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组织环境下个人IS决策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凤  方德英 《管理评论》2008,20(9):50-54,38
本文突破了TAM模型中“个人对技术的采纳和使用是自愿的,难以在组织背景实现”的隐含假设,以“自由人”和“组织人”区分处于不同环境压力下的个人,探讨了“组织人”面对信息系统(IS)引入这一环境压力下的特定外显行为,论证了“组织人”的特定IS决策行为特征,最后提出通过对组织中个人一IS的交互行为进行分阶段引导,提升IS效能的措施设想。  相似文献   

2.
苏敬勤  林海芬 《管理学报》2012,9(11):1653-1660
引进型管理创新的风靡突显其在提高组织绩效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失败率居高不下的问题亦日益显现,究其原因在于作为管理创新决策直接负责人的核心管理者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导致所感知的创新风险偏低。由此,从认知偏差视角出发,收集237位企业核心管理者的数据,分析得出:过度自信、控制错觉和代表性法则与管理者管理创新风险感知负相关;风险感知与管理创新引进水平负相关;风险感知部分中介过度自信和控制错觉对管理创新引进水平的影响,并完全中介代表性法则对管理创新引进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冗余资源视角下,基于时间阶段的划分,刻画了企业模仿创新行为的收益率、成功率、冗余资源的收益与自主创新行为之间关系,探讨了如何最大化企业自主创新效用,通过构建与求解动态规划模型,得到了企业自主创新最优决策行为的解析解。随后运用仿真实验对此解的性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我国汽车产业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表明:企业模仿创新行为的收益率和成功率、冗余资源的收益对自主创新行为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在:冗余资源收益越高,其自主创新时间点越晚,增长率越高,但对增长率的稳定性影响不大;企业模仿创新行为的收益率越高,其自主创新时间点越晚,增长率也越高,同时,增长率会越早进入一个稳定增长状态;企业模仿创新行为成功率的高低,对自主创新及其增长率没有明显影响。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企业创新及冗余资源配置提供了理论参考;也对企业规划自主创新投入,政府部门加大自主创新激励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相对于个人偏差行为,整个团队集体发生的组织偏差行为的后果对组织破坏性要严重得多。探讨团队群体性组织偏差行为,该行为是为了整个团队的现时利益,而由整个团队实施或认可的一种组织偏差行为。为了检验组织中的这种群体偏差行为构念的有效性,在研究1中对90位MBA和EMBA学生进行访谈,获得描述团队群体性组织偏差行为的题项,并通过三阶段的题项筛选过程,进一步选取量表题项,对100位团队领导进行调查,发展了一个团队群体性组织偏差行为量表,并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验证。 借用社会学习理论及其道德疏离观点,提出团队群体性组织偏差行为的产生机制模型,即非道德型领导通过团队道德疏离的中介作用,对团队群体性组织偏差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而团队权力距离氛围正向调节非道德型领导对团队道德疏离的影响。为了验证该模型,通过研究2对12家公司的218位团队领导及其806位下属进行纵向调查研究,对模型中中介、调节和被调节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控制了组织控制系统的作用,非道德型领导仍然会通过团队道德疏离对团队群体性组织偏差行为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会随着团队中的权力距离氛围的增强而进一步加强。 提出团队层面的组织偏差行为构念,并对其产生机制进行探讨,有利于深化组织偏差行为领域在团队层面的研究,也有助于管理者有效地发现、评估和降低该群体行为。  相似文献   

5.
中小企业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担当新引擎,迸发新活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文章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信贷风险。对此,文章基于前景理论视角,重点探讨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行为中的非理性决策行为及影响因素,并从中小企业自身和金融市场环境两方面入手提出规避措施,以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同时减少商业银行信贷操作风险。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视角,探讨自我牺牲型领导对员工组织偏差行为的影响,采用问卷方式对335名企业员工进行调查,数据结果表明:道德推脱在自我牺牲型领导对组织偏差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道德身份认同调节了自我牺牲型领导与道德推脱之间的关系,相对于高道德身份认同员工而言,自我牺牲型领导对低道德身份认同员工的道德推脱影响更大;道德身份认同调节道德推脱在自我牺牲型领导与员工组织偏差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7.
正在组织的成长发展中,我们可以发现明显的群体分化现象。其中,一小部分人长久占有组织的管理权力,在组织的各项事务发展中都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和决定权。这一群体往往被视为组织的主流群体或核心群体。而另外一部分人在组织内部未被重视甚至被忽略,对组织发展的影响较弱。相对于主流群体而言,这一群体明显被边缘化了。边缘化是指员工个体被组织或团队其他成员孤立、排斥,感到自身虽是该组织的法定成员但又游离于  相似文献   

