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后乡土社会农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乡土社会区别于传统乡土社会,有着与整个社会转型时期相应的特征,在这一形态下农民法律意识有着很大的进步,但农民法律意识距离现代化程度还相差很远.通过分析后乡土社会农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动因和阻力因素,整合各种社会因素,促进农村法治秩序的建立和整个法律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黄天弘 《南都学坛》2008,28(5):114-116
实现农村现代化,关键性的问题是人的问题。没有农民"人"的现代化,就没有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制约培养新型农民的因素,使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处于一个艰难的历程。解决新型农民问题,要从社会大环境出发,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出发,从不同地区出发,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为实际目标。只要长期不懈地推进新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农民"人"的全面发展,农村现代化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使农村摆脱贫困落后,从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工程。广大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其主体意识的增强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但是,由于受到历史文化、体制、政策执行、农民自身素质及组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意识缺失。因此,政府应当从多方面着手尽快唤醒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当代农民题材小说及农民形象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形象在当代文学中明显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就文学史的发展过程而言 ,农民形象的演变 ,甚至可以视作是各个文学段落的形象标志。农民形象的变化不仅体现着社会的现代化程度 ,而且也表现出农民自身作为个体的精神独立和人格解放的时代趋势。农民形象的演变 ,实际上就是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精神的发展和演化 ,农民在成长中体现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崭新面貌和走向。  相似文献   

5.
"农民的可塑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作用下由内力驱使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应变能力,尤其是它的主动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农民的"体验性知识"是传统中国农民的可塑性得以有效发挥的动力源,也是支撑和促进各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技术和一般性知识。中国正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社会转变,国家一定要从有利于9亿农民的自身解放和自由发展出发,让他们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6.
把农民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来认识和把握,把尊重农民自主权、维护农民自身利益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原则,是被建党90多年的历史所证明的正确选择,是被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实践所证明的成功经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进程中,农民作为我国社会主体这一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农民问题仍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最基本问题,仍然需要坚持"以农为本"的政策思想。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农民转换为市民的过渡阶段,"再社会化"是其重要环节.再社会化不仅需要外部条件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支持,也需要内部条件即农民工自身的主动学习,但关键还是在城市主流社会如何落实平等的公民权利与社会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8.
游走的"边缘人"——流动农民是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社会出现的新型阶层。"边缘人"的兴起是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带来的必然结果,对"边缘人"的发现和书写,构成当代文学不可忽视的大事。忍让型"边缘人"经济地位的缺席预示了他们劳动价值的失范,"自我认同"型"边缘人"则通过自身的抗争努力寻求社会的认同。新时期乡族小说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了这些"边缘人"所表现的生存、伦理、价值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避诉是当代中国农民诉讼意识的主流形式。避诉意识既有传统诉讼文化的制约,又有农村社会现实状况的决定因素和司法制度的缺陷影响。它的存在妨碍了农民自身权利的维护,制约了农村社会文明生活秩序的建构,阻碍了农村法制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必须通过开展普法教育、推进司法制度改革、挖掘传统诉讼文化的合理内核等途径,实现农民诉讼意识由避诉向健诉的现代化转变。  相似文献   

10.
201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在十七大提出的文化体制建设的建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措施。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呈现的多层面、多样化的社会发展;整个社会文化体制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文化体制这样的上层建筑需要建立在一种内心确信(正当性)或信仰和建立这种信仰的制度(合法性)的之上。一旦这种信仰受到了质疑,体制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区建设的理论架构探讨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社区发展走的是从社区迈向社会的道路,这是人类在现代化道路上所作出的第一次选择;而社区建设走的则是从社会返回社区的道路,这是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所作出的第二次选择。社区建设的总体理论是社会社区化或社会人文化。所谓社会社区化,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它揭示了社会发展向社区发展转移的必然趋势,复兴在现代化过程中被遗忘的落后社区;二是它反映了用社区共有原理或社区人文精神来建设大社会的客观要求,使整个大社会变成一个人关系和谐、充满亲情、友谊和人情的温馨社区。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是对社会运行状态的一种判断与评价,“社会现代化”是对社会发达程度与发展水平的判断与评价。“和谐社会”与“社会现代化”体现了人们对社会运行状态和发展水平的良好预期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社会保障就没有全社会的进步与稳定.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4.
儒家伦理或中国的传统价值与市场经济、现代化的关系 ,是中国学术界争论的世纪问题。回顾了 60年代以前中国主要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与人类学家对这个问题的讨论。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整体上处于前现代化时期 ,市场经济尚未建立 ,所以 ,学者们对这个问题大都予以否定的回答。随着现代化进程在儒家文化圈的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 ,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的正面关系也开始进入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迟发展阶段有其利弊 ,西部教育的发展应以效率为先 ,兼顾公平 ,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都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 ;教育现代化是随着社会整体现代化而同步进行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统一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是社会结构的整体性重构、现代化创造人类社会新文明、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现代化旨在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等思想观点,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确立了“工业化”的现代化目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将现代化目标由“工业化”拓展到“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新时期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新时代正式形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主要实现了从外在拉动型到自觉内生型、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从单一低度发展到全面高度发展的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 ,一方面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另一方面也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在社会的转型期中 ,人的转型也势所必然。而人格转型则是由传统的人走向现代人 ,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关键。只有既实现社会的现代化 ,又实现人的现代化 ,我们才能真正走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法律的现代化就是使社会生活中的法现代性因素不断增多,以真正体现现代社会生活中法的特征.实现法律的现代化,以现代化的法律促成并维护社会的转型,已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不归选择.民法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形式因素和事实因素是密切相关、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自然法学为我们提供了民法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分析实证法学为我们提供了民法现代化的表现形式、社会法学为我们提供了明了法律现实以及实现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宽容、综合、整体性应是我国民法现代化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现代化的主体也是人。因此,人的现代化不仅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还是社会现代化的形成基础。同样,农民现代化也是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形成基础。研究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人的现代化的研究,离不开对农民现代化的研究。尤其是在农民人数众多的中国,研究农民现代化问题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伦理道德体制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已经进入社会转型的快速运转期。在这一过渡时期,我国伦理道德问题突出,道德理念冲突不断、道德约束力也在不断下降,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观念已不再具有强有力的制约功能,社会伦理道德的缺失正严重影响着社会的正常有序运行。在市场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分化仍在进一步加剧,为有效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构建新的伦理道德体制已经成为时代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伦理道德体制的重建也成为失范社会实现高度整合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