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派"知识分子就旧戏改良问题与张厚载等人进行论争,这是中国文化界第一次对传统戏曲现代化问题进行理论探索.在论争中,"新青年派"在新旧文化对比、中西文明对比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注重戏曲在新文化传播中的载体功用、注重新的剧评体系建设、关注现实题材、追求表演写实性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性戏剧理论.但由于对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传播形式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新青年派"所提出的一系列改良措施往往不具备可行性,形成了现代性理论之"实"与改良性操作之"虚"之间的矛盾,使旧戏改良无法真正实施.在论争后期,"新青年派"转而主张学习西方戏剧特别是现实主义话剧,并进行话剧的译介、创作等活动,对我国现实主义话剧传统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话剧对我们而言是地道的舶来品 ,它从一开始引入中国就承受了众多非艺术的意识形态重荷 ,比如革命、启蒙、宣传、教化等等。因此 ,一贯的现实战斗传统成为现代戏剧史的主潮 ,这种动机明确的单一片面的标准导致了对西方话剧传统的误读和对中国戏曲渊源的断裂姿态。前者如对西方现实主义话剧的曲解 ,它以社会政治倾向性置换了现实主义的根基———客观化 ,因而在旗鼓喧闹地介绍易卜生话剧时却只在其剧作中寻找与社会思想革命相契合的观念和实例 ,抽掉了其剧作中个性的生动和丰富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就是典型的误读个案 ;后者如“五四”时期…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当代剧坛上,现实主义是一支强大的创作流派。且不说在五十至七十年代,它曾经一统天下,成为创造作品和裁决作品的唯一法则,就是在实验话剧异军突起的八、九十年代,表面上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遭到了冷落,喧嚣在剧坛上的仿佛都是些西方现代扼的戏剧观念和表现手法,但究其实质,其中大部分剧作仅在表现形式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就表现内容上来看,它们并未突破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直接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但如果将1976年的粉碎“四人帮”视为一个界点,分析、比较前后两段话剧创作.我们便会发现,现实主义在这其间悄悄发生流变的一些…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的文艺思想和审美意识是浸染、吸纳了丰富的西方文学的养分的,但他的创作和文论在总体上是典型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他晚年论文特别强调"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①.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后新时期批评话语中,受鲍德里亚超美学关键词"仿真"术语影响而产生的"仿真叙事"概念影响甚广.与"仿真"在西方语境中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话语功能不同,汉语批评语境中"仿真叙事"术语的基本目标与功能在于"去现实主义化",即解构"现实"、"本质"和"真实"等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论基本观念.作为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在中国的话语个案,"仿真叙事"这个术语呈现了中国当代语境与西方后现代文论在文化交往和诗学对话过程中流传、模仿、挪用与重构等复杂的话语关系.  相似文献   

6.
戏曲与话剧在中国遇合后,面对20世纪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为使得古老戏曲与时代同步、外来话剧同中国合拍,二者在碰撞中相互吸收和借鉴,开始了自我更新的艰难历程,大致经历了"杂合"、"融合"和"整合"三个阶段,基本呈现出戏曲现代化、话剧民族化的历史进程."杂合"是中国戏剧历史的教训,"融合"是历史的经验,"整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中国戏剧将会在融汇整合中走出困境,走向新的更大的综合.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第一个全面深入阐述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学家。基于对中外古今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广泛了解和丰富的实际创作经验,鲁迅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理论总结既精到又富有实践性。鲁迅早期倡导浪漫主义,后来变成坚持现实主义,但仍保留了浪漫主义的积极进取精神。鲁迅提出了作家的现实主义自觉写实论,很强调以现实社会为描写对象,通过对现实关系的如实描写表现生活的客观本质真实,这是鲁迅主张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基本特点。他的现实主义真实观,要求把实事的描写提高到典型概括的境地;他的现实主义典型论,把深入揭示人物内在精神的主张,看作是高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鲁迅的现实主义原则是发展的开放的,在他看来,现实主义创作可以吸收其他主义的某些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少学者自觉不自觉地将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 当成研究基点.在经验层面,"乡土中国"变成传统中国乡村社会最真实的写照,构成理解中国乡村社会性质与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起点;在理论层面,"乡土中国"中的一些概念成为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现象的最好的"工具",现实经验成为"乡土中国"的注脚.在此意义上,"乡土中国"构成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他者",限制了学者的视野.只有突破作为"他者"的"乡土中国"的限制,在正确地对待费孝通学术"遗产"的基础上,才能吸收和批判既有的学术资源,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戴·赫·劳伦斯是西方文学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最有争议的作家.他不仅是"外部现象的敏锐现实者",更是一个"专注于人物内心生活的小说家".他将心理探索与现实批判相结合,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从精神层面入手,着眼于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地描写了两性之间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中国化"也许不是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但它却是现实中国的一个哲学问题.时代和民族铸就的哲学语境,不仅满足了这个问题逻辑要件的要求,而且也在所给予的现实依据中赋予了它的全新内涵.作为当代中国哲学问题的"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是中国当代哲学研究清理地基的理论自觉.它在消解这一问题历史语义基础上所彰显出的民族主体性原则,构架了历史与现实、民族与世界的理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哲学将在以民族的基因与现代世界的对话中,铸成一个现代民族的心智品质.经历了历史的冲刷和现实的拷问之后,"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成为拓展当代哲学思想空间、从而成为一个能够为中华民族带来无限希望的"问题",这表明它已经不仅仅是中国马克思哲学的问题,而且是中国当代哲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1.
郑廷玉是元代颇具特色的著名曲家。从其创作方法来看,郑廷玉的杂剧呈现出特有的美学意蕴。他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现实生活和魔幻空间中去探寻社会,求索人生。形成其杂剧创作独有特色的原因不外有三:残酷的现实;儒文化在元代受到了空前绝后的巨大冲击;佛道盛行,尤其是道教的空前昌盛。  相似文献   