8.
池丽旭  庄新田 《管理科学》2011,14(10):54-66
应用前景理论思想,以中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的处置效应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投资者的行为偏差和风险偏好特征,并且进一步确定了决策者投资过程中的参考价格水平. 实证结果表明,1) 宏观面因素直接影响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 股权分置改革前,投资者的非理性较强,表现出长期持有损失股票,而过早地卖出盈利股票的处置效应特征; 股权分置改革后,投资者更愿意长期持有盈利的股票,对收益表现出一定的风险喜好. 另外,投资者表现出的私房钱效应削弱了处置效应的强度. 2) 投资者除了将动态购买成本作为参考价格,其情绪还会受到股票历史最高价格的影响. 3) 最后,针对投资者的认知与行为偏差,验证了止损策略的收益优于买 入后持有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应用前景理论思想,以中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的处置效应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投资者的行为偏差和风险偏好特征,并且进一步确定了决策者投资过程中的参考价格水平.实证结果表明,1)宏观面因素直接影响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股权分置改革前,投资者的非理性较强,表现出长期持有损失股票,而过早地卖出盈利股票的处置效应特征;股权分置改革后,投资...  相似文献   

10.
借鉴现有在线销售平台的运营模式,以在线渠道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由在线零售商和一个加盟商组成的交叉决策竞合模型.通过构建由价格和服务决定的消费者效用函数,旨在从消费者视角出发,结合最优化方法和博弈论,力图为在线渠道参与者的决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权力不对等时主导者能否实现最优决策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跟随者反而能实现最优决策,权力对等时的参与者能够同时实现最优;而且,消费者对服务的敏感程度对产品价格、服务水平以及需求具有积极作用.最后,利用数值分析进一步深化了研究,并根据结果针对性地为参与者提供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非理性股利政策的行为金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果  陈收 《管理评论》2004,16(11):40-45
本文运用行为金融学的投合理论分析了上市公司非理性股利决策现状,指出投资者和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是导致该现状的直接原因.并结合中国市场环境进一步探讨了深层次原因.认为股利政策的行为金融学研究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非理性信息交易者的羊群行为均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新田  王健 《管理学报》2007,4(1):76-80
分析了证券市场上信息交易者的非理性行为与其羊群行为均衡之间的关系。首先建立信息交易者完全理性下的交易行为模型,并对羊群行为均衡做出定义;然后利用2个反映信息交易者非理性程度的参数将模型拓展,得到非理性信息交易者达到羊群行为均衡时2个参数的临界值。结论表明,若市场中的交易者完全理性,则不会发生羊群行为;若考虑其非理性因素,则可能引发羊群行为。并且随着市场中采取相同策略进行交易的人数增加,反映信息交易者非理性程度的2个参数的临界值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金融学的理论观点中,投资者是理性的,但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发现这个判断并不准确,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投资者是非理性的。行为金融学将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关系作为出发点,认为投资者对市场的观念和认知方式是有较大偏差的,证券投资行为也是有限合乎逻辑理性的,基于这种假设,行为金融学理论更贴近现实,因此更适合分析证券投资行为。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投资者普遍存在过于自信、从众等特点。文章充分运用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析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行为,并基于分析成果为我国证券市场相关政策制定和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制定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杨燕 《决策与信息》2013,(11):242-245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在市场中面临更加开放自由的竞争环境。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企业,关注企业中的员工。研究发现,员工的表现对企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组织中,员工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时企业存在的问题“保持沉默”,这种沉默对员工自身和企业的发展都有着很多消极影响。本文在综述他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组织行为学中合法性机制、社会关系网络机制和激励机制三个理论角度,另“员工沉默”行为。  相似文献   

18.
19.
组织与员工的行为关系"黑箱"一直是组织关注的重要问题,在综述国内外学者对组织和员工的行为关系做出众多不同的研究基础上,文章对组织与员工的行为关系决策处理分别进行了同步和分步博弈分析。对3种博弈机制的研究表明,组织和员工的决策能力和决策可信是双方博弈关系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在保证得到决策自由度的前提下,组织应当依据工作属性,调整工作激励系数,实现组织效益与员工利益的共赢状态。  相似文献   

20.
资质过剩对于组织来说并不一定是有利的,其负面影响会使得员工工作满意度降低,削弱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实证研究表明,资质过剩通过情绪路径与组织公民行为呈负相关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情绪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认知重评策略负向调节资质过剩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表达抑制策略正向调节资质过剩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基于此,领导者应引导资质过剩员工采取科学的情绪管理策略,更多采取认知重评情绪调节策略,转变认知问题的态度与视角;应消除资质过剩员工的消极情绪,激励其形成积极情绪,强化其组织公民行为的内驱动力;应将情绪管理与组织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资质过剩员工将组织公民行为作为其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实现个体与组织双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