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十五贯》清初苏州作家集团中的主力朱素臣所撰写的《十五贯》,是一部揭露性很强的作品。其中主要人物况钟的“平冤”活动,其启发意义已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局限。一九五六年浙江昆苏剧团编演的《十五贯》,就是以朱素臣的作品为基础改编而成,受到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度赞扬,举国上下表示欣赏。研究古今两个《十五贯》的异同关系,对古典戏曲如何推陈出新,应是很有意义的。《十五贯》又名《双熊梦》。“双熊”指剧中两个男主角熊友兰和熊友蕙兄弟。苏州太  相似文献   

2.
漫谈“车王府曲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王”全称车登巴咱尔王,清代蒙古王公。其祖策稜因军功封王,历代袭封王爵,至车登巴咱尔已历时五代。车王府所藏曲本内容丰富多彩。《车王府曲本选》分戏剧、说唱两部分。戏剧部分有清代名作家朱素臣传奇《四大庆》,明代已佚传奇而以京剧形式出现的《忠义侠》,昆曲《絮阁》,河北梆子名作《蝴蝶杯》……为近代戏剧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不是公案小说,也不是公案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它却包含了丰富的公案因素。分析其中“公案”的内部构成情况、探析《水浒传》如何融合宋元话本小说中各种题材,以及进一步研究“公案”在《水浒传》中的叙事作用,对于研究话本小说如何过渡到长篇白话章回小说无疑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透明物》是一部元小说风格的作品,内容隐晦,结构复杂。其叙事者具备双重身份,小说表面来看是围绕着主人公的四次瑞士之旅展开的有关主人公的命运故事,而深层故事却是有关一个作家如何建构一部艺术作品的步骤勾勒。这部作品目前国内有两个译本,但是由于两位译者都没有看出原著貌似混乱的表象下面隐藏的深层秩序,两个译本都在不同程度上把原作中一些关键性的信息当做噪音屏蔽掉了,结果彻底消解了原作中的深层故事,破坏了原作的元小说风格,让中文译本读者感受到的只是一些混乱琐碎的细节。强调秩序隐藏于混沌之中的混沌理论被认为是解读元小说的一种有效方法,借用该理论的"神奇吸力"、"重复"和"自我组织"三个概念,认为《透明物》的各种叙事技巧使其文本结构具备"自我组织能力",召唤读者对文本反复重读。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是在宋元话本中水浒故事单行本的基础上,再结合历史,进行集中概括、丰富起来的白话长篇小说。因其内容方面是由多个公案故事联结起来的,所以尽管《水浒传》属于英雄传奇小说,某种程度上来说它跟公案小说又有着剪不断的联系。在题材方面,《水浒传》整合了宋元话本小说中各种题材的特点,又在客观上加深了某种题材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亨利·詹姆斯的一生,是在欧洲旅行中度过的。因此,欧洲旅行成为他的小说中显在的叙事特征。在詹姆斯的欧洲旅行叙事中,主人公不管是天真烂漫的美国姑娘,还是具有一定世俗阅历的中年男人,都在欧洲文化认知的路途中付出了某种代价。《黛西·米勒》中的米勒小姐献出了生命,《贵夫人画像》中的阿切尔小姐陷入国际婚姻的陷阱,《奉使记》中的斯特雷瑟背叛了来自美国的使命。揭示詹姆斯小说中的欧洲旅行叙事,对于认识小说家的叙事艺术和"国际题材"主题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说岳全传》是清初的一部章回体英雄传奇小说。这部小说在主体上继承了中国"史官"文化的传统,对历史的基本面貌进行了还原,同时又融入了文人叙事和民间叙事的特点,在"虚实"处理上恰当自然,既尊重历史而又不过分拘泥于史实,从而为大众所接受。受明代"四大奇书"的影响,小说在一些情节和人物安排上不免带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影子,但在结构设置、叙事观念以及叙事视角的运用上都表现出了精湛的技艺,形成了鲜明的叙事风格,体现着作者对英雄传奇文体的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8.
《耻》的叙事有两个层面:一是以校园"丑闻"和农场"强暴"为重心的卢里生活事件;二是主人公在这些事件中的感受,他内心世界所呈现出的一个自我救赎的挣扎过程。第一层面叙事流畅,极具可读性;第二层面的叙事赋予小说深邃的诗性品质,为题旨所在。小说中关于狗和音乐剧的描写是表现卢里在"耻"感的压迫中寻求救赎之路的两个重要标志,同时这一匠心独运的描写推动了卢里完成精神自我的重建。  相似文献   

