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近代可以说是一个变动的时代。从千年以上的长时段思考,以共和政体取代帝制为象征的巨变既是全方位的,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相对而言,文化层面的变动更带隐而不显的特征,而"文化"一词的含义也始终没有充分的共识。近代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不妨稍宽泛地界定"文化",先对"近代中国"得出整体认识,复以会通的眼光观察具体的点滴履迹,更从细节入手去认识整体,以尽可能展现新旧中西各方面多层次互动的动态图景。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主要源于儒家及佛家宣扬的慈善观念,基于这种理念的救济活动源远流长,体现出慈善恩赐、重养轻教、济贫救困的明显特色,但终究不能将社会救济事业导入法制化轨道.晚清以降,受到西方社会救济理念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开始向近代嬗变,慈善观念演进为国家责任观念,重养轻教的消极救济观念演进为教养并重的积极救济观念,道德色彩浓厚的济贫救困观念演进为"全民救济"观念.理念的嬗变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并进而在民国政府颁布的有关社会救济法规中化为国家的立法诉求.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可喜收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语探源》是从文化史角度对近代汉字新术语生成问题作全面考察的国内第一部较大型著述。它从中、西、日文化互动中揭示汉字新术语生成之源,凸显出汉字文化在中国、日本近代文化转型中不可低估的作用;对日源汉字新语的形成、入华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推进了相关研究;在中国近代重要概念的由来、形成问题上也有可贵的创获。  相似文献   

4.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半个多世纪的近代历程中,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知识分子也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这一过程可以大略分为以鸦片战争时期"师夷"思想的提出,学习西方自然科技和初步探求西方社会政治思想,以西方社会政治思想为基础寻求中国社会根本变革三个时期。在逐步加深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认识中,富于社会责任意识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不断地改变着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意识,与传统渐行渐远而趋向现代。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术界对于我国近代煤矿史的研究主要分为帝国主义的掠夺、矿难与工人运动以及近代煤矿的开发与城市的发展等几个重点研究方向。除此之外,在对近代煤矿业发展的总体和分区研究上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总的来说,我国近代煤矿史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在资料建设及研究内容、研究理论方法等方面,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迄今为止,学界对中国近代生态环境史的研究成果颇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分析,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及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尽管学者在近代中国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硕,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全面,但是成绩背后仍潜藏着研究内容不全面甚至有盲点、研究方法单一等局限性。这些问题表明,对中国近代生态环境的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相似文献   

