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7 毫秒
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生产力三要素着手,统筹城乡用地和节约集约用地;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从而改变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农用地利用效率测度及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以来,安徽省农用地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总体上技术效率大于综合及规模效率,表现出农用地利用技术效率驱动模式;且农用地利用效率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特征,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皖江地区,较高区主要分布在皖中地区,中值区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而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皖西南地区;影响因素上,人均GDP>有效灌溉面积>财政支农>受灾面积,并且它们的综合作用影响农用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产生及演化.建议从提高农业规模经营、强化农业科技投入、创新农业发展体制等方面提升安徽省农用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武汉地区的农业经济存在着用地结构不尽合理、用地效益不高、农业投入不足等状况。武汉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应走“绿色革命”的路,同时要加快农村交通、电讯的建设,整顿农村金融市场秩序,完善金融市场,以保证“绿色革命”系统工程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4.
依据2002-2008年池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对安徽省池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结合相关统计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土地类型变化看,具体表现为耕地面积减少最大,林地增加最大,建设用地面积有较大数量的增加;从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来看,建设用地的年变率最大,变化速度最快,耕地变化速度也较快,草地和未刺用地的变化速度最慢;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农业生产效益等是引起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5.
醴陵市发展农业有地貌、气候、土地资源、水和森林资源优势 ,但也面临人口、生态环境、生产模式等不利因素的制约。醴陵市发展可持续农业 ,应大力发展该市的生态农业 ,在平原地区推广种、养、加三结合生态循环模式 ,在山丘地区实行林、果、粮结合 ,建立水果生产基地 ,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增加农业的科技投入 ,提高农民素质 ;抓好综合利用 ,搞好农产品深加工 ,建立加工业 ,走农工商相结合的道路 ;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 ,节约用地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组合  相似文献   

6.
<太平经>作为道教早期重要经典之一,上承老子遗教,又受汉代图谶神仙方术的影响,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的农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正确处理三才关系的农业哲学观;具有明显的阴阳五行五方相结合以定农事的农时观;合理用地,保护地力常新的土地利用思想;呼吁勤于农事、重节约与积蓄、农商结合的农业经营思想.这些农学思想对我国传统农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现代农业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三线”划定情境下如何科学测算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及整治策略,是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关键举措。文章基于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利用人口预测与潜力测度模型,对潜力来源及整治流向进行分类界定:依据“三线”已有划定区域及整治导向,将整治策略分为生态发展、农地保障及城乡统筹三种类型。其中,生态发展方向下的整治潜力相对较小,应着重推进生态用地整治增强区域生态功能、保证区域生态优势;农地整治方向下的整治潜力较大、涉及范围较大,应着眼推进农用地复垦,保障区域农业生产;城乡统筹方向下的整治潜力较小,应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布局结构,进而为区域用地集约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虽具有政治与经济二重属性,但在当前的土地利用中却呈现重政治属性轻经济属性之态:政治属性虽在满足土地征收用地需求上已得到彰显,但却因征收条件的宽泛和征收补偿的缺位而存在沦为满足征地需求的资源库之可能;经济属性虽在降低农业活动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满足村民物质文化需求等方面有巨大发挥空间,却因顾虑市场要素进入缺乏正当性、公益性与营利性不兼容、城乡用地方式有别而仍处于未开发状态。通过区别农地的公益性与公益性农地等概念,分析城乡用地方式的趋同性、论证开发集体公益性用地经济属性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可得出如下结论:借鉴十九世纪自贡盐业土地"客来起高楼、客走主人收"模式有助于实现经济属性最大化之目的,有助于达到节约集约利用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邢台市近15年来耕地资源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5年来邢台市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90年到2004年间净减少耕地33.87×103hm2;1996年、2001—2002年耕地面积减少较快,其他年份耕地面积变化较平稳。导致邢台市耕地减少的直接因素为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居民点及工矿和交通用地的扩张。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则是耕地减少的根本驱动力。据此提出对策建议在城市内部加强土地利用集约度,通过挖潜和内涵式发展来满足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对于农业结构调整一般应尊重农民意愿,任其自行调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土地整理项目投入产出做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理项目资金全部来源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纯收益的中央投资和地方投资,无自筹资金,项目资金运行状况良好;土地整理可以大大增加农用地面积、耕地面积和基本农田面积,显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条件,农业产出显著增加,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土地是农业的命脉。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然要占用大量土地,引发对建设用地尤其是对耕地的大量需求。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合理的集约和节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武汉市新农村建设用地的研究,分析我国新农村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并对农村建设用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运用3S技术对最近20年荣成湾沿岸土地覆被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池、耕地、滩涂、沼泽地明显减少,而建设及交通用地、园地、沙地显著增加;同时,养殖池主要转化为滩涂和水域,耕地主要转化为园地、建设及交通用地和林地,滩涂主要转化为水域和沙地,部分沼泽地转化为耕地.荣成湾沿岸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有城市化及工业水平的提高、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生态保护及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等.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点状供地的实践困境及破解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土地供应则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前提。乡村旅游用地具有权属集体性、类型多样性、利用复合性、价值乡村性、建设用地分散性等突出特点。点状供地作为新型的土地供应模式,符合新时期土地利用活动的发展规律及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方向,降低了建设活动对乡村土地农业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影响,与乡村旅游的用地特点十分契合。目前乡村旅游点状供地面临点状供地模式缺乏立法支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模糊、生态保留用地利用的稳定性不足和适配村庄规划缺失等实践困境,应在赋予点状供地模式明确的法律地位、将旅游用途纳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范围、优化生态保留用地的取得方式、编制兼具"刚性"和"弹性"的村庄规划等方面寻求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14.
一、土地利用的内涵及构成土地是万物之母,最广义的土地就是指自然资源,自古以来,土地就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1]。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与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它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根据土地质量和特征开发利用土地,创造物质和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的过程;二是指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过程。根据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条中规定: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二、我国土地利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用地就是对土地的生产性利用,而建设用地是对土地的非生产性利用,其主要是利用土地的空间承载力。因此,这两种不同的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一样。(一)农用地的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用地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种直接性的利用,农用...  相似文献   

