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作为黔东南苗族木质建筑村落这一特殊文化空间普遍共享的原生宗教仪式--“洗寨”是苗族先民对“火”心存敬畏的文化表达。同时,作为苗族村落社区的“重大事件”,“洗寨”仪式调用神圣与世俗的力量巧妙化解社区矛盾,强化着社区内部习惯法的公正与威严,让防“火殃”、敬“火神”以“社区指令”的形式潜入群体成员的意识中,进而实现对集体行动一致性的内化约束,降低社区消防风险,因而成了苗族村落精英借用传统的文化力量实现社区管理的策略与手段。  相似文献   

2.
“倒酒”义词是汉语的常用词,现代汉语共时层面呈现“筛”“泻”“斟”等词与“倒”南北对立的局面。汉语史上“倒酒”概念域的主要成员有“斟”“酌”“泻”“筛”“倒”等,且经历了“斟/酌→酌→斟/泻→斟→倒”的主导词更替;“倒”首先取得“倾倒非酒类液体”概念域的主导词地位,之后不断积蓄力量,自民国以来逐步取代了“斟”在通语“倒酒”概念域中的统治地位。换言之,现代方言“倒酒”概念域成员南北对峙的雏形是五四以来才形成的,历史并不长。  相似文献   

3.
《边城》中以“水”为中心的意象系统传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精神和生命的意义,由此可窥见作家沈从文在小说中欲探索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所包孕的文化内涵;而《雪国》中以“雪”为中心的意象系统则彰显了日本民族文化中的禅宗思想,濡染了日本文化所独有的“物哀”、“幽玄”的美学风格,显示出川端康成对生命的独特探索。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特殊的学术环境中,文学文献多数脱胎于经史文献。经史与文学文本都具有“完整性”与“碎片化”特征,这使“原始文本”不断衍生出多层次的“次生文本”,从而造成了文本的“不可靠性”。但是,文本的“可靠”与“不可靠”是相对的。对文学而言,“完整性”与“碎片化”,恰恰是文学文本产生的主要动因。文学文本的研究有其特殊规律,“不可靠性”并不妨碍文学研究的进行。  相似文献   

5.
狭义的“去安全化”是指将安全议题移出安全领域而置于常态政治领域的过程,而广义的“去安全化”则包括防止尚未被“安全化”的问题被“安全化”或“过度安全化”,以及防止已经被“安全化”了的议题被“超安全化”。广义的“去安全化”不仅是安全化的逆向过程,也是国家行为体通过创设以“和合共生”为核心的共同语境来建构适合双方的价值认同与合作机制的过程。把话语分析中的施事话语、价值认同和交往生态三个要素引入广义“去安全化”理论十分重要,而外交对接合法化和互文性则是分析广义“去安全化”理论在外交实践中的作用的重要维度。在美国等国越来越趋向于对中国实施全面安全化战略的语境下,中国需要重视广义“去安全化”的理论及其应用,打造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并被国际社会认可的规范性力量。  相似文献   

6.
“左联”时期编辑出版文化在文学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其意义决不亚于以往从政治因素、时代社会背景、文学文本构成等方面审视文学;“左联”时期编辑出版行为作为在革命、战争的罅隙间生存的新文学发生机制之一,体现在一是“左联”时期的文学生产与编辑出版文化市场关系密切;二是“左联”时期编辑出版行为有意开拓作者群,在其制约下的新文学生产具有鲜明的文化“现代性”。  相似文献   

7.
村级组织是我国农村地区公共事务治理的重要主体,在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政策方针、依法管理区域内公共事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后税费时代村级组织所处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内部治理资源短缺,业绩考核呈行政化、科层式,乡村文化中功利观念凸显,从而诱发了组织的异化行为,表现为组织成员“离村化”、集体资产处置“谋私化”、组织选举“资本化”、组织运行“黑恶化”和干群关系“离心化”。结果造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缺失、农民群众利益维护机制断裂、村级组织公信力下降、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动摇等严重危害。因此,可从保障组织治理资源、强化村级组织公共服务供给责任、加强村集体资产阳光监督、完善村级组织架构、培育乡村公共性文化等方面,促使村级组织回归正常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8.
在“十七年”诗歌的成长过程中,诗人审美趣味的重塑不仅是知识分子实施自我革新和国家权力主体再造“新人”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推进当代诗歌新的美学风格生成与建构的重要方略。当代诗坛的主持者们通过趣味的“区隔化”、阶级指认和合法趣味的再生产等方式,根治了知识分子(诗人)的“审美偏执”和“审美惯性”,促使当代诗人审美趣味“工农化”并最终走向权力化。由于这种不断“权力化”的审美趣味具有鲜明的排他性和授予性,不但造成当代诗歌“美学趣味”的变异与失衡,而且随着语境的变迁“工农兵”趣味也将遭遇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9.
提高政府效率、全面推进“走出去”战略是现阶段的热门议题。在探讨政府效率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两者互动的基础上,通过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双重机制阐述表明:政府效率变动将会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提高政府效率将直接降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难度,从而加速企业“走出去”的进程;与此同时,政府效率的提升亦间接改善了国内投资环境,进而抑制企业对外投资的热情。实证经验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以上两种效应均显著存在,并通过求解得出政府效率提升对企业对外投资规模的总体净效应为正,即在一定时期内政府效率的提升将有效助力企业加速“走出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脱亚入欧”思想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日本,福泽谕吉是其主要代表人物。他全盘接受了近代西方的“文明史观”及“欧洲中心论”,形成了“文明=欧美”、“野蛮=亚洲”以及“脱儒=脱亚”的思维模式,为“脱亚入欧”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福泽谕吉于1885年发表的《脱亚论》不仅标志着“脱亚入欧”思想的正式出台,而且把这种思想推向了对外侵略的方向,在客观上对甲午战争的爆发发挥了舆论先导的作用。探讨和分析福泽谕吉形成“脱亚入欧”思想的认识根源、逻辑前提以及《脱亚论》发表的影响等问题,将有助于认识近代日本多次对亚洲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1.
“统合治理”是指地方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利用公司化平台进行经营性运作的治理模式,其典型的组织化治理工具是“管委会-公司”架构的政府项目平台。“统合治理”模式具有较高的治理绩效,但随之而来的是公权力“遁入私法”现象,从而导致廉政风险不断增加。公权力“遁入私法”在一定程度上绕过了一统体制下自上而下的制度约束,激发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自主性,并使其经济权力得以扩张;但同时由于制约与监督制度未能有效构建,导致权力失控危险增加,集中体现在公权力可以在政府与企业的双重身份中切换,使公权力能够借由“遁入私法”的方式摆脱传统的控权制度。“统合治理”模式能否避免高廉政风险并继续保持较高的治理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现有制约监督机制的重构。  相似文献   

