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在汉语词汇史上,"掘"、"凿"、"穿"、"抇"、"搰"、"挑"、"撅"、"挖"均表达过"挖掘"义,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其消长变化特点。先秦"掘"字鼎盛,"凿"、"穿"、"抇"初兴;两汉至唐宋"掘"、"凿"、"穿"并驾齐驱,元末明初"穿"、"凿"淡出此义,"掘"字独占鳌头。明清之际,"挖"字兴起,并迅速一统天下,成为表"挖掘"义的专用动词。  相似文献   

2.
荀子、庄子皆为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在"道"范畴的建构中,荀子倡"有待"以成"教化"之"道",庄子倡"无待"以成"逍遥"之"道"。本文以释道、体道、存道、明道为观照层面,以"天为"与"人为"、"类"与"游"、"群分"与"自适"、"言教"与"不言"为比较论域,对荀子、庄子的文艺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与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3.
“灯塔理论”对我国“公共产品”经营方式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了"公共产品"的经营困境。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困境,对待"公共产品"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态度经历了由"国家完全掌控"到"放松管制"的转变。其中"灯塔理论"最有代表性,即"专利权"转租和"俱乐部收费"的思路。本文以经济学理论中的"灯塔理论"为基点,从"公共产品"的资本演进入手,对我国"公共产品"领域的经营现状进行剖析,从而提出我国"公共产品"经营模式、收费建议及"两只手"的协作是我国对待"公共产品"生产经营应当采取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在后现代解构主义文化语境下,本文从小说结尾的"结构"与"解构"、"现象"与"本质"、"作者"与"读者"三个维度,对小说结尾"结构"的"二律背反"、"现象"世界的"本质还原"、作者与读者的"主体间性"的三重对话关系予以阐释,旨在还原小说结尾的人为"建构性"与"解构性"。  相似文献   

5.
责任问题是伦理学的重要关怀,借鉴后现代存在论对天命的言说路径,通过中西思想的比较研究,感悟孔子天命观由"知"而"畏"的"天命"路径、由"知天命"-"畏天命"二重整体道说的"天命"所在,以此洞见孔子由"畏"而"知"的"天命"伦理关怀,承担"天命"的永恒责任。  相似文献   

6.
以"泥土之香"为核心,在"柔软"与"坚硬"两种对大地的想象中,可探讨余光中诗歌的梦想意识。"泥土"是一个极具趣味性的意象,既可以表现出"泥"的粘着性,又具备"土"的硬质性。从"盆地-乳香"到"厨房-饭香",展现出永恒童年的深度主题;"瓜果"、"香炉"与"壶"的形象,则蕴藏着内密性特质。晚近余诗涌现出更多"香火"味?"炉香"?"茶香"?"药香"等,这反映了关于大地的另一种想象模式,即坚硬世界的梦想。在"迷宫"的心理现象与坚硬"坯子"的启示下,可以看到某种"抵抗"意志,这种抵抗意志是向"低孤独"的宣战,是试图在"高孤独"情境中追忆永恒"童年"、感悟"宇宙性梦想"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象数"是易学中的两大构成要素之一。笔者考证了"象数"涵义的源流演变过程,归纳指出"象数"主要有两层涵义:"符号象数"和"事物象数"。分析了"象"与"数"之间的关系,考辨了两宋易学基于对哲学本体论意义的探讨,致使"象数"分化成"象本论"与"数本论"的内涵,认为"象""数"本为一体,显微无间。  相似文献   

8.
由于"狙"和"阻"的意义差别,凡是对某种信息、现象、疫情等进行阻绝的举措,都应该用"阻击",不应用"狙击",且"狙击"除本义外,并无引申用法;又由于"狙击"与"阻击"组词功能不同,汉语中只有"狙击手、狙击高手、狙击神枪手"和"阻击战"等说法,没有"阻击手"和"狙击战"等说法,凡"阻击手、狙击战"当为"狙击手、阻击战"之误。  相似文献   

9.
由于"狙"和"阻"的意义差别,凡是对某种信息、现象、疫情等进行阻绝的举措,都应该用"阻击",不应用"狙击",且"狙击"除本义外,并无引申用法;又由于"狙击"与"阻击"组词功能不同,汉语中只有"狙击手、狙击高手、狙击神枪手"和"阻击战"等说法,没有"阻击手"和"狙击战"等说法,凡"阻击手、狙击战"当为"狙击手、阻击战"之...  相似文献   

10.
"任"有"权,权力"义,有"力;效力"义。"任"和"权"构成同义复词"权任","权任"应释为"权,权力";"任"和"力"构成同义复词"力任","力任"应释为"力,力量";而"一剑之任"则应释为"一把剑的效力"。文章揭示《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辞书均缺漏,历代注家皆忽略的"任"的上述两组词义,并补正《汉语大词典》...  相似文献   

11.
"君道"和"师道"是陈亮"治道"思想两个向度,"君道"施的是"礼乐刑政","师道"行的是"仁义孝悌",君主"经世致用"之道在于能够"交修而并用""君道"与"师道"。从"王霸义利之辨"的批判来看,"君道"与"师道"统一的"治道"思想之所以能解构朱熹"三代"历史的必性命题,在于陈亮清晰分析"君道"与"师道"存在的内在命理,即"号令"与"教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可归纳为三对共存范畴:政治权威与道德权威、实体规范与道德约制、外在行为与内在修养,这三对辩证统一的范畴有力地佐证君主治理国家过程"君道"与"师道"的施行统一。  相似文献   

