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案头摆放着《清末民初的陕北社会》(秦燕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 3月出版 ) ,与过去看到的这类书主要是凭借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有所不同 ,此书作者更多地运用了田野调查的方法。翻阅该书 ,我们犹如被拽回到时空的隧道 ,置身于陕北的黄土高坡之上 ,徜徉在那千沟万壑之间 ,倾听着那撕破青天的高歌与富有乡野气息的小调 ,同时也感受着那个年代里民族的重负、社会的滞后与百姓的伤悲。清末民初的中国进到了一个急剧代谢的过程 ,因其关乎到中国现代化的走向和社会新模式的初步形成而倍受学术界的关注 ,但遗憾的是 ,这类研究多紧盯中国南方以…  相似文献   

2.
清末小说家吴趼人,他的《新石头记》借用了《石头记》(《红楼梦》)中的人物,而核心的情节是写贾宝玉等人“与二十世纪相见”.面对欧风美雨,传统的文化人如何回应西方的挑战?中国怎样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吴趼人试图回答的问题.他一方面提出了“中体西用”的答案,另一方面又对这个答案将信将疑,新文化人“全盘西化”的立场已呼之欲出.从《新石头记》的新人格理想看清末民初的文化转型,我们对时代精神的变迁可以获得较为亲切的感受.  相似文献   

3.
文章概述了清末民初摄影术传入中国的过程及其对传统视觉经验格局产生的影响,揭示了现代性市民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世俗感性的趣味中所包含的对人性满足的合理性,旨在为中国传统视觉艺术和现代视觉文化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发掘出《史记》中的有关内容,为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服务。他以《史记》为记载文之典范,讲解作文之道,为白话文运动推波助澜。他对《史记》的阐发体现出经世致用的时代特点。学术方面,他的研究具宏观性质,虽然较粗略,但开风气之先,对后世的学人大有启迪。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服务于外报馆的中国早期报人即"秉笔华士"徘徊于中西文化之间,这个原本被称为"边缘人"的群体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办报高潮中担当主体。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轨迹决定了清末民初报人的跨中西文化特质,他们凭借自身其跨中西文化的优势尝试创办中国本土新型报刊,引进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建立中国最早的一批新闻学系,促进了中国本土报刊的兴起,进而提升了报人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自身从"边缘人"蜕变为"公共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国力疲弱。各国列强为在博弈中占领先机,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日本由于地缘的接近以及文化上的渊源对此项活动更是心存偏执。在日"经略中国"的背景下,地处西南、环境闭塞的川渝也未能逃脱日本的深入踏查。其中,东亚同文书院学生的川渝踏查规模最为宏大且"业绩"斐然,近10年的调查成果被收录在《中国省别全志》第五卷四川卷中。对四川卷的分析,不仅有助于解构日本对川渝调查的进程脉络,还可以为川渝地区的历史地理、区域史研究提供资料信息。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社会,天灾与人祸、国难与战乱威胁着个人和群体的生命,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时刻关注着民族的生死存亡,努力寻找拯救中国的良策。《新小说》杂志创办者的角色定位、办刊理念、表达方式,说明了梁启超以《新小说》杂志为阵地,进行开民智、启民德、激民气活动,希望达到救亡和启蒙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 ,梁启超所撰写的旅美见闻《新大陆游记》一书 ,记载了他对托拉斯这种新型经济组织进行的研究和探索。梁启超对托拉斯客观中肯的认识 ,真实反映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特别是他对托拉斯在促进经济进步与发展上所起作用的探索 ,显示了他对世界发展趋势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9.
在民初的高等小学教学体系中,道德修养的培育无疑是重中之重,在“修身”被单独列为一门单独的课程以供德育学习的 同时,这一阶段的国文学科的课本中也有大量的篇幅关于德育培养。依据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套教材,即《新制中华国文 教科书》与《中华女子国文教科书》(后文分别简称为《新制》《女子》),立足文本选材及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探寻寓于其 中的德育培养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评梁启超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梁启超后期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为切入点,着重分析梁目产生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目录学思想,较客观地评价了梁目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的女子教科书以全新的文本形式和政治关怀开启了焕然一新的女性公共空间,它打破了“女子无学”、“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格局,为女性才智的发展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广泛的可能性。然而检视教科书文本却不难发现,在“女德”和“女才”的关系问题上,这一全新的文本形式与传统保持着十分清晰的连续性——它们认同“道德优先于才学”。它们嘲笑传统社会的“女子才学”行为,追求传统女性读本所倡导的道德和实用原则,它们塑造的两类新形象——贤妻良母和国民之母——均是“女德”的新型政治形式。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明治时期的十种官话课本里出现了1510个北京话词语,这一惊人的数量不仅反映了清末民初北京口语的基本面貌,也体现了官话课本的"京味儿"风格和实用主义的教学策略。这些北京话词语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带有明显的口语化特征和地域特色,再现了清末民国前期北京地区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为北京话词语研究、北京方言词汇史研究、北京官话研究以及辞书编纂等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具有重要的汉语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作为近代中国教育思潮的一种,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最早出现在清末,“五四”后至20世纪20年代达到鼎盛,其标志是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团体——国家教育协会和专门的学派——国家主义教育派。清末民初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从内因上看是受民族危机的刺激,外因上看则是受日本和欧美同类思潮的影响。该思潮对清末民初中国教育,特别是对当时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步伐大大加速,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它们利用民族、边疆问题,挑拨中央与地方关系,散布分裂主义,策划“独立”,以达到其侵吞中国边疆领土和分裂肢解中国的目的。共同的命运,促使中国各族人民空前地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领土完整,构成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政治纽带的坚实基础。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各族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民族凝聚力日益增强,这是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一致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提炼,并成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抵御外侮,共创中华各民族新纪元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团结御侮,共同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者是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并始终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运行的主轴。  相似文献   

