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诗取士”是盛唐最重要的文化策略。盛唐的这种取士科制 ,以官方政策的名义接纳了齐梁文学的艺术形式和趣味 ,造成了特殊的社会制度与生活风习 ,为知识分子提供了高度自由而宽松的文化环境 ,使盛唐生活和盛唐人气质全面诗化 ,助长了士人山水情结的生成 ,形成了流连光景而寄意玄远的风景审美的时尚 ,盛唐几乎所有的山水诗名篇都是产生于与科考有关的行旅羁役的奔忙中。在这种特殊的文化生态中 ,山水诗群迅速形成 ,诗歌 (特别是山水诗 )高潮蓬勃出现。  相似文献   

2.
生态思维与盛唐山水诗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一种生态。以生态思维来研究盛唐山水诗群落 ,不仅是自然观 ,也是社会观和哲学观 ,而且还是方法、理论的本身。是“生态本位”的文学研究。王、孟为首的盛唐山水诗群给我们最大的赋予 ,论者以为 ,即是他们的生态本位意识 ,把自身与大自然作为一种精妙语言而精妙运用 ,在体会宇宙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实践中 ,展现直彻心源的生命情调 ,显示出良性生态中人性高度自由的审美主体风貌。生态思维 ,最本质和最核心之所在 ,就是它的“广泛的关联性”和“关联的广泛性” ,将盛唐山水诗及诗群揽入生态的视野 ,也就是将其置于广泛的生态关系中 ,这突破了学科的阈限 ,提高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沟通和整合  相似文献   

3.
盛唐山水诗人的美在自美、物皆自得的诗美观,最充分地突出了自然物象自身美的客观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体现了自然中心的生态价值观,表现出一种超越社会伦理意义的审美德性。这种以自然目的为目的的山水精神,以生态本位为基础的纯粹意义上的审美创造,最易于接受到山水外物所给予的真谛暗示,亦便于完成参透本体的感性超越,他们的人生态度即在禅悟的过程中融入山水而变成了"自然景色",其作品呈现出形意和谐、意象平衡的诗美形态,形成了盛唐山水诗美的生态本位特质。  相似文献   

4.
张九龄是初盛唐之际的一位重要诗人。从整体风貌上看,他的诗兼有宫体诗、兴寄诗与山水诗,诗风明显地呈现出由初唐到盛唐的过渡性特征。从创作历程看,他的诗歌创作随时间、身份的变化亦有明显变化。以开元十五年为界,他的宫体诗多作于前期,而山水诗和兴寄诗多作于后期。在京为官多作宫体诗,谪居期间又多作山水诗与感遇诗。研究张九龄诗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唐诗由初唐到盛唐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5.
贾玲  李晓婉 《天府新论》2008,(3):144-147
山水诗产生以来,抒情主体的观物心态,经历了把山水客体化(晋宋)--情感化(盛唐)--人格化(宋代)三个阶段,抒情范式也相应地表现为排偶手法--拟物主义--拟人主义.从谢灵运、王维、杨万里三位诗人作品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山水诗中主体的观物心态是导致抒情范式嬗变的重要原因.从中窥探出山水诗创作的独特意义以及其发展中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刘长卿是盛唐到中唐的过渡人物,从其生年、诗歌的风格、实力乃至创作的个性来看,刘长卿都应该归入盛唐。特别是他在盛唐诗风的承传上具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而在情景交融上也具有“定型”的意义。把他归入盛唐,不只是个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盛唐山水诗群落派的自然生态的必然要求,显示出此派的无形而巨大的聚合力,也更是对盛唐山水诗派的实际情况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发轫于东晋的山水诗到了盛唐进入一个全盛的时期.盛唐时期儒道释三教并存,影响所及,山水诗呈现出多元审美形态.同为山水之作,由于作者尊崇不同的思想学说,因而审美倾向各异其趣,表现形态各有千秋.作为代表,就一般而言,杜甫尊儒,李白崇道,王维奉佛,孟浩然则三教并重,他们的山水诗分别烙上了三家文化不同的印记,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明代传奇和杂剧作品中都出现了"集唐"现象,这与时代的文化取向和传播氛围密切相关.明人对唐代文化的向往与追慕,是"集唐"的文化渊源;大量别集、选集的刊刻,文人热衷创作集唐诗等,是"集唐"的现实基础.另外,明人的集唐诗反映出对中晚唐诗歌的偏重,与"诗必盛唐"的主流观点有明显区别,借助于此,正可全面把握明代唐诗传播与接受的真实状况.而唐诗以戏剧为传播途径,客观上也扩大了其传播范围与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9.
金代南渡诗歌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倾向,即对唐人诗风的推崇与合理继承、对唐代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给予发扬以及对于唐诗艺术表现成果的借鉴与吸纳.这种异代共鸣不仅体现出接受史上的共性成果,而且也表现出文化建构和时代背景下接受心理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0.
山水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钱起作为大历十才子的代表人物,其山水诗在盛唐诗向中唐诗的过渡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钱起曾和王维有过交游,他们的山水诗在风格上有着相似之处。但细细比较,表面的相似处实则隐藏着重要的一点差别,这个差别也是把盛唐诗和中唐诗相区别的一个分水岭。本文在分析钱起的山水诗时,在论述过程中与王维诗进行比较,来找出唐代山水诗盛中代变的痕迹。  相似文献   

