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6,(5):21-22
"七夕颂歌"利用最新的数学动画技术对南阳汉画像石中的神话故事进行处理、艺术创造、再现,通过当前流行的数字媒体手段来扩大传播范围,再现汉画像石被历史尘封的面貌,使更多的人以便捷的方式认识和了解汉画像石这座巨大的文化瑰宝,从而为汉画像石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徐州境内分布着众多画像石,以往研究画像石的著作中,更多的是将徐州和鲁南地区的画像石一同加以论述。虽然两地画像石在雕刻技法、表现内容等诸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徐州画像石本身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全国其它主要存在画像石的地区相比,徐州画像石的特色性更为明显。本文旨在以现有考古资料,把徐州画像石同鲁南地区、全国其它地区画像石做一个简要的对比分析,以求出徐州画像石的一些特色。  相似文献   

3.
<虎吃旱魃>汉画像石数量并不多,只在河南洛阳西汉壁画墓、南阳汉画像石墓及登封中岳汉代石阕发现少量画像,但是极具研究价值.这些汉画像石均以"老虎食女人"为主题,画像中的老虎皆凶猛异常,虎口下的女子则赤裸上身或者全身赤裸,身形羸弱细小.  相似文献   

4.
汉画像石中有与节日、祭祀相关的娱乐性和表演性,从军事训练和游戏中发展而来的竞技性,以保健养生为主要目的的健身性三类体育文化资源。汉画像石中的体育文化开发策略是"画像展示"、"专业表演"、"游客体验"和"产品开发"等;可分为"投壶运动"、"蹴鞠运动"、"射箭运动"、"马术和马球"、"汉代乐舞"和"导引养生"等六大园区设立"汉代体育文化乐园"。钩沉与考量蕴涵于汉画像石中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对汉画中体育文化资源的整理和保护性开发,而且为发展体育旅游文化产业、实现全民健身运动、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5.
南阳汉画像石的"祥瑞"装饰,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直至衰落的完整过程."祥瑞"画像石构图通常以均衡的方式、线与面的变化、构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其"祥瑞"气氛更加浓郁,主题更加鲜明,同时产生一种清新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达到良好的装饰效果和形成趋吉避凶的心理象征.  相似文献   

6.
关于汉画像石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不自觉地依从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偏见和风尚,对汉画像石蕴含的内在精神及其当代意义视而不见.对汉画像石的研究,需要在方法上来一个根本的变革.借鉴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期实现汉画像石研究视角的转变.以跨学科的手法,分析了汉画像石的文化层次和文化因缘,深入发掘了汉画像石的文化功用和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7.
南阳是汉画像石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与山东、苏北、陕北、晋西北、四川等地区的画像石相比,南阳的汉画像石表现内容在共有的生活场景、宗教诉求之外,更多地把当时在天文科学上取得的成就,结合神话传说,以画像石独特的叙述语言呈现出来,这是其楚文化与古代天文学关系的一种外显。南阳汉画像石中的星宿图对研究汉代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石盘汉墓彩绘画像石的发现,改变了晋陕两地画像石艺术形式的传统观念,再次拓展了对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全貌的认识。对该墓葬较为确切的纪年判断,关系到对该地区画像石风格特征、演变规律的研究,也关系到汉代彩绘画像石在中国古代美术发展过程中的位置等问题的研究。石盘墓的断代,其发掘报告中说得较为宽泛,"约在东汉桓帝、灵帝之间"。运用图像语言比较的方式进行分析,该墓画像石的图像结构与造型特征,均与桓帝和平元年画像石相去甚远,而与灵帝建宁四年、熹平四年时相近。因此,石盘墓的完成年代应该就在175年前后的数年之间。  相似文献   

9.
汉魏时期,夭折儿童瓮棺葬的习俗依然广泛存在。其原因包括人伦亲情、礼仪规范以及人们对凶祟殇魂的排斥与恐惧。许阿瞿画像石墓是汉代殇葬的特例,其建造目的在于用画像石墓厚葬的规格与隔离生死两界的功能完成对"儿鬼"的驱祟仪式。为使仪式符合汉代丧葬的礼仪,建造者又赋予墓室画像新的内涵,即以一种象征的形式为成为"儿鬼"的许阿瞿举行"成年礼"。  相似文献   

10.
石红艳 《南都学坛》2012,32(4):21-22
山东、河南等地的汉画像石中有一神人怀抱伏羲、女娲的图像,宋艳萍在《汉画像石研究二则》一文中将伏羲、女娲中间的神人定名为"抱持神",并认为他就是炎帝神农氏。实际上,所谓的"抱持神"不可能是炎帝神农氏,或许是老子哲学思想中"道"的世俗化形象。  相似文献   

