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的《孔子诗论》部分三处出现“■”字。第11简“鹊巢之归,则■者……”和第13简的“鹊巢出以百两,不亦又■乎?”关系密切。由于第1l简残缺,所以对于这个字的隶定和解释都存在着分歧。马承源先生以为此字当释“疐”,指匹配义。现代学者们多把此字隶定为“■”,“■”的字形和竹简上的字形有不合之处。“■”字郭店和包山简均不见。古文字中只有“鬯”的古文形体和“”里面的形体是最为相似的。将这一形体隶定为从鬯声的形声字较为合适。何琳仪先生即持此说,但就“辶鬯”释为“荡”未作进一步论述。[1](P248)“…  相似文献   

2.
金文中有从页从川的"顺"字,荣簋之"(顺)",与濒事鬲之" (濒)"、(豁)簋之"(源)"同字,一般释为"濒";效尊、卣之 (海)、(涉),一般释"涉".从形、音、义三方面考察,这两种字形均从川得声,读为"顺".  相似文献   

3.
俞欣 《殷都学刊》2001,(4):103-104
"万"字与"(犭)"形体不一致,也不是"丐"字初形."万"字简体起源于人形.  相似文献   

4.
《孔子诗论》第九简黄鸟句的释文与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楚简<孔子诗论>第九简"黄鸟"句中从心从方的字,释读颇有歧异.结合字形,综合各种文献时"炳"字的解释,联系<小雅·黄鸟>的内容,考虑孔子道德批评标准及用语内涵的一贯性,将此字释为"炳"较为妥当,且符合先秦礼乐文化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甲骨文中的"(禾要)"字进行了补释,认为该字就是《说文·禾部》义为"禾危穗"的"(禾勺)"字本字,并结合文献及方言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6.
吕俐敏 《兰州学刊》2007,(8):199-201
本文从"(容)"字不应当隷定为"(虎)"谈起,论述了异构字的三种隷定情况,认为异构字隷定应该针对不同情况分別对待.  相似文献   

7.
释■     
甲骨文中有B字,上象羊角形,下从二目,或作C,二目略成一三角形,或作D,二目略为一目,或作E,从羊从二目,形体变化颇多,皆为一期文字。 此字早期除孙诒让曾释“苜”外,余多释为“羊”,郭沫若隶定为“A”,释为“朋”  相似文献   

8.
以《康熙字典》所录的"隶定"古文字为例,通过将其与出土古文字字形相比,分析"隶定"古文字讹变的类型、讹变原因。讹变类型主要有三种:形近而讹、解散形体、合并形体;讹变的原因可以从"隶定"古文字的源头、传抄过程、隶变过程三个方面加以揭示。与出土古文字字形讹变严重相比,传抄古文古文的讹变现象不太复杂。这与其隶定的标准、流传运用的范围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释“关”     
郑慧生 《殷都学刊》2004,(2):6-6,28
甲骨文中的" "等字,根据金文中此字的隶释,应为关字,与其相关的朕字,意为缝隙、征兆,关字的古音据相关字音,应读为téng.  相似文献   

10.
“(以下用~代)畀其井”是师同鼎铭文的首句,此句头一字又是个前所未见的生僻字,这就为理解文意增添了困难,也是当前释读意见分歧的关键。 ~字原文作,从(以下用代)从井,应隶定为~。其所从之,实非列字,因为古时假烈为列,且商周器铭中的烈字都作剌,而不作烈。至今在商周金文里未见列、烈字形出现,可知列为后起字。用后起字来隶定西周文字笔画和释读文意,自然就难相合。不应隶定作列,同样~字亦非字。《说文》有(以下用  相似文献   

11.
一、绝伪弃(甲1)虑,原释为“(从心)”。裘锡圭先生按云:“简文此句似当释为‘绝伪弃诈’。‘(从心)’从‘且’声,与‘诈’音近。”刘信芳先生认为:“字从心,声。应即《说文》‘’字,‘骄也’。”指骄饰①。池田知久先生将此字改释为“虑”②。高明先生从之,并补充说:此字与同出的《缁衣》第33号简中的“虑”字相同③。其实,此字“”之下、“心”之上类似“目”形的构件下从一横,而《缁衣》第33号简的“虑”字从“肉”,彼此有明显差异。如果拿郭店简中的“虑”字来比较,倒是《性自命出》第48号简中的两个“虑”字以…  相似文献   

12.
<正>鲁相谒孔子庙残碑,始立年代不详。碑残,高1.04米,宽0.85米,厚0.26米。碑文为隶书,已漫漶不可读。今存右侧八行,行十一字。碑侧有唐贞元七年(791)杜廉等人题记。此碑自宋代即定为汉碑,《金石录》作"汉鲁相谒孔子庙碑"。《隶释》据残存文字内容定为"鲁相谒孔子庙残碑"。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相似文献   