12.
曹禺倾心于欧美现代派戏剧 ,但他的戏剧无论在人物形象上还是在艺术技巧上都融入了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结构及民族审美意识。这是对中外戏剧艺术的一种融汇 ,更是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3.
英语戏剧潜在课程功能的语言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戏剧是学习、提高英语口语的新方法。它能促进英语口语教学,打破学生开口难、难开口的僵局,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恒心和学习的勇气,使他们在短时间内通过英语戏剧的学习后,能说出一口较流利甚至地道的英语。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首先从西方引进悲剧理论的学者,为中国后来的悲剧研究开了先河。从《〈红楼梦〉评论》到《宋元戏曲考》,王国维的悲剧思想有一以贯之之处,但随着对中国古典戏曲研究的系统深入,其悲剧思想从受叔本华的强烈影响到真正走进中国戏曲,从推崇出世解脱到看重"主人翁之意志",从结构上的机械认定到灵活处理,已然发生了转变、发展而进一步成熟了。  相似文献   

15.
电视剧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态,根本基础在于其具有的独有特性.本文确立了家庭日常收视的传受特性是电视剧所有特性的发生学基础这一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从电视剧的传播特性、内容特性、艺术特性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本文认为,电视剧的传播特性构成了其内容特性和艺术特性的前提,电视剧内容上的真实性和生活化,艺术上的现实主义、通俗性叙事、以"话"为主的声画关系、弱作者性等特点,都受制于其传播特性.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认知电视剧自身的艺术特性,同时也为电视剧艺术生产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穿过云层的阳光--论路遥及其创作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反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已故的作家路遥及其创作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讲是一个独特的耐人深思的文学现象。当时 ,他坚持自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 ,以传统的在当时被认为过时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逆时而行 ,完成了长篇巨制《平凡的世界》 ,虽不为时人所理解 ,但是时间最终显示了这篇作品的巨大生命力和艺术价值。路遥及其创作的成功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讲 ,提供了一些令人深思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单纯地用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概指田汉的话剧创作很难正确地解读其作品的实质。以中国戏曲文化为本,积极地吸取现代派戏剧的有益营养,坚韧地执著于现实人生而发挥创作主体天性中的浪漫主义特长,或者简单地说,在民族传统戏曲文化的基础上,现代、现实和浪漫的三结合,即是田汉话剧创作方法的有机构成。  相似文献   

18.
田汉的早期剧作与新浪漫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20年代的戏剧舞台上,田汉有其同仁们发起了一场“艺术戏剧运动”,他们在社会政治功能的挤压中,执著地表面戏剧的生命象征意识。本文立足于田汉20年代早期剧作,以新浪漫主义为理论视点,重在挖掘其剧作内在的精神实质,即:同时具有物欲冲动和精神追求二重结构的本体的人,如何在这两种因素的碰撞与交锋中,体味灵的觉醒,把握宇宙的意志。  相似文献   

19.
杜庆华 《云梦学刊》2003,24(6):70-72
曹禺对奥尼尔“灵魂的戏剧”的接受主要体现在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挖掘,分裂的双重人格成为其戏剧人物性格的典型特征。这促进了中国话剧文学对人生人性的纵深表现,有利于中国戏剧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0.
胡适认为,白话是"活"的语言,言文一致,优美而适用。他从白话化和历史进化的双维同构视角,发掘、建构了一部中国白话文学谱系,并且指出它是中国文学的正宗。他认为大多数唐诗都是白话文学、或近于白话的作品,代表着文学演进的正确方向。这种新的阐释不仅是对唐诗遗产价值的肯定,也是对东方文化中具有普世意义成分价值的维护。胡适的"白话文学(唐诗)"观与他对祖国本土文学资源有较多的感性认识相关,但主要还是得益于世界文化史、科学史和学术史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