家,恰巧碰到弟弟从工厂里回来。弟弟回来后笑嘻嘻地说:“妈,我被工厂开除了。”母亲以为自己听错了,被工厂开除了还没心没肺笑嘻嘻的?这是弟弟第二次被开除。他第一次被开除是在学校,那时弟弟上高一,因为和几个地痞打架,被学校开除了。被学校开除后的弟弟成了父亲和母亲的一块心病,后来,父亲提前退休,弟弟顶他的班进了工厂。可上班不到一年,他就与车间主任又干上了,弟弟说那个车间主任又好色又坏,他看不惯。  相似文献   

8.
打工的母亲     
母亲说她要去打工,我和父亲都很吃惊。她的腿受过伤,平时路走多了还要疼的,现在要去干那繁重的体力活,怎么吃的消!?但是无论我和父录怎么劝,都没有用,母亲决定了。  相似文献   

9.
人心是块田     
那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国营企业。我善待身边每一个人,累活抢着干,竟成大伙排挤对象。我怅然回到乡下,正在地里施肥的母亲知道了我的心事,不紧不慢地说:"人心是块田,种什么,长什么。"她要我多想想别人好处,千万不要种下抱怨的种子。  相似文献   

10.
改嫁     
我8岁上没有了父亲,第二年母亲执意要改嫁,她向男方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必须带上我。然而我认为母亲再嫁人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死活不肯跟母亲到继父家中。母亲没有法子,只好含泪把我托付给我的二叔二婶,自己一人到了继父家中。母亲改嫁后,常回来给我送新衣服和好吃的东西,可我不但不穿不吃,而且一见到母亲回来就躲起来不肯见她。二叔二婶家并不富裕,可供我上学读书却不遗余力,我很顺利地考进了大学。大学三年级时,我回家探亲,二叔告诉我:你母亲中风瘫在了床上,你得去看看。二叔往常没少催我去看母亲,总是说她有病,这回没准又是在哄我。我很冷漠…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谎言     
20岁那年,我平生第一次和母亲吵架,也是唯一的一次吵架,吵得很凶,吵得天翻地覆。我歇斯底里地对母亲大喊:“我知道你不爱我,我知道他们都比我优秀。”母亲咬住嘴唇,有些怒不可遏地对我说:“是的,我不爱你,你自己都不爱惜你自己,别指望别人会爱你。”我不可置信地看着母亲。母亲目光坚定地与我对峙,毫不掩饰。那一刻,我的心里充满了绝望,觉得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但我依旧梗着脖子回望母亲,脸上写满不屑与叛逆,内心里,却早已泪流成河,亲情构筑的世界顷刻坍塌。母亲有3个儿女,我是最没出息、最没长进的那一个。上学的时候,从学校里逃出来,以…  相似文献   

12.
回到老家,母亲早已迎在路口。拉过母亲的手,我习惯性地,又略带程式化地问了句:"我爹呢?"母亲嘴角一扬,笑意盎然:"听说你要回家,他非要去刨些红薯让你尝尝鲜。这不,早饭也没吃完,就急着下地了。"我打小就爱吃红薯。看来,父亲又是一如往年,去打捞我那点念想儿了。母亲照旧忙着做手擀面,我略显生疏地在灶前忙乱。面条做好,父亲扛着一袋红薯回院。饭罢,稍话家常,我便要回城。父亲忙着挑捡红薯,母亲忙着给我准备应时的土特产。一切准备妥当,母亲长舒一口气:"好了,走吧!"便起身送我上路。  相似文献   

13.
字条     
每次给母亲留字条,母亲都 会很激动。9岁的时候,我给生病 的母亲买好早饭,然后留了字条 悄悄上学去了。中午回家,母亲一 把抱过了我,把眼泪滴到我肩膀 上。那张字条上写着:妈妈,我去 上学了,早饭在厨房里,您一定要 吃,这样病才会好的。 青春期后,我变得叛逆。有一 次我郑重其事地甩下一张纸条, 头也不回地逃离了母亲。那张字 条上写着:我不想被你管了,我要  相似文献   

