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文艺美学史上,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文艺美学研究,李大钊为先驱者之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李大钊即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南,先后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什么是新文学》、《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章,对王国维、梁启超等的唯心,主义的文艺美学思想和以胡适为代表的右翼资产阶级文艺思想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论战指出:文学艺术,当然属于“精神的构造”范畴之内,必然随着“经济的构造”的变动而变  相似文献   

2.
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正式开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鲁迅等人先后聚集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这面大旗之下,以咄咄逼人之势向以孔孟儒教为代表的“旧道德”和以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3.
“‘青春’之气,万古长青。”这是吴玉章同志,一九五九年为《李大钊选集》出版时的题词。它正确地概括与评价了李大钊同志的伟大革命精神与崇高思想品格,真诚地表达了我们后人学习与继承革命先烈光辉思想的意愿与决心。历史证明,李大钊的革命思想与行动,确实是永葆青春的。还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前的新文化运动初期,李大钊就提出了他的著名的“青春”思想,阐明了他的“青春”人生观,并在实际行动中充分发挥了他的青春的光和热。李大钊同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改革《晨报》副刊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涛甫 《学术界》2002,(4):245-254
李大钊对《晨报》副刊进行改革 ,打破副刊的传统风格 ,把其改造成为传播五四新文化的重要阵地 ,成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公共空间”。它以不同于时潮的稳健风格着力于思想文化启蒙 ,为现代副刊提供了一个新发展的方向。李大钊所开创的“晨副”启蒙传统为此后的“晨副”发展定下了基调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是“革命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倡导者。他早在一九二三年五月发表的《我们的文学新运动》中就曾热情地呼唤:“我们反抗资本主义的毒龙。”“我们的运动要在文学之中爆发出无产阶级的精神”,“我们的目的是以生命的炸弹来打破这毒龙的魔宫”。虽然文中还没有明确提出“革命文学”这个口号,但却已鲜明地表达出文学要反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思想。他在一九二四年八月发表的《孤鸿——致成仿吾的一封信》中则清晰地提出了“革命的文艺”这个概念。他写道:“今日的文艺,是我们现在走在革命途上的文艺,是我们被压迫者的呼号,是生命穷促的喊叫,是斗士的  相似文献   

6.
1907年李大钊走出冀东乡村,来到北洋军阀盘踞的天津,进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习法政诸学”.时值辛亥革命前后,国家内忧外患,青年李大钊面对风云变幻的形势,不断撰文,探索救国方策.反映他早期思想的三十篇文字,集中发表在1913年4月创刊的北洋法政学会机关杂志《言治》月刊上.“言治”时期的思想,既反映出深沉的爱国热情,也反映了他早期思想的局限和矛盾,正是在这些客观和主观的矛盾冲突的困扰中,开始了他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7.
《诗品中·晋弘农太守郭璞》条中包含着中古两种文学审美思想,这两种文学审美思想都深深扎根于评论家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以及评论家的身世、个性特征之中。从文学的审美本质来看,钟嵘以“慷慨咏怀”、“文体相辉”、“彪炳可玩”来欣赏郭璞《游仙诗》,比起李充等东晋人以“玄宗”、“列仙之趣”来推许《游仙诗》,则无疑反映出中古文学审美思想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8.
对于鲁迅在“五四”时期的文学活动,人们往往只着重提及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巨大功绩,似乎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这一时期没有作出什么突出的贡献。这种情况具体反映在《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有关理论批评专集的编纂工作中。《大系》选入“建设理论集”“文学论争集”的论文共一百五十多篇,然而没有一篇是鲁迅的文章。这是不正确的,本文将着重讨论的便是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中华民族主义》中所阐发的"新中华民族主义"是李大钊众多开拓性思想的杰出体现,也是李大钊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大钊的《新中华民族主义》是在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创作的,它充分认识到民族问题在世界诸问题中的重要位置,指出了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本质,强调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界定了民族主义的含义,倡导了具有历史进步性的"新中华民族主义"。"新中华民族主义"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紧密结合了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顺应了近现代民族主义勃兴与张扬的世界潮流,是中国民族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李大钊民族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成,为其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研究李大钊的思想、搜集李大钊的著作的专家不少,也编辑出版了许多有关李大钊著作的《年表》、《目录》、《文集》和《选集》。在国内,有刘弄潮的《李大钊著述目录试论》、文操和蔡尚思的《守常同志遗著目录》、张次溪的《李大钊先生传》附《著作年表》、张静如的《李大钊同志革命思想的发展》附《著作年表》、文操的(试编李大钊(守常)遗著系年目录》《补正》《再补》、人民出版社的《李大钊选集》和《李大钊传》编写组的《李大钊传》附《著作目录》;在国外,有日本丸山松幸和斋藤道彦的《李大钊译著文献目录》。这些《目录》、《年表》和《选集》为研究李大钊同志的思想提供了方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由来从1912年6月至1918年6月,是李大钊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在这六年中,李大钊写下了近一百五十篇论文与杂感,另有若干译文和诗歌。就这些文字的思想性来讲,关于“调和论”的观念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1916年10月,李大钊在分析制定宪法应注意的事项时就明确讲道:“制宪之事有不可失之律二焉,一即调和,一即抵抗,是也。