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诗经>的意象象征是在原始文化传统基础上创造的"有意味形式”,然而许多年来诗评家们却以现代文化观念去研究.错位文化观念的解读使<诗经>的本来意义被遮蔽了.把<诗经>还原到作为一个整体的原始文化的联系中去解释,就会惊奇地发现,<诗经>的许多内容是远古圣婚仪式的隐喻.  相似文献   

2.
<过客>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通篇"走"意向贯穿始终,"过客"作为鲁迅心灵世界具象化的形象,它象征、暗示、隐喻了作者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焦灼、彷徨、苦闷,但绝不放弃前行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3.
追索中国海外移民的民间记忆——关于"过番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闽南方言说唱<过番歌>不同刊本的发现和比较,探讨<过番歌>产生和流传的历史环境,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异本的出现,及其作者、辑录整理者、演唱者和发行者的种种情况,并由<过番歌>延及到民间大量存在的反映"过番"的歌谣、说唱,可以呈现出作为可与历史文献互证的中国海外移民的民间记忆,所提供的19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的世界性生存经验,对激发中国现代化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危机意识和自强意识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蒋坚松教授英译<菜根谭>,既充分尊重原作,又有适度的译者介入,而介入也是为了更好地尊重原作.<菜根谭>这部人生格言,集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一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所强调的"虚心"的人生态度,而"虚心"也正是中国阐释学的根本.<菜根谭>的英译本不仅到位地表达了<菜根谭>的风貌,也体现了中国阐释学的精粹,同时也反映出西方客观阐释学与中国阐释学的契合.  相似文献   

5.
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异文化的民族,通常是通过"拟似"、"驯化"、"创造"这一模式来受容异文化的.本文通过<怀风藻><万叶集><日本灵异记><三教指归><十住心论>等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对这一文化受容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剖析.  相似文献   

6.
<经义述闻>因其恢宏博大,不仅完全涵容<经传释词>所表现出的语言学思想--诸如"声近义通"的原则、"因声求义"的方法、"依文作解"的语境观点,而且几乎随处可见到至今仍有重要价值的语言观.王引之天才的语言审析能力和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贯穿整部<经义述闻>,从而形成王引之的语言学思想.而王引之的语法观,既反映在<经传释词>对虚词的考释上,又反映在<经义述闻>对句法的推敲上,而通过对<经传释词>和<经义述闻>的比较研究,更便于深入理解王引之语法学思想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思无邪"别解及孔子的论《诗》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中孔子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从汉代到现代,学术界对其中"思无邪"一语解释纷纭,因而也就妨碍了对孔子<诗>论的理解.正确理解<鲁颂·駉篇>"思无邪"的原意,结合孔子论述<诗经>的系统和春秋时期研究<诗经>的总体趋势,孔子说<诗经>"思无邪",是说<诗经>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广阔的应用手段,而这一点又进一步证明了孔子论<诗>系统的纲领是普及文化,运用<诗>提高"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研究<诗经>,古已有之,而探讨<诗经>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显著的地域文化现象则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诗经>的一个切入点.从<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州文化、三秦文化、齐文化和宗周文化等若干鲜明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在元杂剧的李逵戏中,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和高文秀的<双献功>是水浒戏中的优秀剧作.<李适负荆>重在描写李逵粗夯、莽撞的性格;而<双献功>则通过李逵的"乔行径"刻划了他机智、灵敏的性格.元杂剧中的李逵形像,不论是机警还是鲁莽,都是剧作家在特定环境和特定情势下,按照生活逻辑赋予人物的理想色彩,表现了李逵性格的鲜明性、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是<石头记>,还是<红楼梦>,其含义是很不一样的.这不仅是<红楼梦>这一名字的文雅、迷离,不似<石头记>的质朴、显露,更因为<红楼梦>一名契合了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如梦"的儒道哲学思考--与小说空、色、情这些主题架构相一致,从中不难看出,"梦"在语言和文化的所指和能指,远非类似把玩的"石头"所能比肩.  相似文献   