14.
我特别看不惯一些做母亲的人一惊一乍的,好像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孩子的敌人。过马路是危险的,因为有车;上楼梯是危险的,万一一脚踩空;陌生人是危险的,他们可能是人贩子;看电视是危险的,视力会下降……我至今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我要赶到学校参加期末考试,下雪,母亲一定坚持要我步行或者搭公交车去学校。当时我在吃早饭,马上就要吃完了,忽然闻此“噩耗”,几乎呆住了——我的期末考试啊,要我坐公共汽车,等我到考场人家还不都交卷了?  相似文献   

15.
2021年12月,我终于迎来了中职阶段的实习。作为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中职三年级的学生,我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进入上海易恒进出□有限公司财务部实习。其间,我不仅夯实了课堂所学,还学到很多新知识、新技能,也由衷地体会到:职场,无需畏惧。职场不冰冷进公司前,母亲再三叮嘱我少说话多干活、眼里要有事、不要串办公室、少看手机等。  相似文献   

16.
陈浩 《山西老年》2014,(3):32-32
自从以写作为专职,家里的大小事儿多半都由老公打理。每天他早早地起床送两个孩子上学,然后又急匆匆地赶去上班,下班路上顺道去菜市场买菜回家,每天学校、公司、菜市场、家四点一线的生活雷打不动,虽然忙得脚不沾地,但从没听他说半个怨字,是个不折不扣的贤夫。母亲的生日快到了,我打电话向母亲询问她需要什么,没想到她却笑呵呵地说:"你不是打钱给我了吗?还要买东西干什么。"原来老公偷偷地帮我汇了钱。我娘家人的生日,老公比我记得还清楚,除了母亲的、小妹的、奶奶的,他还记得外婆。  相似文献   

17.
从小,我一直不喜欢母亲,与父亲倒很亲近。我和父亲说草讲鱼、谈古论今,母亲在一旁时,总想插几句话,问些问题,我总是不耐烦地用三言两语打发了她。后来渐渐的,她也就不再问了,只是默默地听。此时,我心里总有一种隐隐的报复后的快感,我认为这怪不得别人,母亲完全是咎由自取,谁叫她这副怪脾气!  相似文献   

18.
母亲的心     
那是一个普通的早晨,我一如既往的推着自行车要去学校。可我左脚刚迈出门槛,母亲突然大喊了一声:“扣子”我低头一看,我的上衣掉了一个扣子,又一看,就掉在我的左脚旁。我说:“哦”就弯腰把扣子捡起来放进了衣兜里,然后就往前走。不料母亲又说道:“等一下,我给你缝上。”  相似文献   

19.
爱父如爱子     
父亲是个农民,快60岁了。为了照顾小弟8岁的儿子读书,父亲和母亲考虑良久,终于搬离了老家,迁到了我所在的小城。可父亲干惯了农活,总也闲不住,进城不久,不管我们怎样阻挠,他还是去了天津一处建筑工地看管库房。入冬后,听说那边很冷了,我赶紧让他回来。可回到小城,他又闲得无聊,成天嚷着要出去找事儿做。正好,附近中学有个男生宿舍管理员的名额空缺,我便让他去应聘。那天领着父亲到学校,领导问父亲的年龄、身体状  相似文献   

20.
汤繁英 《社区》2005,(10):56-56
母亲节到了,我不禁又想起了已离开我多年的母亲。关于我和母亲的记忆都发生在春天。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母亲总是要带我回乡下看看,那里有漫山遍野的金黄色油菜花,美得醉人。母亲一生没有出过远门,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坐一次火车。我曾信誓旦旦地说,长大了我一定带她去坐火车。母亲听了,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父亲去世早,只有我和母亲相依为命。从我记事起,母亲的视线就没有离开过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总是向门口张望,我知道母亲每次都会第一个来接我;上高中的时候,我到十几里外的县城住读(虽然我那么舍不得离开母亲),母亲每个月都来看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