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望厦条约》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早期中美关系的结束和近代中美关系的开始。美国为了扩大在华贸易规模,派出使团来华谈判。清政府也指派了钦差大臣与美使商议贸易条约。两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反复交涉,从最初的照会战到最后的互相妥协,最终成功签订了条约,使两国交往走上了有章可循的轨道,也使两国的外交关系从一开始便打上了不平等的阴影。  相似文献   

2.
19世纪80年代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侵略者利用英属印度与中国西藏接壤的便利条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西藏,先后发动了两次震惊中外的侵藏战争。英国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中国藏印条约》及其续约以及《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等条款,把势力渗透到西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把清政府逼到了绝路。在两次重要的战后交涉中,清政府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由第一次的消极被动的接受转变为第二次积极主动的争取,并最终保全了西藏的行使主权归属中国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公元1871——1881年间,中俄发生伊犁边界争端,继而订立了《里瓦几亚条约》和《伊犁条约》。其间不少问题史学界早有定论,但对曾纪泽为何能在俄国废除原由崇厚订立的《里瓦几亚条约》,接着又订立了《伊犁条约》的历史背景,却几乎无人论及。现试作简析以请教正。 一  相似文献   

4.
探讨《盲刺客》的颠覆性书写方式,揭示作者在颠覆传统西方男性句式基础上所展现的女性的诗性话语,在颠覆传统男性文学二元对立基础上建构的新象征秩序,在颠覆传统男性叙事基础上呈现的女性思维,并揭示颠覆性书写背后的深层次目标,即展现女性真实的内心和生活,为女性写作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南极条约》有效维护了南极洲的和平,促进了国际南极科学合作,为国际社会提供了解决有争议问题的“南极模式”。但近年来现有的“南极秩序”正在面l艋着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南极条约》的未来走向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目前存在三种未来走向:《南极条约》解体、南极“联合国化”而变为人类共同财产以及《南极条约》继续存在。由于《南极条约》高举和平与科学的旗帜,以及南极条约协商国家的强大政治经济实力,在可预见的未来,现行的《南极条约》仍是规划南极事务最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张达明 《社区》2011,(8):43-44
1939年,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创作了《喀秋莎》,而后由作曲家勃兰切尔谱成曲子。这是一首爱情歌曲,描绘了俄罗斯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家在外的情郎的思念。歌曲没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缠绵,而是节奏明快、简洁,旋律朴实、流畅。  相似文献   

7.
孟子反对的战争是反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彼此的掠夺战争,而孟子的政治哲学理论完全是建立在战争的基础之上的。孟子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战争的理论始祖。孟寻“一怒而安天下之民”的战争理想直接导致了中国数千年来一乱一治的历史循环模式,专制的暴政一次次被推翻,但周而复始,问题的实质却始终没有解决。因此,孟子的政治哲学和战争理论存在着根本的缺陷。反本开新,还有待于来哲掀开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天津条约》前美国人关于台湾的几种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Empress of China)首航中国成功至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签订,随着美国在远东地区商业、文化、军事势力的逐步拓展,以及美国远东政策的渐趋形成,中国台湾逐渐被美国所认识、重视和染指.一些美国商人、政客、军官、外交使节乃至传教士,从不同的立场出发,以不同的方式,向美国政府提出过一些占据台湾的不同主张,"攫取台湾论"、"购取台湾论"、"台湾基地论"、"最后手段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于这些主张既不符合美国政府与民众的利益,又受到美国政坛诸多因素的掣肘,且有的主张本身就"相当不明智"或"不合时宜",所以均未获得美国政府的认可,但其对台湾的历史命运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割让台湾,是清政府腐败无能之举,也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惨痛教训。日军占领台湾的过程,就是台湾军民展现自己英勇不屈精神的流血牺牲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当时进行得异常艰难漫长.双方在反霸条款问题上的严重分歧使谈判陷入了长期化.导致这种对立产生的关键原因在于美国推行对苏缓和政策.缓和不仅打破了美国对中、苏关系的平衡,使中、美"准同盟"发生了动摇,而且带来了远东地区大国政治构图的变化,使中、美对苏联的政治对决重新返回到只有中、苏紧张对立的状态;缓和还使日本的对华外交路线发生了改变,三木内阁为了同美国保持步调一致,把外交坐标从田中时代的追求与中、美建立两等边三角形关系转变到与中、苏保持等距离的轨道上,使在建交联合声明中得到确认的反霸条款问题化了.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前李鸿章对日本侵略野心估计不足,不立足于战守而一味依赖列强调停,外交策略幼稚单一,结果陷入全面被动;而日本则能够准确判断形势,灵活运用外交策略,最终在战前避免了列强的干涉,取得了有利的战机,掌握了与清政府作战的主动权。中日双方战前的外交直接影响到甲午战争的成败。  相似文献   