7.
近几十年来,学界掀起了对买办史研究的热潮,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就近代中国买办史的研究而言,大体可以分为整体性研究和个案性研究两大方面。其中整体性研究主要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三大视角入手来研究近代买办的有关状况。个案性研究主要以盛宣怀为核心进行研究,并涉及到其他买办人物。总体看来,近几十年来中国近代买办史研究涉及领域广,分析也比较客观公正,成绩突出,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研究角度有待创新、空间分布不均衡、缺乏整体性和联系性等问题。只有在这几方面都有改观的前提下,对近代中国买办史的研究才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境地。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近代中国教案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整体而言,教案史的研究集中于四个研究重点,即个体及区域教案研究、文化层面的教案研究、不同利益群体与教案研究以及宏观教案研究。就视角而言,主要有法律及政府、中外及古近比较、谣言及大众传媒、少数民族、区域差异及战争等五个视角。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重要的概念未达成共识;新视角研究应当继续深入;个体教案研究流于叙述,革命史观印记犹存,宏观论述减少;教案发生、减少的原因以及教案中的民众论述不充分;资料整理出版有待加强,海外的资料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学界对近代中国娱乐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区域上看主要以上海和汉口最为突出,内容包括电影演员群体、舞女群体与歌舞团、戏曲演员群体、其他曲艺艺人群体以及观众群体和相关人员的个案研究五个方面。就视角而言,主要体现在娱乐与政治、娱乐与体育、娱乐与报刊、娱乐与新技术的应用、娱乐与小说五个方面。至于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娱乐史的研究范围、理论、方法尚未形成共识,研究内容尚需深化,资料建设有待加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内债史研究是近十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史料的整理与出版,一批颇具学术价值的论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研究视野也有较大拓展,并嵌入了新的理论与方法,尤其在公债思想、内债整理与偿还、内债承募机构、地方公债和内债与金融业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但也存在一些缺憾和问题,如论题稍显狭窄、量化研究仍然匮乏、分析框架较为单一,而且围绕一些重要问题未形成讨论与对话。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放宽视野、改进方法、拓展研究主题和系统发掘资料,以推进中国近代内债史的研究逐步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学术史是中共文化史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探讨中国共产党学术史,既能深化中共文化史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也能为理解中国共产党与先进文化的关系提供历史的论证和学理的依据。中国共产党学术史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探讨作为政治团体的政党组织对促进中国现代学术转型和发展的作用;二是党的部分群体和个体成员的学术思想与中国现代学术构建之间的互动关系;三是马克思主义学派与其他学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40年代,几位中国学者依据文化形态史观对中外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其中以雷海宗为首的战国策派颇具影响,从而在中国现代史学上留下引人注目的一页;到50年代以后,有的学者仍在运用文化形态史观探讨世界历史,促进了中国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新文学史上现代新诗的发展为纲,概述了从新文化运动初期到20世纪40年代浙籍诗人域外诗歌翻译和创作的互动实践,探讨了群体的诗歌活动对于中国新诗发展的影响,重估了现代浙籍诗人群体译诗对中国新诗学建构的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美学史是用现代汉语去讲述中国古代关于美学的资料。现代汉语的学术语汇是在西方近代精神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西方近代学术与各种非西方文化距离最远,矛盾最大,同时与西方现代和后现代学术也有相当的距离。当中国学术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要与古代传统和世界各文化沟通的时候,现代汉语已构成的学术语汇的局限就显示出来,中国美学史的写作成为暴露现代汉语学术语汇局限性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的民权思想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了政治文化的转型,这是历史转折的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巨人,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对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他的民权思想,对于开启民智曾起过良好的作用,启发了年轻一代,客观上有利于他们的思想由臣民意识向国民意识的转变,有利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的转型。时至今日,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仍在继续。所以,重新解读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不仅使我们对他有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对现代中国的认识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解构和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现代文学史范式的建构所依据的观点、材料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其建构又处在建国初期的特定时代背景下,要服从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其两度解构,更是受时代背景的决定性的影响.这些都印证着"历史书写"的强烈的主观性.今后必然会有一番重构,也仍然会受时代背景的制约.根据半世纪来建构、解构的经验,当今学科发展中的"多元化"、"学院化"势头,应该有利于重构的趋向.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泽厚提出中国近现代史是“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以后,中国史学界对近代以来“造反有理”的革命史观进行反思,以新启蒙话语接续“开民智”;随着90年代初“反激进论”成为压倒性优势,现代化的路向由“破旧立新”转向“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此后反思“现代性”以思考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自性”的维度,视角再度转向晚近“传统”,以扬弃革命史观中的合理因素与糟粕。经过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中国现代思想史解释模式由革命史叙事到现代化叙事,进而转向现代性叙事,革命史观的消解与现代性史观的形成直接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界议题和热点的转移。  相似文献   

18.
魏源是我国19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他为救亡图存、抗敌御侮而致力于本国边疆地区的山川阝厄塞、地利情势、沿革掌故的考辨,以服务于现实的需要。魏源对于西北边疆地理沿革的考辨是与元史研究结合起来进行的,其《元史新编》在边疆史地的突出贡献莫过于对元代漠北、西域疆域版图的厘定。魏源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综合各书对中俄边界和俄罗斯问题详加考证、进行系统研究之人。此外,魏源还对边疆地理沿革研究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1875年以后,英帝国主义根据《烟台条约》中的有关条款,不断派人以游历、通商的名义,欲染指我国西藏地方。1886年,为阻止英国人入侵,西藏地方军队在隆吐山设卡,但英帝国主义诬称藏军越界设卡,挑起战端。为维护我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西藏僧俗民众万众一心、奋起抵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抗英斗争。隆吐山战役虽以失败告终,但对近代以来西藏地方和与中央政府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