12.
理性要素代表主体探索"确定性"的诉求,既包含体现客观性的科学知识,也指对待知识的态度和求知的方法等。"科学格致化"和"科学艺术化"是淆乱科学本体的两种现象,其实质是以"善"和"美"的职能、标准来要求"真"和改写"真",它源于中国文化特有的理性观,即以"价值理性"排斥"工具理性",形成扬"情理"抑"物理"的"实用理性",使执着于"知识"和"真理"本身的知识分子常常遭遇"实用"质疑,王小波在其杂文和小说中批驳了与之有关的"之用"逆退、"实用"诘难以及用价值判断取代真伪判断的习惯做法,这种以"善"辖制"真"、取消"真"的文化习性正是"科学"引入中国时被变异为"科学观"的主因,最终归结为思维方式注重"合"、忽略"分"甚至反对"分"的特性,这一特性塑造了与之协调的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在探索客观世界时缺乏以"程式"确定下来的"抽象的升华",这恰是理性之殇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3.
叶旦捷 《东方论坛》2011,(3):59-63,85
《聊斋志异》中有许多小说与哥特式小说同属鬼怪小说,它们都使用"灵与肉"、"罪与罚"、"死亡与复生"、"此岸与彼岸"的母题。但是,前者关注"灵"与"肉"在人身上的地位,后者则关注"灵"与"肉"的冲突;前者根据"人"的标准为主人公定"罪"设"罚",后者则根据"神"的标准为主人公定"罪"设"罚";前者表现"死亡"悲剧时关注面比后者更为广阔,使用"复生"的母题也比后者更多、更积极;前者的"彼岸"是"此岸"的翻版,两个"世界"的关系是"隔而不绝",后者则将"彼岸"描述为未知的世界、将两个"世界"的关系处理为完全隔绝。因此,《聊斋》中的鬼怪小说具有独特的"中国式"魅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儒家伦理,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种"生"的伦理。儒家围绕着"生"与"天"、"生"与"命"、"生"与"性"、"生"与"德"等多重关系,以及求"生"、养"生"方式等多个方面,赋予了"生"以深刻的伦理内涵,从而形成深刻的儒家"生"之伦理思想。儒家这种"生"之伦理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对当代生命伦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建设以及当代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思想资源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文的"萬"分为主要用作族名或所祭人的名号的"萬"和用作纪数的"萬"两类。前者较特殊,主要出现在殷商时期。后者字形分为单个的"萬"、"萬"与"(辵)"构成、"萬"与"彳"构成、"萬"与"止"构成、"萬"与"言"构成、"萬"与"土"构成、"萬"与"(〓)"构成七种。"萬"字的几种异构形体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是并存的,战国早期利下第一和第四种,到战国中后期只剩下由单个的"萬"字构成的这一种形体,即小篆"萬"的前身。金文中用为纪数的"萬"字均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字。  相似文献   

16.
尽管"个人主义"一词发源于西方,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从没有消失过对"个人"崇拜,只是这种"个人"是完全不同西方的"中国式个人主义",是把"家"、"家族"、"宗族"等特殊群体作为价值对象的,而忽视了"个人主义"所拥有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7.
"以前"、"以后"出现最早、用得最多的是单方向地限定时间和历史范围。先秦时期,很少使用"以前"和"以后",多数时候是使用"之前"和"之后"。两汉以来,"以前"、"以后"虽然比先秦时期用得更多了,但"之前"、"之后"也同样经常使用。特别是"之后",在《史记》以来的历代史书里,往往用得比"以后"还要多。现在也使用"之前"、"之后"或"前"、"后"限定时间范围,但表义却随便安排。"前"、"后"是方位词,无论"前"、"后"还是"之前"、"之后",表达具体的空间方位都不包括分界点在内,表达时间也不包括分界点在内。这些例子"之前"、"之后"和"前"、"后"加括注"含"什么什么,是违背本义和本来用法的,都应该纠正。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如果"以前"、"以后"是以短时甚至瞬间所发生的事件为分界点的,往往不包括这个事件在内。作为分界点的事件标志旧时期的结束,新时期的开始,用来表达旧时期的"以前"更不能包括分界点在内。  相似文献   

18.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本质分歧,历来被归结为"性即理"与"心即理"的分歧。但对"性即理"与"心即理"在程朱陆王的论述里,究竟是什么含义,历来又缺乏清晰地论说。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程朱陆王有关"性即理"与"心即理"论述的分疏,以说明:程颐讲"性即理"是为了以"理"善定"性"善,而朱熹讲"性即理(性即天理)"则是为了以"天"的客观性来定"理"的客观性,以便否定"性"的主观性,将"性"说成"天理"命于人心。至于陆象山讲"心即理",本意并不是为了反对程朱的"性即理",而是旨在论证"良心"即是"正理",藉以反对当时士人借口《论》《孟》以博科举功名的不良风习。王阳明则不然,他再提"心即理",的确是为了反对程朱的"性即理",目的在于将"理"说成就是人的"心之本体",为的是"于虚灵知觉中辨出天理",把"天理"说成就是"虚灵知觉之自然恰好处",否定"天理"独立于人"心"的客观绝对性。  相似文献   

19.
熊十力通过"恒转"、"翕辟"、"体用不二"、"即用显体"等范畴与命题来说明"本心"与"本体"的关系,即"本心"就是"本体"。人们通过"工夫"才能见到本体、本心,而且工夫就是本体、本心,通过修养工夫就能体悟本体。一方面,本心、本体当下呈现出来;另一方面,通过工夫见到本体。熊十力的"无极而太极"即本体的"虚而有"、"寂而感",即体即用,即本体即变化。  相似文献   

20.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淮海工学院主办的社科类学术期刊,设立"马克思主义与现当代中国"、"西游记研究"、"哲学与法律"、"文学·文艺理论"、"语言·艺术"、"新闻·大众传媒"、"社会学·人才学"、"高等教育研究"、"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研究"、"医学高等教育研究"、"图书·档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