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中唐到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发展一直被"钱荒"困扰。宋代的"钱荒"是历代"钱荒"中最严重的,其产生的原因包括政府赋税政策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铸造铜钱利润低下、铜产量不足、贮藏金属货币;铜钱流失周边各族和海外以及政府的财政支出等。引起宋代"钱荒"的多方面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货币的需求数额,于是宋朝对铜钱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由于铜钱的供给不平衡,"钱荒"的爆发最终无法规避。但宋朝时期出现的纸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铜钱严重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宋代"钱荒"成因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学界关于钱荒成因的传统看法,导致宋代钱荒的根本原因是商品交换规模扩大和细碎性贱金属货币的支付能力有限这样一个矛盾。如果这一判断成立,则钱荒将主要表现在长途贩运性大额贸易之中;然而历史实际表明,宋代长途贩运可以使用交子、钱引、钞引、银锭等支付手段,钱荒主要还是表现在基层市场的细碎性贸易中。至于铜钱向官府集中,同时在民间(富豪)沉淀,又往海外流失,则是导致钱荒的直接原因。然而,宋代铜钱的钱面值(名义价值)小于其币材值(实际价值),导致铜钱不断退出流通领域,乃是造成上述状况的深层原因。而两宋政府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钱禁"和"铜禁"法令则加剧了钱荒和铜荒的程度。中唐以降愈演愈烈的钱荒问题,要到明中叶以白银为主币的贵金属货币体系取代此前以铜钱为主币的贱金属货币体系时方才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在以铜钱为主要货币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北宋川蜀地区却出现了铁钱盛行的现象。川蜀地区自东汉以来铜矿资源匮乏,铁矿藏却非常丰富,冶铁技术的进步,给该地区行用铁钱创造了条件。北宋商业的繁荣导致了严重的钱荒,迫使政府在某些地区发行铁币以缓解钱荒。宋代铜钱外流现象十分猖獗,四川处于宋朝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接壤,北宋政府将该地区作为铁钱行用区,以隔断铜钱的外流通道。  相似文献   

4.
两宋时期出现的“钱荒”危机的根本原因有三个,即由于逐利的需要使人们大量销毁铜钱另铸器皿,铜钱的大量外流以及国家、私人私藏大量铜钱。“钱荒”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说明了两宋经济的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5.
元代的铜钱     
元代的主要法定货币是中统钞与至元钞两种交钞——纸币,只是在至大年间(1308—1311年)和至正年间(1340—1368年)曾铸铜钱,作为法定货币行用。在元代,行用铜钱不过是个暂短的时间。元代铜钱减少发行,是因交钞取代铜钱,没有必要再发行铜钱(这是元朝官府的认识)。铜矿开采减少,缺乏铸造铜钱的原料,也是其原因之一。此外,元朝对中国各朝代的主要货币铜钱,也有不同的看法。据《辍耕录》卷二载:  相似文献   

6.
略论北宋铁钱盛行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铁钱在货币中为最下品,并且在流通中存在很大弊病,但由于北宋政府在某些地方继承前代而用铁钱或以铁钱为抵制防止铜钱外流,再加上铁钱本身相对的优点和其它一些原因,造成了北宋铁钱盛行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于天圆地方宇宙观的提出及观念形成的探讨,论述了蕴含于其中的空间结构关系;探讨了具有天圆地方型制与深厚文化寓意的方孔铜钱货币符号的演变及铸造工艺,并由此阐释从秦半两到通宝铜钱铸造的天圆地方型制延续的文化动因与所发挥的政权、神权、货币符号体系集于一体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湖北东部铜、铁等金属矿藏丰富,在两宋铸币业的发展中,这一地区出现过一些重要的钱监。北宋和南宋时期鄂东钱监的类型和地住不同,其中铜钱监在唐五代的基础上虽有明显发展,但在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小;而南宋时期鄂东地区集中了当时四川以外的多数铁钱监,铁钱铸造量巨大,在南宋货币及矿冶经济中占有突出地位;而且这一地区的铸币业在两宋历史上所表现出来的延续性在各矿冶区中也很罕见。  相似文献   

9.
我国金融的宽货币、高利率与贷款难等现象不恰当地结合在一起,导致所谓“钱洪”和“钱荒”共存异象.这一异象主要是我国货币发行制度不科学及货币流通使用不规范造成的,而“钱荒”又通过倒逼机制影响货币增发.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可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采取相关对策,即改进我国货币发行机制,抑制货币超发;加强现金使用数量上限管理;加强交易结算技术、制度建设,减少现金流通使用;建立诚信体系,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建立既分工合理,又相互衔接配合的现金监督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10.
一、纸币的历史中国纸币的历史,始于唐朝的“飞钱”。据考证,“飞钱”的起源是随着唐朝工商业的兴起与发展而产生的,由于交通的发达,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兴旺,从而扩大了铜钱的需要。唐朝建国之初,即把货币纳入国家计划,并以开元通宝铜钱为法定货币。虽然历代重复不断地鼓铸,但对繁荣的商业需要,仍不能适应,经常导致铜钱的不足。加之民间对铜的喜爱,铜的价格不断上涨,因此,出现了销毁铜钱,偷铸佛像、铜器等情况,而从事黑市交易的所得利益,比铜钱作为货币使用的所得利益还多。  相似文献   