11.
汉代画像石是我国两汉时期尤其是东汉时期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虽然是一种民间工匠的集体艺术创造,但她同样折射出汉代的时代精神。铺陈美则是汉代艺术共同的美学风格,也是汉代画像石,包括陕北汉代画像石突出审美特色。以铺陈美的艺术风格,汉代画像石反映了汉代人共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深刻地表现了汉代艺术整体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2.
桓晓虹 《南都学坛》2010,30(2):24-27
南阳汉画像石具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敦煌前的敦煌"的代表,蕴含有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因子,为我们提供了印证汉代华夏民族丧葬传统独特形式的独特依据,作为中国建馆最早、藏量最大、藏品种类最多的南阳汉画馆是馆藏"绣像汉代史"的典型。综合看来,南阳汉画像石完全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和优势。  相似文献   

13.
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阳汉画像石是我国现存汉代画像石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成就之一。它完整地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绘画表现、艺术审美的追求,是研究汉代艺术文化的重要资料。南阳汉画像石在散点透视、以线造型和意象造型三个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4.
江苏汉画像石动物图像的宗教意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画像石的动物图像不仅仅表现出原始宗教的影响,而且也表现出浓郁的宗教意识。以江苏地区汉画像石材料为例进行梳理,可以说明它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已经有了不同于原始宗教的宗教意识,这一意识在构图中得到表现,有序、完整和一致的特点使汉画像石可以归入宗教美术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张力克 《南都学坛》2007,27(6):21-22
汉代画像石刻中阳乌和蟾蜍的艺术形象,是汉代人思想意识和远古神话传说相结合的产物。汉代画像石刻中三足乌的形象多与日在一起,蟾蜍的形象多与月在一起,并常常出现在同一画面,应有日月共存、阴阳和谐的意思。以三足乌喻太阳,以蟾蜍喻月亮,这是三足乌和蟾蜍在当时所表达的最一般含义。阳乌和蟾蜍足数的确定,主要可能是受到了数字崇拜和阴阳和谐思想中"阳三阴四,位之正也"观念的影响。它说明了任何一个时代的民族绘画艺术,都不可能摆脱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淮河流域汉代墓葬形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汉代墓葬广泛地分布于苏北、鲁南、豫东南、皖北地区,尤以江苏徐州、山东临沂等地分布最为密集.墓葬形制复杂多样,以土坑墓、崖洞墓和画像石墓最为多见,另外还分布着画像砖墓、砖室墓、石棺墓、瓮棺墓、砖棺墓、石室墓和砖石墓等.具体形制又变化多样.土坑墓分布很广.徐州地区多汉代王侯墓,其墓葬形制多为"凿山为藏"的崖洞墓.苏鲁豫皖交界地区从西汉晚期开始画像石墓较为多见,终有汉一代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17.
柳玉东 《南都学坛》2023,(2):118-124
南阳师范学院博物馆现藏一方西王母东王公·天帝出行的汉画像石。西王母东王公与天帝出行合刻一块画像石上的画像就目前而言该石为所仅见。该画像石东王公戴胜,在汉画中较为少见。画像石的时代据考证为东汉早期。画像石构图布局紧凑,雕刻线条粗犷,并采用散点透视法,增强了视觉效果,是南阳汉画中少见的复合图案画像石,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汉代画像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太祥 《南都学坛》2002,22(3):8-18
汉代画像石的最早研究是对汉画像石的收集和著录 ,随着汉代画像石墓的大量发掘 ,画像石的数量日益增多 ,研究汉代画像石的高水平论著不断面世 ,这些研究成果涉及到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反映了汉代人的鬼神信仰和理想追求 ,为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诸方面提供了丰富而又重要的实物资料 ,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缺漏  相似文献   

19.
汉画像石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众多研究文章未曾于汉代文化整体结构与特定画像石语境的内在关联上进行通观,不仅使一些问题悬而未决,而且还演绎出新的误会,严重影响着汉画像石尤其东汉末期画像石这一不言灵石生命活力的解放.若从汉代早期道教文献视角去探询、观照和梳理画像石的宗教内涵和文化价值,以前许多误会及悬置的问题便可得到合理解析.  相似文献   

20.
汉画像石研究国际化的历史已经很长,但画像石这一术语的英文翻译仍比较杂乱。本文回顾了现存译法并评价其优劣,在分析汉画像石的性质与相关英文词汇的基础上,为画像石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英文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