11.
加缪的小说《局外人》通过特殊的小说叙事、小说人物言语 ,凸现了一个从人类主体精神角度充分意识到荒诞 ,并对荒诞持蔑视态度的人物形象 ,实现了小说叙事、人物言语与存在主义观念的审美统一 ,从而使存在主义哲学意蕴获得了完满的诗性彰显。  相似文献   

12.
文化、心理因素对隐喻翻译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文化因素的制约,汉语隐喻移植于英语时,大致表现为可译与不可译两种情况;同时隐喻也是心理现象,译者的民族心理定势及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会导致对同一隐喻的不同心理感知与联想,进而在理解与表达上造成一定的差异。因此,隐喻翻译不应以求同为目的,而应以文化和心理两方面的适切性为目标。  相似文献   

13.
现代西方哲学家伽缪站在存在主义的立场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面对着荒谬感有三种不同的反应。他的这种哲学思想既体现在其哲学作品中,亦是其文学著作的主题思想。中国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是一部在世界上都有巨大影响的文学巨著,其中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本文试对伽缪与曹雪芹作了一些粗浅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隐喻的生成和理解都离不开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是认知主体对于世界的假设。隐喻的认知主体是具体文化语境下的社会人,因而其认知语境不可避免地有着深刻的文化痕迹。通过对隐喻生成理解过程中交际者认知语境的研究,揭示了其文化突显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从巴金的<家>与无名氏的<野兽、野兽、野兽>对"家"的不同态度的比较入手,展示无名氏的存在主义生命意识.同时通过生存、焦虑、时间、死亡等意绪在无名氏思想和创作中的反映,揭示无名氏存在主义思想的总体面貌.存在主义文学内容的出现,是对五四倡导的"人的文学"的回应与深化.  相似文献   

16.
萨特的戏剧是他哲学思想的图解和具体化。他在戏剧《魔鬼与上帝》中阐述了其存在主义自由观。萨特自由哲学的核心是“自由先于本质”,他认为人实际上原来是个无,什么部不是,等到后来才把自己塑造成了想成为的那种人,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实现自由的途径是人的自由选择,人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通过行动担负起选择的责任。人类由于选择时无据可依陷入困惑,在虚空中孤独挣扎,终身为从自在自由过渡到自为自由而奋斗。  相似文献   

17.
约翰·福尔斯的小说《魔法师》和《法国中尉的女人》在结构上模仿了莎士比亚《暴风雨》的“剧中剧”设置。这种设置给小说中的人物提供了一个“寻找自我”的舞台,福尔斯借此探索了人的自我本质以及个体自由,表达了存在主义人文关怀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形成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也使得人际交往的核心--"意见领袖"产生了深刻变化.在大学生QQ群聊中"意见领袖"由QQ群主、管理员、写手构成,其特征表现为真实影响中的身份隐匿、群体认同中的信任缺乏、平等交往中的优势领导等五个方面.QQ群聊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是非权利型的,在网络交往中既起到积极作用,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对此,高校管理者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以促进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迁出地转向迁入地,移民原有的生产方式丧失,而新的生活方式未能形成。移民生活方式的适应将面临着忘记过去与重建未来的艰难选择。通过对甘肃H村的移民生活方式适应性的因素论析及现状解释,研究显示随着迁移时间的延长,大多数移民的生活适应性在增强,消费支出因素对生活方式的适应性带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庄子生命哲学的核心是"忘世"思想,这在其对人类生命存在进行现世性与彼岸性的双重思辨中得以构建。庄子企望超越生命存在的现世性局限,获得自我的精神解脱、超越,实现生命存在的彼岸性追求。因此,庄子的生命哲学并非"出世"、"厌世"或"游世"等看法,而是体现出浓厚诗化意味的"忘世"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