11.
论中唐诗人审美心态与诗歌意境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政治和文化特质的变化,中唐诗人的审美心态和诗歌意境都显示出与盛唐不同的特点:盛唐诗歌的情感基调昂扬明快,意境阔大外展,注重自然浑成,体现了盛唐诗人对天籁之美的追求。中唐诗歌的情感基调郁闷低沉,意境狭窄内敛,注重雕琢修饰,体现了中唐诗人对人工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南北文化的融合对唐诗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南北诗风经过长时间的冲突、碰撞和交融,到了盛唐初期,当时占据诗坛主要地位的北方诗人群体和吴越诗人群体的交游创作体现了这种融合。而王湾作为北方诗人群体的一员,他的诗歌既有北人的豪迈雄壮,又有南方诗风的清新秀丽,体现了这种大趋势,也预示了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论唐代隐逸与山水田园诗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美学意蕴,一直是治唐诗者关心的课题。本文将唐人的山林隐逸之风与盛唐山水田园诗联系起来考察,从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六朝山水诗人在时代环境、隐逸目的、创作特点上之比较入手,深入剖析盛唐山水田园诗之清淡静态的美学意境,与盛唐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和唐人奋发向上的时代性格之间内在的密切关系,以及其中反映出的时代美学观念的变化。全文着重探讨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与那一代诗歌美学创造者的时代精神、时代性格、时代美学观念的内在联系,从中揭示出盛唐山水田园诗在诗歌意象和美学意蕴上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生态美学建立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底色的水文化的根基之上,而与植根于盐文化的西方传统美学有很大的不同,表现为一种植根于水文化而极富水的意蕴的生命活动论生态美学形态,并由此构成其独有的原生性特质。这种特质在中国独具特色的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建筑与山水园林等山水艺术中得以具体体现,呈现出特有的生态智慧与美学魅力,这为中国美学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传统资源。我们不能割裂传统而一味地盲目追随西方话语,否则就会造成话语建构中的根性失落与根基错位,而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需要出发,加强本土理论资源与文化传统的深入开掘,使植根于中国水文化传统而富有原生性特质的生命活动论生态美学,在当前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张九龄是盛唐之初的重要诗人,其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山水诗和感遇诗中,二者虽在取材和手法上有明显的差别,但在整体上却表现出一致的审美风格,即可用清省醇厚加以概括。“清”主要指语言的清新自然、意象的清洁高雅和意境营造的清淡自然;“省”指的是语言简洁明快;“醇厚”一方面指诗歌思想内涵纯正厚重,另一方面指艺术手法纯熟、典雅,以及基于这两个方面产生深厚的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艺术接受的背景。在文化这个大气候的影响下,中西方民族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接受等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和特征;思维方式上,西方人重逻辑分析,中国人重体味;艺术接受上,西方人追求形似,中国人追求神似;审美情感表现上,西方人喜则大笑,厌则大怒,中国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相似文献   

17.
武则天是一位特殊的洛阳诗人.对于文学,她“尚文”、“尚用”,鼓励提拔文学之士,促使了洛阳“仕诗人”群的产生;她崇尚自然,带领群臣“石淙会饮”,开拓了初唐诗歌创作的题材,主张模山范水而不“滞”于山水,为盛唐山水诗高潮的到来作了铺垫;她的颂诗“追求气势”,在初唐洛阳契合了时代的潮流,引领了时代的风范,促成了初唐新精神的萌发,为唐诗盛唐气象的最终形成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孟浩然以山水诗而扬名于盛唐诗坛,他注重以"兴象"这种独特的体验方式来写山水诗,其诗清空淡泊、浑然自成,鲜明地体现出了与地域文化特质相关联的阴柔清新特色,但同时又杂以刚健之气.种种原因,使得孟浩然以一介布衣在盛唐诗坛崛起.  相似文献   

19.
王志清 《学术论坛》2005,(5):162-166
从盛唐山水诗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沈、宋实乃盛唐山水诗之先声.他们的流贬,使他们的人性与诗性产生剧变,也使他们的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诗歌的题材、情感、主题、意境、风格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山水诗的发生机制的变化,使他们的诗风格自然清醇,感情平易真切,充满了生气,也具有鲜明个性.他们写于贬逐期间的山水诗对盛唐山水诗优秀诗人的影响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清丽的美学原则;二是回归还家的意绪和主题;三是方外之趣以及禅宗审美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盛唐之音"是时代的强音、唐诗的骄傲,高棅在<唐诗正声>里标举的"声律纯完",是对盛唐诗歌美学特质的提炼,确立了有明一代"诗必盛唐"的审美理想.明人以体格声调论唐诗,试图将盛唐诗妙不可言的声韵落实为有章可循的诗法,造成得其皮毛而失其精神的流弊.若专就诗的兴象风神而言,盛唐之音所表现的高蹈流走的生命情韵,能直接呈现于读者的感觉与想像里,宛若空中之音、镜中之花,是一种难以言传的韵外之致,也就是神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