15.
犯罪,一般被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病态的”现象。本文探讨了清末民初铁路犯罪的主要形态,分析了各种铁路犯罪产生的社会原因。本文认为作为20世纪初引入中国的一种新技术手段,铁路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即使是犯罪也具备了不同以往的新形态。研究这些犯罪新形态及成因,有助于我们全面揭示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交通现代化及推进交通现代化进程 ,不能也无法越过交通近代化问题。我国已有的交通近代化研究多属于宏观研究 ,微观研究略显不足。本文从清末民初常州交通的特点和影响等方面探讨了常州交通的近代化问题 ,意在弥补过去研究之缺憾 ,为常州交通现代化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东三省移民与近代城镇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关内人口向东北的迁移,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可谓“全部近代史上一件空前的大举”。1860年东北局部开禁,特别是1904年全面开禁后,随着大片土地的放垦,关内移民东北者络绎不绝,东北原有的城镇,规模迅速扩大,同时大批新的城镇纷纷兴起。这些城镇不是建立在军事驻防的基础上,而是在招民垦荒、移民实边与铁路、港口兴建的过程中,陆续发展起来的。此时,东北的城镇才真正具备了近代意义上的性质与规模。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时期的域外文学译介受到现实政治层面、翻译技术层面和本土文化层面的规范和过滤。现实政治因素支配了对外国文学的选择,以意译为主要的译介方式使得域外文学失去了原作的面貌,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学作品也会产生抵拒和制约。清末民初译介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域外文学的“中国式改写”。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始于晚清,完成于民初,外交机构也历经了总理衙门、外务部、外交部。总理衙门和外务部在外交机构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封建统治大框架内进行的外交机构变革充满了矛盾和对抗,直至清王朝统治结束,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始终没能完成。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建立共和制,在国体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北京政府对外交机构进行彻底改造,最终完成了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铁路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生活观念的变化尤其令人注目。铁路的开通使沿线地区人们的时间观念由模糊的时段精确到时点,空间感知由静止向流动转变。随着铁路的延伸,火车渐渐成为人们的普通交通工具",少不入川,老不入广"的传统出行观发生了转变。为了改善生活,谋求发展,人们通过铁路交通来到沿线城市就业,寻求商机。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由原来的保守、封闭转变为开通、趋新,并以开放的心态来认识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和平等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