调和与抵抗其用相反,其质相同,宪法实质之备此二用者惟在平衡。”其后,他又写下了《调和之美》、《辟伪调和》、《调和剩言》、《调和之法则》多篇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同志是“五四”时期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早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驱和思想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遗著不仅是“革命史上的丰碑”,而且,在中国伦理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李大钊同志是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前驱和奠基人。李大钊同志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著作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郁勤 《学术探索》2007,3(1):129-132
建国初期“人民文学”文艺思想开始贯穿整个文艺界。《人民文学》作为“人民文学”的全新载体,成为新中国在文学制度重建初期的国家权威文学期刊。《人民文学》在此阶段的办刊思想、方针及创作风貌充分的呈现出鲜明的“人民文学”特征,同时它也影响着同时代其它文学期刊的办刊方针和方向。新中国文学制度构想在《人民文学》初显端倪。《人民文学》作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期刊,通过勘察它于此期间的办刊特色,从而为更全面、清晰地勾勒出当代文学传播史面貌打开了一个通道。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早期著作充满着复杂性和神秘性。长期以来,有很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来试图阐明他早期思想的特色及来源。笔者经过考察发现,对李大钊的早期思想产生最大最直接影响的是日本评论家茅原华山的一系列著作。更具体地说,以《青春》为代表的李大钊著作所表现出的时间观、历史观、文明观,是直接受了茅原华山的《悲壮精神》、《人类生活史》及其主办的《第三帝国》杂志的影响。李大钊早期著作所具有的茫漠及难解,也只是所依据的茅原华山著作的茫漠性及难解性的反映。李大钊的早期思想与茅原华山的奇异交错,给我们分析中国1910年代思想史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暗示,即191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卷入到同时代的世界思潮中,并与世界思潮紧紧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正> 唯民主义思想,是李大钊早期思想(一九一八年上半年之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李大钊早期思想的精华。它继承并发展了辛亥革命前反传统思想的优秀成果,并为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以其彻底的民主主义精神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占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一、唯民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李大钊的唯民主义思想认为,国民是国家的主人,他们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把唯民主义思想看作是与封建专制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看作民主主义的灵魂和根本。这种思想所以在民国初年产生,是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二卷688页)是辛亥革命前反封建传统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李大钊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的民主政治思想集中反映在1916年写成的《民彝与政治》一文(《民彝》杂志创刊号)中。这篇文章不仅在李大钊的政治思想发展中,而且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进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作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传播的先驱者 ,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留下光彩夺目的一页 ;不仅如此 ,他作为一位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还在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上写下万古不朽的篇章。一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中国传播的拓荒者。辛亥革命爆发后 ,李大钊运用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中所学的经济学方面的知识 ,“慷慨思投笔” ,撰写了《隐忧篇》、《大哀篇》 (《言治》 1913年第 3期 ) ,针对当时“农失其田 ,工失其业 ,商失其源”的社会经济状况 ,提出了“振农、通商、惠工”的经济…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革命博物馆的《李大钊同志英勇就义前后》一文(载《中央党校校刊》第一期),比较详尽地收集了李大钊同志就义前后的有关报刊资料。这对于中共党史的研究和李大钊同志生平及思想的研究,无疑是很有意义的。该文指出,李大钊同志是被国民党新军阀蒋介石和奉系军阀张作霖合谋杀害的。根据我看到的资料,国家主义派头子曾琦等也是参与杀害李大钊同志的凶手和谋士。《文萃》第四十五期上《青年党外史》一文说:“民国十六年夏,李大钊在北平被奉系军阀逮捕以后,北平各报纸都以特号字载李大钊乃是学者,大学教授,政治犯,不可伤害。而青年党这时,陈启天率领党徒多人捣毁北平晨报馆,曾琦亲自拜见奉系巨头,谓李大钊乃共产党唯一无二之首领,杀之,共产党势力必消灭,机会不可失。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程明欣,原村黄景芳、曹庆萍同志在《光明日报》1993年12月13日“学术版”发表《简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毛泽东倡导并由他开始的”,这一观点值得商榷。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倡者是李大钊。...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先生所标举的“意境说”,是他运用当时西方美学思想和方法对中国传统的抒情文学的本质特征所进行的一次重新认识,也是他对传统文学理论关于这方面认识的一个总结和发展.下面分三点谈谈我们的看法.一、情《人间词话》为什么要冠以“人间”二字,陈鸿祥同志认为,这一方面是承袭了其词集的名称,另一方面也是他此时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的直接反映和表现,《词话》正是他对诗词中所表现的“人生之问题”所做的艺术的、美学的考察.这一见解无疑是正确的,更确切一点,应该说这一用语深刻地体现了王氏要求文学必须回到“人间”,写人言情,反映“人生之问题”的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