15.
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的制度风险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存在制度风险,具体包括制度生成的非中性和路径依赖风险、制度运行的内部风险和溢出风险、集体建设用地隐性市场的处置风险。因此,必须明确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的法律原则,优化制度变迁路径;健全土地利益机制,保证制度生成中性;设立交易范围、条件、关系、程序法定和交易过程规范的市场交易制度;确立柔性干预、刚性干预和宏观调控三者结合的政府介入制度;建立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市场的处置机制,稳步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6.
借助PSR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改进TOPSIS模型对安徽省2016年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与2012年评价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安徽省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集中在人口密度、人均水资源量、农业机械化水平、经济密度和森林覆盖率等方面;2016年安徽省总体上土地生态处于较不安全状态,少数城市达到基本安全状态;2016年安徽省土地生态安全状态略高于2012年水平,土地生态质量整体有所提升,部分城市降低.今后安徽省应控制建设用地规模,节约集约用地,减轻土地生态压力,打造生态强省.  相似文献   

17.
研究并制定实施更优惠的土地政策是山西省"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一是要创新土地利用机制,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惠民支农工程,并科学合理用好增减挂政策,拓宽建设用地供给渠道,保证建设用地。二是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土地流转的价格评估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风险防范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要创新土地治理机制,引导企业参与土地开发,围绕土地整治发展"五位一体"开发性农业。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协调互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于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缓解用地矛盾、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阐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内涵的基础上,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结构布局优化两个角度对城乡建设用地协调互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与简要评价。指出现有研究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指导理论;同时现有研究多将城乡建设用地分开研究,对城乡建设用地内在机理剖析不足。提出未来的城乡建设用地协调互动研究应将城乡建设用地视为整体,并注重方法研究和理论研究以指导实践;注重城乡建设用地协调互动中利益关系调整,加强土地产权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等制度政策的研究,为城乡建设用地协调互动提供一个清晰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9.
土地整治是推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的重大举措,也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土地整治如何作用于农业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效应如何,并没有直观的反映。以1999—2010年中国土地整治与与农业经济增长相关数据为分析样本,采用通径分析法,探究土地整治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土地整治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对农业经济增长效应显著,两者之间存在阶段性的线性关系;土地整治通过整治面积、新增耕地面积、投入额、投资强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分别为0.961、0.541、0.901、0.742;土地整治过程中,应加大土地整治面积和投入资金,合理确定投资强度和标准,避免盲目追求新增耕地数量指标。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用地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界定乡村旅游用地研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乡村旅游用地的不同形式,进而揭示了乡村旅游用地实践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矛盾.乡村旅游的开发既要保持乡村原真性,又需要一定商业开发,同时还要保护农民的权益.这要求原有的农村集体土地在用地功能上更加丰富,不仅应成为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的载体,更应成为旅游商业服务的载体.在合法与合乎政策的前提下,通过缜密的乡村旅游用地规划,建立合理的乡村旅游土地评估标准,在保护农民权益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