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连续性"是环境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连续性"一词源于杜威美学,杜威以"经验"为核心概念,批判了传统的二元论哲学美学,试图建立一元论的哲学美学体系。在《艺术即经验》中,杜威从人与动物、有机体与自然的连续性出发,提出要恢复艺术与非艺术、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的连续性。伯林特继承并发展了杜威的"连续性"理论,对环境一词进行了全新阐释。他进一步批判了杜威所反对的审美无利害及相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鉴赏的参与模式,并将这种自然鉴赏模式应用到对艺术、日常生活景观的审美探讨中,发展出一种全面的参与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宋伟在其《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及其当代理解--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论争的论争》文章中为了反驳董学文先生的论点,把“彻底的一元论的唯物主义”打成“前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此论有很多理论上的漏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等,实践有唯心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分。而存在主义的提出者之一的海德格尔,其政治身份乃是纳粹党高层,他希望在哲学上领导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并鼓吹用战争战胜“英美民主”和“俄罗斯共产主义”。他主张用形而上学支持争夺世界统治;他宣扬纳粹的意识形态,宣扬国家社会主义。宋伟先生主张马克思与海德格尔进行后形而上学的对话和境域融合。从理论上讲,海格尔没有资格也不配和马克思进行对话和融合。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我们不会容忍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哲学进行“形而上学改写”。  相似文献   

3.
经验幸福论和思辨幸福论的二元划分与矛盾一直困扰着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理解,其实,这一理论困境来自于人们方法论上的经验主义。《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理论主旨是通过“明智”德性而使幸福生活从经验指向形而上学领域,明智学说为幸福论提供了形而上学的基础。明智这种沟通经验与先验的能力,被现代道德哲学家紧紧抓住,康德以“道德判断力”的名义重提古代明智论题,并借此为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事业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杜威对哲学中的心物区分论的批判也体现在他的经验论美学中,他从心灵和自然界的连续性揭示心灵与身体的整体关联,论述了心灵对于身体存在的内在性和超越性特征,从而揭示了心身互动共融的生态整体性。经验本来就是作为"活的生物"的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身心结合的产物,而审美经验和艺术更是心身互动融合的生命状态的最充分而生动的表现。认识心身互动共生的生态整体性对于美学理论的生态化调整,包括身体美学理论的建构,具有深刻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杜威是实用主义美学的核心人物,他认为审美经验根源于日常经验,但是日常经验要转变为真正的审美经验,还需要创造和满足多项条件.世俗的日常经验向审美经验的圆成,这之间存在一个内在超越的张力场域.一些美学家拿杜威的审美经验论为大众流行文化作辩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找依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忽视了杜威美学思想中的理想性和人文性精神.  相似文献   

6.
实践本体论的关系性与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本体论是以自然本体论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的社会本体论,即阐明人类及其社会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是社会实践的存在论。实践美学以实践本体论为本体论基础,把实践美学推进到新的阶段。实践是一种关系性哲学范畴,它超越了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形而上学视野,消解了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主体和客体、主体和主体、客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之中探讨美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使得美学成为了关于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科学,在人对现实审美关系之中来把握美和审美,因此,美和审美就是在社会实践之中生成的关系属性和价值属性以及自由创造。实践的关系性也就是 “间性”,但是,它全面地包括“主客体间性”、“主体间性”、“客体间性”,它们全面地生成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及其审美。  相似文献   

7.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西方美学史大体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公元前6世纪-公元17世纪),这是西方美学的古代自然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古希腊以来的“艺术摹仿自然论”为主旋律,以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是自然的镜子说”为变奏曲,突出艺术的客体性。第二阶段是从启蒙主义到德国古典美学(公元18世纪-19世纪中叶),这是西方美学的近代认识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经认识论观点改造过的“模仿论”和“镜子说”为主旋律,以“艺术的表现论”为变奏曲,高扬艺术的主体性。第三阶段是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美学到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19世纪中叶-20世纪末),这是西方美学的现代和后现代人类(社会)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是一曲曲无主题变奏曲,形形色色的观点交混回响,新曲层出不穷,怪腔怪调甚嚣尘上。尽管如此,这三个阶段如同历时演进的三部曲,其间的种种声音都或多或少、或隐或显与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的某种精神因素、人类的语言相联系。  相似文献   

8.
宋代美学在追求理性的同时,又走向生活,走向休闲。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促使中国的休闲文化在宋代全面兴起乃至繁荣。宋代艺术审美在趋于精致化的同时也越来越贴近日常生活,艺术与生活的充分融合成为宋代的审美风尚。宋人一方面在生活中追求艺术境界,另一方面在艺术中追求生活情趣,由此催生了宋代美学的休闲情调。“玩物适情”所昭示的美学旨趣便是艺术与生活的双向融通,是宋代美学重视生活并落实于生活的体现,它所反映的休闲内涵则包括了宋人对休闲的本体认同、“适”的工夫实践以及超然物外的境界追求。  相似文献   