11.
明中后叶形成的银钱并行格局一直延续至清代,但相同的货币格局下,两朝政府对钱法的管理能力却显现出很大的区别:明朝自成化弘治时期(1465—1505年)以后强力疏通钱法、屡开铸局挽救铜钱流通体制,然效果甚微,明晚期私钱泛滥、铜钱价值紊乱、银进钱退、铜钱流通范围大幅缩小,政府几近丧失对货币市场的干预能力;反观清朝,铸钱制度有序开展,钱价围绕官价上下波动、较为稳定.铜钱流通突破明代"行钱之地"的局限,出现广泛的"钱进银退"现象.政府对货币市场的干预能力相对较强.明清铜钱流通体制从式微到重整的转变原因在于明清商品经济既有基础不同,市场组织力量存在差异,民间对于小额通货的需求不断上升,以及最为关键的原因是清廷强有力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2.
由于商业的发展 ,宋代的货币制度也随之发展和演变 ,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铜、铁、金、银钱的铸造和流通 ;交子的发生和发展 ;南宋铜钱日益减少 ;纸币在广大地区流通及其发行量猛增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3.
货币治理伴随着货币制度的形成而出现。中世纪英国货币治理问题是由自然磨损、削剪、伪造、私运货币和贵金属外流等现象所引起。鉴于此,英王颁布法令严惩货币流通中的违法行为,并派人搜查主要港口和市场上的商旅以抵制劣币的流入和使用、严禁汇票的使用以防本土货币的外流、大规模重铸货币以改善货币流通。上述治理举措体现了英王货币政策的主要特征,即控制货币的铸造和发行、肃清流通中的国外劣质货币、保持货币的高标准、反对国内贵金属的输出。中世纪英王货币治理的举措及其成功经验,如高度控制铸币权和货币价值,对当代中国的货币管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秦汉间的货币,《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通志·食货略》、《文献通考·钱币一》、《钱币考》等,皆沿袭类似的材料,汉初社会的货币情形俱未得到清晰的记述。张家山汉简的发现,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转机。本文结合《二年律令》具体探讨当时的货币情形与折射出来的社会状况。汉初社会有两种货币,即黄金和铜钱。通过对它们的使用和功能的分析,折射出当时经济萧条、通货紧张、伪钱盛行、物贵钱轻、重金贱钱、敛金风起的社会现象。这种研究有助于更准确地了解汉初二十年的货币和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5.
以北宋徽宗崇宁年间为界,宋钱外流高丽的状况和方式,分为两个阶段。以宋仁宗庆历年间为界,宋朝针对铜钱外流高丽的禁令分前后两个阶段。宋钱流入高丽使高丽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使高丽融入宋朝的货币体系中,成为东亚货币体系中的一员。宋钱外流,客观上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货币体系,赋予了东亚世界经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清末币制改革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在银贵钱贱、币制混乱的情况下,清政府逐渐创立起一种新的币制,即银元制度。这实质上是中国在币制上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7.
宋代的甘肃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北宋王朝为了抗衡西夏,开发经营西北地区,对甘肃地区的水利、森林、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且设立市易司(务),建榷场,置牧监、马坊,坑冶铸钱.北宋王朝对甘肃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甘肃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关于宋代货币私铸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私铸是宋代货币经济领域一个始终无法解决的问题.货币私铸的产生,固然受利益的驱动所致,但封建政府货币政策的失误,也是造成民间私铸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参与私铸的人员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不仅有普通百姓和铸工,也有官员和地方豪强,并且多以团伙的形式出现.私铸者往往掌握较熟练的铸钱技术,选择在深山僻谷和大江大湖之上,或者直接在官冶附近铸造,使官府防不胜防.他们利用从国家矿冶中偷采来的铜料,或销毁铜钱、铜器,将所得之铜作为部分原料,再混以铅锡等杂质加以铸造,因此质量低劣.私铸的盛行,使流通中劣钱泛滥,造成了货币贬值和社会经济混乱.  相似文献   

19.
明朝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纸币“大明宝钞”和铸币铜钱的发行上 ,但政府对通货不能有效管理 ,最终以纸币的贬值与铸币的混乱而告终。这一结果有利于白银在中国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中主币地位的确立 ;但同时也给明朝的政府财政、金融体系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