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纪一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1)
为了解脱政治经济学教师讲解绝对贫穷化问题时的苦恼,蒋学模同志在《谈谈无产阶级绝对贫穷化问题》(复旦学报一九七八年第一期)的文章中,追根溯源,指出马克思"根本没有提出相对贫穷化和绝对贫穷化这两个范畴";列宁虽然谈到这两个范畴,但"在'绝对的恶化'的前面,加上了'有时是'这样的副词限制着,"就不是作为规律来看待的.言下之意,这一问题大可不必纠缠.无奈《资本论》上明明写着:"不管工人报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状况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日趋恶化."对于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例证》一节中大量引用的工 相似文献
2.
舒元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一)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导言”部分,辩证地论述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供给(生产)和需求(消费,包括个人消费和生产消费)的相互关系。他指出,生产和消费之间“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但又各自处于对方之外。生 相似文献
3.
4.
<正>时间:2012年12月地点:北京湖北宾馆客房徐杰舜教授(下称徐):非常高兴,你能接受我的聊天邀请。知道你当过工人,很感兴趣。把你的青少年时代介绍一下吧。潘蛟教授(下称潘):是,1979年进入了中央民族大学。徐:你是彝族,一直生活在凉山吧,哪个县城?潘:是彝族,越西,一个很古老的县城,在县城长大。徐: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县城里读的? 相似文献
5.
1月10日《文汇报·文艺百家》发表杨扬教授大文《长路漫漫:2009年的上海文学》,一开头写道:“2009年的上海文坛没有奇迹。2009年的上海文坛洋溢着怀旧的空气。 相似文献
6.
彭仁君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6)
为了认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经济地位的变化,不能不涉及雇佣工人劳动力价值的变动趋势问题。蒋学模同志在《复旦学报》1982年第4期发表的《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的几点看法》一文认为,近百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价值呈上升趋势。我在《复旦学报》1983年第1期发表的《关于劳动力价值变动趋势的几个问题》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针对我的看法,蒋学模同志又在《复旦学报》1983年第5期发表了《关于劳动力值价变动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以下引用此文,不另注明),继前一篇文章之后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对我是有启发的。但是,对于他在后一篇文章中所作的理论分析,我仍然持有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曹吴清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3(2):24-27
最高人民法院在对自首“其他罪行”的司法解释中排除了同种类罪行,这于理论和实践都是不妥的,在理论上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和“期待可能性”,实践中既不利于被告自救和自新,也不利于司法工作效率和质量。为此建议通过立法或立法解释予以更正,以解决这个解释带来的不便。 相似文献
8.
易孟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1(1):129-131
北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山名,但这个山名在全国至少出现在十几处不同的地方。毛泽东《挽易昌陶》诗中的“北山”,却不是山名,而是泛指,借代全国。“东皋”也是泛指。 相似文献
9.
李思孝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
傅其三同志的《马克思恩格斯并不反对理想化》一文(见《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年文艺理论增刊),是对我在《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浅说》一书中论述“理想化”问题的批评。我很久以后才拜读到傅文,似有必要重申我的观点。我所以说马克思恩格斯在文艺上反对理想化,是从他们自己的有关言论中得出来的。傅文说:“马克思恩格斯并不反对理想化”,那就应该举出有力的论据,推翻我的结论,证明他自己说法的正确。遗憾的 相似文献
10.
余灵灵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3)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载许精德教授的文章(下称许文),认为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中的构成因素,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因素或组成部分,而仅仅是同生产力的基本因素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关联、相结合的,对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的力量。这段话颇令人费解:既然承认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和推动 相似文献
11.
郭伟川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2):16-20
唐德刚先生《晚清七十年》对“县”的性质、建制的说法值得商榷,从文字学与政治两方面结合古代礼制提出新的考证,对古代“县”的建制的产生演化及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侯国间的同与不同进行历史的考辨,证明唐德刚先生以“悬而未决”论说“县”,十分不当。同时为县之起源,立一新说。 相似文献
12.