9.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西方美学史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谱写了艺术本质的三部曲:第一部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公元前6世纪-公元17世纪),这是西方美学的古代自然本体论美学时期,这时的艺术本质理论是以古希腊以来的“艺术摹仿自然论”为主旋律,以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是自然的镜子说”为变奏曲,突出艺术的客体性。第二部是从启蒙主义到德国古典美学(公元18世纪-19世纪中叶),这是西方美学的近代认识论美学时期,这时的艺术本质理论是以认识论的观点改造过的“模仿论”和“镜子说”为主旋律,以“艺术的表现论”为变奏曲,高扬艺术的主体性。第三部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美学同时开始到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19世纪中叶-20世纪末),这是西方美学的现代和后现代人类(社会)本体论美学时期,这时的艺术本质理论是一曲曲无主题变奏曲,形形色色的观点的艺术本质论交混回响,新曲层出不穷,怪腔怪调甚嚣尘上。尽管如此,这第三部曲的种种声音都或多或少、或隐或显与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的某种精神因素、人类的语言相联系。  相似文献   

10.
蒋孔阳力图消解、突破西方形而上学主客二分思维方式,以全球化的视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中国传统美学、西方美学,创造性地提出了“美在创造中”、“人是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美是自由的形象”等命题,对美的本质以及美的规律、美感、审美范畴等美学基本问题作出了系统的阐释,有力地推动了美学学科基础研究的现代进程,为新实践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首先,杜威美学有寻求连续性、回归日常生活的基本立场,其中包括恢复艺术品的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连续性,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连续性,以及美的艺术与实用的或技术的艺术之间的连续性。其次,杜威美学与他的一元论经验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艺术即经验”的基本命题。最后,对杜威美学的这些基本观点进行反思,指出其中逻辑和概念的失当之处。  相似文献   

12.
尼采以希腊的悲剧精神读解人生、诠释生命,把人的生存置于崇高的艺术审美境界之中,昭示了悲剧哲学审美的生存可能性.尼采赋予艺术以形而上的性质,认为艺术与哲学同根;审美的生存方式不仅是可能的,而且给现实人的存在提供合理的生存价值取向.只有在艺术审美的生存方式中人与世界的存在才是合理的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13.
“作为生活艺术的哲学”已成为当代欧洲思想界的一个热点,对哲学的这种理解和实践与20世纪的现象学运动密不可分。无论是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还是海德格尔的此在分析,都是以关怀人类生存、合理安顿人与世界的关系为根本动机的。现象学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倒置、对在场和缺席关系的倒置、对确定性和可能性的倒置、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倒置,为生活艺术哲学做了充分的理论奠基,由此出发,生活艺术哲学在哲学实践、审美泛化等向度上得到了发展。现象学的“小零钱”精神、“前科学”立场、关注意义构建、重回古典哲学的精神和实践,都成为生活艺术哲学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4.
杜威在晚年发表了系统阐释自己宗教观的著作:《一种共同信仰》。本文试图通过阐释杜威对名词性的“宗教(RELIGION)”和形容词性的“宗教的(RELIGIOUS)”概念的区分、对超自然主义、神秘经验论和宗教象征说的批判来说明,杜威对传统宗教划分超自然的和自然的二元论论证方法的批判是其整个反二元论哲学体系的最后完成。文章的最后,阐释杜威的共同信仰是什么以及这个共同信仰可能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对杜威所提出的"艺术即经验"的动态解读,是重新阐释杜威美学的关键所在.杜威关注艺术与生活、与社会之间的关联,认为艺术自身的产生就是为了使人类获得有意义的经验,而经验的持续再创造也更加有利于艺术的发展.艺术经验不可能在一个静态环境中获得,而其自身也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6.
运用中国传统文学中“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了宗白华艺术化人生观及其意境理论的成因:“意境”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意境审美精神源于他的人生意识和精神;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成为影响他人生观及学术观的最基本要素。阐述了宗白华生命艺术化、艺术生命化,能及三位一体的人生观、艺术观、美学观。  相似文献   

17.
杜威曾经激烈地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但并不反对形而上学作为认识和描述各种存在的最普遍特性的哲学意义,更不像相对主义者或虚无主义者那样否定世界的存在。他认为,寻求确定性和静观知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的分离,导致了传统哲学的困惑,因此,在改造的基础上重建形而上学是必要的。其经验自然主义就是一种结合哲学形而上学与科学的经验方法的积极立场,从而成为实现人类美好生活方式的理论工具和参与实践经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终其一生对形而上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传统形而上学忽视了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而误把存在者当做存在的做法提出了要从“此在”出发去把握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他也认为“此在的形而上学”并非完美,从而他又提出了“世界之四重整体的形而上学”理论来进一步阐明他的哲学观点。他的思想对拯救人类精神的危机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而由于他未能跨越哲学与政治之间的断层,因此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是,他的思想引发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引起了人们对现代技术的追问,对当代人文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的“情景”说既是一种文学创造理论,又是具有更为广泛意义的美学理论,它与佛教的“现量”概念相结合,在明清之际构建了一座美学理论的高峰。王国维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系统阐述“境界”说的第一人,其“境界”说脱胎于“情景”论,然而,它经历了一个从艺术走向人生、从人生走向哲学、从以和谐为基调的优美走向以痛苦为主要内涵的崇高的历程。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在近代中国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是以西方近代哲学为重要营养的学说,它是对以王夫之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情景”论的错位生成,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向近代美学转折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