12.
中国边疆多为信仰、语言与文化不同的多民族的聚居地,不仅"守边、管边、控边"的分散性和涉外性明显,而且"固边、治边、富边"的复杂性和自治性突出.中国历史上有以夷制夷、羁縻州府、土司制度、改土归流、盟旗制、伯克制及屯田制等独特的边安经验,也有民族区域自治的丰富实践.然而,着眼于历史的逻辑、现实的语境及未来的图景,边安问题研究的缺失与边安政策的摇摆凸显了建构"边安学"的价值."边安学"是以边疆安全为研究对象、以探索边疆安全治理规律为主要内容的交叉性学科,其问题域是边疆安全治理,价值基点是"人的安全",理论范式是"和合主义",研究重点是边疆安全能力建设."边安学"将丰富边疆治理的内容、方法、途径与实效,使边安研究从零散、被动、经验化转向系统、主动、理论化.  相似文献   

13.
治理视角下的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政治学的视角,运用治理理论,分析了我国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的产生及其与治理的关系,并提出中国从治理走向善治的选择思路.  相似文献   

14.
青岛市将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全面纳入社区”作为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指导基层进行建立城市社区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理顺了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职能部门及物业公司的关系 ;明确并指导社区居委会履行应承担的计划生育自治职责和协管职责 ;将计划生育管理、生殖保健和技术服务、宣传教育和创建新型生育文化以及对育龄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等全面纳入社区 ,使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出现了机制、体制、方法上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5.
全球传播与共同体是共生共进的关系。“传播”的本义就带有“共享”或“共同体”的含义,共同体的建构和维系也要以持续稳定运行的传播系统为前提。网络与新媒体等传播技术发展迅猛,虽在助推人类文明发展、增进人类福祉层面功不可没,但也带来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因此,多元主体参与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将成为大势所趋。该理念和构想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为宗旨,以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及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为起点,是对共同体理念、传统世界主义思想和网络安全观的多重超越。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是城市居民当家作主,推动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根据上海郊区大型居住社区居民自治的现状和特殊情况,当前,要在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提升社区自治组织治理能力的同时,加强各类社区组织的建设,继续加深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促进社区融合,从而更好地推动社区自治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政府嵌入、社会协同和居民自主治理作为我国社区治理行动的内在变量,三者的关系决定社区治理模式的转换。从理念转向行动是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借鉴行动科学理论,我们认为中国社区治理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家主导的政府行动阶段、国家引导的社会行动阶段和国家与社会扶持的居民行动阶段。现代社区治理是政府主导、社会协作、居民组织化行动的过程。随着居民自治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居民行动日益成为社区治理的目标和方向。居民行动能够很好地迎合现代社区治理的要求,悄然改变社区治理过程中“居民自治弱”的困局,而理清居民行动逻辑和通过技术赋权激发居民行动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社区治理结构研究的主要成果集中体现在单位制理论与社区治理结构转型、社区治理结构模式、社区组织网络中的重要关系等方面。围绕社区治理结构,学术界提出三类模式,即强政府、强社会的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社区自治型治理模式、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合作型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地方社会治理应当达成三个一脉相承的动态平衡:第一个平衡是最基本的,即在保持地方治理整体有序的前提下,达成地方治理局部有序性与局部无序性的动态平衡;第二个平衡建立在第一个动态平衡之上,即在保持地方治理整体有效性的前提下,达成地方治理局部有效性与局部无效性的动态平衡;第三个平衡则建立在前两个动态平衡之上,即达成地方治理整体有序性与整体有效性的动态平衡,它也是地方治理中最高层次的动态平衡。地方社会治理中的“三个平衡”,对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理念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从制度层面来说,居民自治是通过宪法、法律所确认的居民委员会的居民依法办理自己事情的自由的法律制度,并以此确认了居民自治权;从行为层面来说,居民自治是居民委员会法定范围内的居民民主行使居民自治权的活动。从法哲学的视角来看,居民自治是社会和国家适度分离与互动的体现,是基层自治权直接行使与间接行使的结合。居民自治高举着民主和法治两面大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