13.
王宏 《殷都学刊》2010,31(2):21-24
本文拟在参考《(旡可)簋铭文与西周史事新证》一文的基础上,将(旡可)簋和其他相关铜器以及铭文相比照,在确定(旡可)簋为成王时期标准器的前提下对(旡可)簋与(旡可)尊器主的关系作以尝试性探讨。最后附带说明学术界对于"(旡可)"、"(旡可)"二字的隶定标准。  相似文献   

14.
卜辞勿牛说     
要有两种代表性的意见。一是王国维先生的释勿说,此说通过字形比较释出勿字,又据“杂帛为物”的古义,将“勿牛”说成牛名即杂色牛。杨树达先生从其说,朱芳圃先生也基本同意此说;另一种是郭沫若先生的释  相似文献   

15.
花园庄出土商代甲骨文中的"(△)"字,实即"吉"字上半部,亦即商周时代古戈头形状的写照.仑是象形字,"戛"是会意字,而殷墟卜辞中上(△)下口的"吉"也是以(△)作声符的,说明(△)古音同"戛"也同"吉",其本义是"戈头"或"戈首",在花园庄甲骨卜辞中作名词,是指玉戈头或玉戈首.从考古资料看,此"(△)"字释为"圭"是不对的.玉戈头与玉圭皆见于殷墟发掘出土的资料中,也都是用于祭祀的礼器;但二者的形制是截然不同的.玉戈头的"(△)"下部有枘部分,明显是用来纳入凿孔或缚绑在戈柄之上的;而玉圭无枘,是呈长方形状.玉戈比玉圭在殷礼中使用更为频繁,而周礼中玉戈逐渐消失独留玉圭,这大概是学者不敢把花园庄甲骨文中"(△)"直接释读为玉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买卖"语义场中的"買、賣、■、粥、鬻、沽、酤、贸、贾"诸字在造字理据、文字演化、词义引申、语音部位、文献用例等方面存在着复杂的异同现象。"买"字在甲骨文中习见,"卖"是"买"的反向引申分化字。"粥"(鬻)这一语词的最早字形为"从直从贝、直亦声"的"■"字,省写作"■",因"■"与"賣"形体极易混肴而被音近的"粥"(鬻)字替代。"窦、续"等字实际上是从""得声而与"賣"字无关。"贾"的语源是"沽";其字形一方面来自于"沽",另一方面来自于"買"。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的北方风名之字当释为"卷",读为"寒".<花东>卜辞的从"(采廾)"从"豕"之字当释为"豢",是指圈养起来的猪;从"(采廾)"从"兕"之字,亦当读为"豢",是指圈养起来的兕.甲骨刻辞中作为人名、地名或族名的"(采廾)",当即<说文>的"(阝卷)",地在山西安邑境内,今山西夏县一带.作动词的"(采廾)"字,可读为"遮阑"之"阑".  相似文献   

18.
释住     
殷墟甲骨文有字写作(《粹》393,《合集》27522),过去,郭沫若先生隶写为,无说。李孝定先生以为此字“从人从卩,说文所无”,写成(亻卩)。细审此字,写作(亻卩)者与甲骨文字形相合,而写作(亻卩)者漏掉了中间的一个点。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见有人论及,现在试作考释。 甲骨文字,从人从|从人跽形。|是此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释时不可忽视之。传世商代铜器有“|庚”两爵(《三代》15·27·8,《筠清》1.16)|是|的肥形,金文好用  相似文献   

19.
刘孝霞 《兰州学刊》2012,(7):116-117,120
文章对"■"形体进行研究,提出三点理由,否定了《近出二》"淳于"的释法,认为当从李家浩先生释为"郭"。文章还对"■"形体作了研究,从金文中钧字的构形出发,否定了释"钧"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殷墟甲骨卜辞中的"入山"含义明确,但它是一种经济行为还是一种军事行为,还不明确。通过排谱整理,可知残辞"令?以众入山求"与"令(辰止)以射从(單斤山)求方,我"及"令辰以新射于(單斤)"等卜辞时间、人名、地名密切相关,推知"入山"是商王征战活动中搜求敌方的一个环节。过去学术界曾把"(單犬)彡"二字理解为并列的祭祀动词,经过对包含此二字的系列卜辞进行排列对比之后,得知其实"(單犬)彡"指的是狩于肜日,"彡(單犬)"则是在肜日出狩,"(單犬)彡"二字连用乃省刻介词"于"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