9.
莫言的《蛙》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无论在叙事情节还是在叙事形式上都有着明显的不同,除了都是极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两部作品均体现了以创造生命为女性宿命的原型意识,对女性以回归自然生命为途径的救赎之道的表述,对侧身于现代性历史之流的个体生命的孤独感的探索,通过两部作品中的核心女主人公比较研究将有助于对两部作品的叙事意识互文性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0.
"百花时期"是整个十七年严酷政治环境中的一次短暂松动,集中涌现出一批涉禁的爱情婚恋题材小说。《在悬崖上》中的加丽亚和《美丽》中的季玉洁是邓友梅和丰村塑造的两个截然相反的女性形象。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其中都出现了作者的主观叙事意图和客观叙事效果相背离的现象,从文本内部的裂缝和张力中我们能够解读出阶级观念隐藏下的强烈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1.
福克纳在小说的叙事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使小说的创作进入全新阶段,对小说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贾平凹在20多年的文学创作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磨练自己的叙事技巧.同时,他能以谦虚的态度不断吸取前人的叙事经验.二者在叙事上既有差异,又有共性.福克纳始终坚持乡土叙事,精心营造着“约克纳帕塔法”这个独特的乡土世界;而贾平凹在去乡和还乡之间游走,其故事文本始终关注乡土世界的芸芸众生.二者尽管在叙事视点上不同,但他们始终关注社会底层的人情冷暖,体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12.
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的《阿依阿芝》与贵州西北彝族地区的《乌鲁诺纪》都为彝族民间叙事长诗,两者都主要用于婚嫁场合 中演唱。目前学界对《阿依阿芝》有所研究,但没有涉足《乌鲁诺纪》及两诗比较研究。以文献研究法及口头程式理论分别从三 个不同层面,即女主角身份背景、主题思想和程式对这两部叙事长诗对比研究切入,发现这两首彝族民间叙事长诗虽然来自不 同的地域,但呈现出某些惊人的相似性和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以其作品的深刻主题?广阔的背景和精湛的叙事艺术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席位。借助于叙事学理论资源,探讨康拉德在叙事艺术方面的创新——主张小说的内部视点,引入叙述者马罗,提出并尝试时间变换的方法,期待能够对康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针对近年关于新闻叙事理论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忽视话语、叙事话语在新闻传播学不同研究领域内的重大差异,本文辨析了"话语"词典意义与学科意义之间的异同,探讨了"叙事话语"在经典叙事学与后叙事学中的重大区别,分析了"话语""叙事话语"其后的哲学思潮背景,在明确新闻叙事学的应用新闻学根本属性基础上,论述了"叙事话语"在应用新闻学与理论新闻学或传播学不同研究领域内异同的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生活史研究已日渐运用于当代教育研究中。英国教育社会学家艾沃·古德森不仅较早地将其用于课程研究,还更多地用于教师研究。文章考察了古德森不同阶段的教师研究,分析了生活史研究在教师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为教师生活研究提供研究方法;为在"中间地带"建构理论提供资源;为促成教师"叙事学习"和"叙事教学"场域奠定基础。指出运用生活史研究是古德森教师研究生涯中一以贯之的思想,背后有其对教师深刻的社会关怀。这一思想在其教师研究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对我国教师和教师教育研究者及实践者而言,有诸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韋努蒂的異化翻譯理論自上世紀末被引進國內後,許多學者對它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或闡發,但尚有一些基本問題需要澄清。本文着重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展開討論,力圖追本溯源,探赜索隱,準確解讀韋努蒂異化翻譯理論的內涵:1)韋努蒂異化翻譯理論的內涵及其與我國傳統異化翻譯思想的異同;2)韋努蒂的譯者著作權思想與其異化理論的內在聯繫;3)韋努蒂的異化翻譯理論是否屬於解構主義翻譯研究學派。  相似文献   

17.
文学创作受作者情感因素影响很大,比较鲁迅2个时期创作心理的差异,有益于更深入地理解他的创作转变。《呐喊·自序》和《朝花夕拾》都是鲁迅的人生记忆叙述,由于不同情绪的影响,故而凸显了截然不同的场景序列。从对记忆的不同叙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对社会的认知差别,这是由他不同时期的文化观决定的。《朝花夕拾》唤醒了他心底的民间记忆,促使他从启蒙文化向民间文化回归,不仅使得他对中国社会的认知发生了转变,而且也使小说中"哲学家/汉子"的隐喻意义发生了变化,由此,鲁迅的小说创作也实现了转型。  相似文献   

18.
凌叔华和萧红分别是京派文学和左翼文学的重要作家,进入抗战时期,两人都创作了一部带有强烈自叙传色彩的童年题材长篇小说,这其中有着惊人的巧合性和一致性。文章力图从对童年生活的遥忆、对人性、国民性的思考、对男权思想的批判、儿童视角的切入以及散文化的叙事文体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二者在叙事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王长中 《南都学坛》2001,21(1):54-58
老舍和赵树理小说的叙事模式有同有异。二人小说叙事模式之同,源于他们对中国小说叙事传统的情有独钟;二人小说叙事模式之异,源于各自所处的现实环境及个人艺术气质的不同,赵树理基本上是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的重读和照搬,只顾及了“普及”,而缺乏创造性的提高;老舍则既继承了传统,又没有囿于传统,而是以现代的叙事方法,对之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适应并提高了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李渔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真正把戏曲当作叙事文体进行实践的剧作家,他在创作中非常重视戏曲的谋篇布局、情节设置、结尾等叙事技巧,其叙事实践的最大成果便是扬名后世的《笠翁十种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