12.
中日《修好条规》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平等的建交条约,但实际上条规的草拟和签订过程却一波三折,背后隐藏着种种博弈。通过对中日《修好条规》长达一年之久的缔约过程中的草案和条约正式文本的考察,可以看到在文本修辞背后,中日双方展开了一场国际政治和文化斗争。  相似文献   

13.
论翻译单位的两个阶段——"句本位"和"篇本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单位经历了词层、句层和语篇层三个阶段,此过程体现了翻译研究从静态到动态、从形式到功能的发展趋势.笔者从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单位"句本位"的局限性及"篇本位"的合理性,指出只有从语篇的层面研究翻译,才能全面、忠实地传递原文信息.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等系列条约属于“不平等条约”已是定论,但这一系列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尚未被充分了解。这些条约的背景是明清时期国家与沿海边缘社会的紧张关系和由此造成的沿海边缘社会发育不良、身份含糊,以及开放广州对外贸易的同时严格限制中外接触。所以,条约的核心内容是解决中外之间社会经济在通商口岸“自由”交流问题,由此形成中外之间的纽带———沿海边缘社会。中外条约谈判过程中围绕“誊黄公布释放汉奸”和天主教传教自由展开激烈的争执,与我们今天的关注点有很大差异。了解这一史实有助于全面认识鸦片战争前后中外之间和中国内部存在的问题,以及战后历史变动的趋向。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民族史学思想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其明显表现在:一是对传统夷夏观念的突破,这一时期,史地学者普遍认为夷夏问题不再仅是中原农耕地区与周边游牧民族的关系问题,而主要演变成中华民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问题;二是在如何面对和处理国内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上,史地学者普遍从安定少数民族的民心,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高度出发,阐发了他们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思想。  相似文献   

16.
英汉动物类词汇的语义比较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各民族语言中皆有大量与动物有关的词汇,英汉两种语言都是如此。本文拟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常见的动物词汇的语义加以比较,以期找出两者的文化异同,以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坚持旨在永断鸦片来源的具结贸易政策。美、荷以及葡萄牙澳门总管均相继表态不再带运鸦片来中国内地,各国亦相继具结进黄埔贸易,以商务监督义律为首的英国对华贸易商人却不愿按规定具结进口贸易,中英终因双方各执己见而交涉失败,以致中英贸易断绝,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具结政策是有条件的中外通商贸易政策,是林则徐禁烟政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就整个具结问题而言,具结政策是基本失败的政策;但就当时来说,它又是最合时宜的政策。中外具结交涉失败,除英国商务监督、对华贸易商人及英国政府的阻挠、破坏这一主要原因外,原因还在于政策本身的变化、不完备,在于林则徐等人的犹豫、怀疑,在于清朝腐败衰微、民心不一及具结策略的疏漏等等。  相似文献   

18.
在英汉互译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原文里的部分词语在译文中几乎没有与之相当的对等词。因此,对颜色词语的翻译应考虑文化的影响,采取灵活对等原则,避免走入翻译误区。  相似文献   

19.
文化负载词汇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反映民族特色,体现民族语言文化艺术。韦努蒂理论是在反对主流文化占统治地位的背景下提出的,以其独特的翻译风格不仅进一步弥补了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不足,尤其对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其理论也引发了人们对文化领域中不同文化传播方式的进一步思考。同时,韦努蒂的思想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借鉴时应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对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十分重视,但对近代中国的平等条约却缺乏研究.1871年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是由中日双方自愿商定,权利与义务对等,明确规定互不侵犯领土,互不干涉内政的平等条约.<中日修好条规>不仅是中日关系史上的第一个条约,而且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的建交条约.<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及其命运昭示后人:对外平等交往是历史的必然和发展的前提;强权和武力解决不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问题;强大的国力及和平诚信的理念比条约的平等性更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