归青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6)
梁简文帝萧纲在《诫当阳公大心书》中提出的主张,“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在文论史上曾经发生过相当的影响,也引起过人们对他的批评。六十年代以来,有些学者对它的含义作了新的诠解,使人们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但我觉得其中仍有未惬人意之处。本文想就此提出个人的浅见,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方伯荣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
鲁迅作品内容博大精深,艺术新颖独特,是值得我们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研究的,既不能违背作者的创作意图,又不能脱离作品实际,这确实需要化大气力去探索。李兵培同志对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了思考,他批判了“乐园说”,得出的结论是:百草园是牢笼,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部分的关系是并列的或承接的;此外, 相似文献
14.
卞敏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3)
黄楠森同志在《要区别辩证法和辩证法的核心》一文中,对我的拙文《辩证法体系的雏形——对列宁〈哲学笔记〉中的辩证法十六要素初探》提出了商榷意见。最近,我对辩证法十六要素进行了一些再思考,现将这些想法提出来,以就教于黄楠森同志和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志们。 黄楠森同志认为,我们之间的分歧不在于是承认前七条还是十六条是辩证法体系的一个雏形,而在于以何为纲来分析十六条的关系,理解十六条的结构。因为在他看来,如果以前七条为纲而把后九条一一纳入其中,整个十六条当然也形成了一个体系雏形。但问题是:列宁 相似文献
15.
16.
17.
陈清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52-56
新闻侵权如何规制,在侵权责任法起草过程中争论不休。刚刚通过的《侵权责任法》最终对此没有专门规定,立法上的如此安排是否科学广受社会关注。笔者从"否认说"代表人物张新宝教授撰写的《新闻(媒体)侵权否认说》一文入手,指出该文在论证上存在一定问题,并通过分析新闻侵权的特质,得出新闻侵权应属特殊侵权行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36-42
陈金钊教授倡言把法律作为修辞,以对抗当下我国过于强大的政治修辞、道德修辞。该观点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论述的"法律修辞"是一个歧义性概念:把法律作为言语论辩技巧意义上的语言修辞,混淆了法律思维本身与对法律思维的表达;把法律作为论证模式、为结论的可接受性提供说服力的论证修辞,赋予了法律修辞太高的期待。法律修辞或然性推理的逻辑基础、达成主体间合意的路径以及可接受性的评价标准的特点,理论上是对经典法治的反动,实践中因为法律修辞的泛化和滥用而具有背离法治目标的倾向。因此,法律修辞只能是辅助性的法律方法。法律修辞的限度是逻辑,只有将法律修辞限制于逻辑范围,在合理(逻辑)性、合法性的基础上,可接受性才有意义,过度地强调可接受性很有可能将法治导入歧途。 相似文献
19.
陈红旗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1-17
"新时期文学"的命名意味着处于"新时期"的当代文学的性质、意义均与文艺界和学界对于"文革"这段历史的质问责难相关,把新时期文学质诘"文革"最激烈的第一个10年(1976-1985)界定为"发难期",可以更为准确地认知这一文学实践的性质,尤其是可以强化先贤们反思和批判"文革"的历史意义。新时期文学仍然受"向前看"的新政治意识形态的制约,其背后一直存在着政治意识形态的"规训"等问题。正确审视新时期文学发难期的实绩要从最基本的阅读感受出发。 相似文献
20.
曹予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6)
关于概念的定义问题,李先煜同志在题为《概念反映什么》一文中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见《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其中否定“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的定义的观点,我们是赞成的。但是,李先煜同志否定这个定义的论据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不赞成“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的概念定义。但是,我们并不否定有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概念存在,当然也不否认对象有本质属性,不否认“本质属性”这个概念本身。 李先煜同志是从否认事物有本质属性,进而否认“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这个定义的。他认为,“本质属性”这种提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他的主要理由是:本质是内在的一般的东西,而属性是外在的特殊的东西;本质与属性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以“本质”来限定“属性”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 李先焜同志的这种观点是不能够成立的。 首先,李先焜同志关于事物属性的定义是不确切的。他说:“所谓属性,就是事物的本质(或事物的质,在这里本质与质是属于同一序列、意义基本相同的概念)在与其它事物发生某种关系时的外在表现。” 这个定义有两处不确切: 第一,在这里,发生某种关系的不是事物的本质与其它事物,而是事物与其它事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