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路在何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佚名 《阅读与作文》2007,(11):46-48
2005年11月24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10月.又有媒体报道,韩国在成功申报端午祭之后,又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其后,消息不断传来,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欲将“灯谜”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等等。一时间,外国人争先恐后地将起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申请为本国的文化遗产蔚然成风。对此,国内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他们不禁追问——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国际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是文化遗产概念向非物质层面的扩展,其国际认同经过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项目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评选和“世界遗产”评选所依据的法律文件不同,目前其法律地位还不是完全一样。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可以直接列为世界遗产的品类,还是一个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0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增加了一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选。中国的昆曲首次进入2001年第一批保护名录,2003年联合国发布的第二批代表作名录,中国的古琴艺术也获当选。两年一次的评选工作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和欢迎。据悉,中国各地对于申报的热情非常大,以至于各地仍在发掘、征集、论证新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项目。在这种热情的背后是否真的是对于文化的保护,抑或是有着其他利益的驱动?笔者拟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以及延伸出来的文化人类学的诸问题,跟中国文明的关系作一个探讨。目的在于:不要将这个有意义的申报工作变得庸俗化。  相似文献   

4.
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科学概念,通常又称为"无形遗产"。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来的。《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审程序、评审标准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了国际法的范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和内容给予了界定,对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定责任、国家保护和国际合作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以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都作出了确切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以亲身经历着重介绍侗族大歌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即2003年黎平县政府开展侗族大歌申请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工作,未获得成功;2005年开展侗族大歌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大歌入选了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下步申报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拿到了“通行证”;2008年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贵州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召集了侗文化专家到贵阳制作申报所需文本,贵州省电视台完成了影像的制作。文本与影像资料将于2008年9月25日上交国家文化部非遗中心,并报送到联合国初审合格。同时,阐释了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保护传承侗族大歌的重要性,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以及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常识。  相似文献   

6.
《阅读与作文》2009,(12):12-21
2009年9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联酋召开,中国申报的端午节、粤剧、书法、篆刻、剪纸等22个项霜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7.
《中国昆剧大辞典》具有 3个特点 :展示了昆曲发展的历史 ;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史料性 ;研究和赏析相结合的体例 ,使大辞典走出“象牙塔” ,走向广大的昆曲爱好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是中国的骄傲 ,人类文化的辉煌  相似文献   

8.
从“端午节保卫战”说起前不久,一个震惊国人的消息传到国内: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于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终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  相似文献   

9.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由来和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全球性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这一全球性工程30年来三大里程碑作历史回顾,并对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景观、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民间文化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等,作了明确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由“端午节申遗”谈我国传统文化的流失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0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传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反思。由于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也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更容易在淡化的过程中丧失。所以,维护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的需要,是文化自觉的表现。本文从“端午节申遗”出发,探讨了我国传统节日日渐淡化的原因,并由此引中,探讨传统文化的流失,最后,对于如何继承、保护传统文化提出一些看法和举措。  相似文献   

11.
凌文 《金陵瞭望》2006,(11):9-9
今年年初,“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今年端午,苏州将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此次大型公祭又一次把端午节的“伍子胥”与“屈原”之争推进人们视线。  相似文献   

12.
顾正志 《金陵瞭望》2011,(17):22-25
2011年5月18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昆曲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十周年纪念日。就在这一天,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李鸿良获得了第25届梅花奖。他说,这个奖他等了34年——  相似文献   

13.
今年,正值昆曲被联合国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4周年。上个月,古都南京掀起了一阵“昆曲热”,由江苏省昆剧院精心打造的精华版《牡丹亭》和台湾著名作家、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先生策划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同时上演。此前,白先勇先生专程来南京指导排戏,一时间竟成了新闻媒体追逐的新闻人物。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昆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然而,与"昆曲"有关的一应称谓,诸如昆山腔、昆腔、昆剧等,长期以来在学术理论上存在着概念混淆、运用混乱的状况。故有"辩歧"之必要。  相似文献   

15.
翁敏华 《今日南国》2010,(10):44-45
今年过端午节不寻常:这是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后第一次过节,又恰逢世博之年,有许多客人来家里。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认定为“非遗”后的5年里,几乎年年都有许多国际友人在节日期间到江陵去,考察端午节庆文化,与韩国人一起过节。今年上海也是如此。世博园区营造了浓厚的端午节气氛,而且园里园外联动,藉此民族传统节日来临之机,很好地展示了中华文化之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伴随非物质文化"名录遗产"的数量不断增多,有关"遗产化"的讨论也随之升温。在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保护下,从学理上探究遗产化的内涵、产生原因及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维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的遗产化实践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个案,而且从中可以发现民间文化在遗产论证、申报与认定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苏州是个园林城市,已有9家园林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又是昆剧故乡,昆剧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世界文化遗产其存在形式截然不同,但艺术上的同构,使它们一开始就难分难解,构成了苏州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金秋十月,花艳枫红,古城苏州披上节日盛装,“庆祝中国昆曲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暨纪念苏州昆曲传习所成立80周年”活动于11月5日在这里拉开序幕。此次庆祝活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局承办的。这次活动除在苏州市人民大会堂安排了全国所有昆剧院、团的梅花奖演员经典剧目展演以  相似文献   

19.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文化自觉论、教育传承论、法律制度论等观点入手,以京剧为案例分析其流传的时间、空间交互作用和表现形式,剖析了京剧“三元合一”的特征、四大流派以及相应代表人物.研究认为,需要辩证看待京剧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作为一个文化标签,只有结合古老和现代并适当改革,才能真正从非遗中得到传承.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在起点、过程和终极目标、价值关怀等方面完全不同.应该善于运用法律和吉尔兹“地方性”表述知识,辨析和传承真实有意义的文化遗产,切勿跟风赶潮地将“申遗”变成一个闹剧,那样将是“文化遗产”运动的悲哀.  相似文献   

20.
传统节日遗产保护的价值和原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传统节日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科学价值的传统节庆活动。传统节日在传承一个民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文学艺术、传统道德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保护好传统节日遗产,应坚持民间事民间办原则、原真性保护原则、活态保护原则和整体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