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言语活动中人称代词的非常规用法张秋娥人称代词,是语法范畴之一。它是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行为动作是属于谁的。属于说话人的是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实际是说话人自己称自己。属于听话人的是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实际是说话人称听话人。属于说话人、听话人以外的...  相似文献   

2.
小说自诞生起,一直存在着作家如何叙述小说内容的问题。“这里重要的是有一创造能力的运动,是情境的十分独特的生成方式”。欧洲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有两种: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前者如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后者如卜伽丘的《十日谈》。十九世纪中叶,狄更斯对传统的叙述方式加以创新,他在《荒凉山庄》中同时使用了两种人称来叙述作品内容:第三人称的叙述者从作品外部来叙述小说的内容,第一人称的“我”——作品人物埃丝特又从作品内部的角度来叙述作品。这种方式拓展了我们对作品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中国白话小说的叙述传统集中体现在“说书人”叙述者身上。本文认为,“说书人”叙述者在人称上是第一人称,在视角上却属于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因此具有“两栖性”。一方面,白话小说在清末已经超越了完全模仿口头说书人的阶段而进入了文人书面化写作阶段,具有“个性化”的内在可能性;另一方面,清末民初大量译介的域外第一人称小说通过翻译实践和创作影响直接刺激了“说书人”叙述者个性化的实现即从只讲述他人的故事改变为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五四”之后,“说书人”叙述者完成其现代转型,即基本抛弃说书人的口吻与程式而成为充分个性化的“第一人称全知叙述者”。“第一人称全知叙述”是传统白话小说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内在联系,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陈慧娟 《江淮论坛》2005,(3):166-169
近年出现了一批打破传统叙事形式的追忆小说,这里称为"新追忆小说".新追忆小说表现出这样的叙事特征叙述者在场与不在场叙事的间杂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的隐性转换;叙述视角从有限到无限的自然突破.这些叙事形式的实现的关键,在于叙述者的知情身份.  相似文献   

5.
以Ariel的可及性理论为依据,以《杨澜访谈录》中主持人和嘉宾的语料为研究对象,对汉语人称代词的预指做了研究和分析,通过研究得出:在汉语中,不管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人称,亦或是第三人称代词,都具有预指的功能,人称代词预指的可及性也因为受到距离、竞争、凸显和一致四个方面的影响,可及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6.
叙述学界一般认为叙述人称统一于第一人称。实际上,第一人称并非一种自足的叙述形式,叙述人称统一于第三人称。叙述人称的两个变量是人物功能和叙述功能,从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到第三人称叙述,人物功能由强至弱,叙述功能凸显至一枝独秀,不同叙述人称并没有截然的界限。从叙述功能而言,从逻辑上可将叙述人称归于第三人称。明确叙述人称统一于第三人称,有助于推动第一人称叙述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热·热奈特提出的四种叙事方式,对哈萨克族叙事诗的叙述身份进行了分析。以故事外叙述者的身份进行叙述的作品相对较多,必要时也会以作品中某一人物的身份或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叙述。具体以哪种身份进行叙述,在取决于作品的具体故事情节或主题的同时,还要看每一部作品的叙述传统。  相似文献   

8.
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代词用法和代词语音演变的考察以及和现代汉语方言的比较,详细论证了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关系表现为第三人称代词和近指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远指代词在用法和语音上具有衍生关系;(2)古汉语代词“其”是现代南方某些方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共同来源;(3)作为指示代词用法的“之”在上古并非表示泛指,而是一个典型的近指代词。  相似文献   

9.
第三人称叙述者是作家惯常选择的叙事人称。不同类型的第三人称叙述者在文本中的介入方式和介入程度有所不同,从全知全能的公开介入到客观超然的“销声匿迹”,由此产生了迥然不同的文体风格和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0.
论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人称叙事作品在叙述视角上,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称叙事作品的特点。第一人称叙事作品的叙述者,是以与被叙述人物同一的特殊关系加入到叙述视角当中的。这一特点,使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在叙述时间与叙述视角的关系、叙述声音与叙述视角的关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表现。这一特点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浓重的追忆色彩和视角转换的自然性,也是使作品的叙述视角产生各种复杂关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第二人称视角狭窄 ,在叙事文本中仍处于边缘人的地位 ,实质是依附于第一、第三人称的“他者”。根据“你”在文本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他者”又分为“在场”、“缺席”、“本我”三种形式。但第二人称是最具现代意义的人称 ,有着独特的叙述功能和丰富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2.
叙述人称问题长期争而未决,笔者拟通过系统探讨,对此问题作出新的解释和划分。纵观以往人们对叙述人称的研究,多属单侧面的。这样即使研究得再深再透,也只能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叙述人称的部分内涵,而绝非全部。针对上述情况,笔者主张将叙述人称作为一个系统来加以探讨。所谓叙述人称,从形式上看,它是作者对被叙述者的称谓问题;实际上,它是以作者对被叙述者的称谓为标志的叙述方法问题。它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它标志着主要被叙述经历之所属(即主要被叙述经历属于“作者”,还是“特定读者”,或“作者”、“特定读者”  相似文献   

13.
一、谁是小说叙述者 小说,作为叙事性作品,总是有一个叙述者在那里向读者讲述着一切,不管这个叙述者在作品里是有形的或是无形的,甚或有时它将自己的真身隐匿得难以寻觅,但是它在小说中却是切切实实地存在着。那么,这个叙述者究竟是谁?有人认为,传统小说所惯用的那个全知全能的“上帝”一般的叙述者与作者是合二而一的;而有的人又把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叙的作品称作“自传体”、“私小说”,认为那个讲述着一切的叙述者“我”是作品中的  相似文献   

14.
第一人称小说的虚构性在五四之后基本得到了明确,但是传统的叙述者与作者合一的观念仍然存在,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作者在小说中尽可能减少第一人称叙述者对小说“真实性” 的责任,因而形成了一类“推卸”叙述责任的第一人称叙述者。这类小说或者采用“我听故事”、“我读日记书信”的模式,或者采用分层叙述。作为一种叙事技巧,从小说艺术的发展来看,“推卸叙述责任”乃是使叙述自然化、逼真化的手段,这与中国现代小说总体倾向上的现实主义传统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吴媛媛 《北方论丛》2007,1(3):73-75
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的产生、发展、定型这一流变过程,与其它人称代词比,有着较大的差异。除“渠”、“她”外第三人称代词皆源自于指示代词指示性和称代性的分化,当指示代词的称代作用趋强势时,就已向第三人称代词转化。指示代词称代特性在第三人称代词流变过程中,一直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采用了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视角主要是指叙述者“我”在回顾性叙述中会交替使用“叙述自我”视角和“经验自我”视角。小说通过这两者在两个叙述层中的转换和交叉使用使整个故事在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的相互补充中完成对于叙述者“我”的心灵成长史和鄂温克民族的百年兴衰史的叙述。双重聚焦的使用既使小说对于现代性弊端的反思得以强化,同时又丰富了该小说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三类不具备叙述能力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他们凸现了人物的叙述能力与小说的艺术性之间的矛盾,“二我差”部分地解释了这一问题。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人物叙述者的局限性造成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功能是由人物叙述者与主体叙述者共同构成的。  相似文献   

18.
申洁玲 《学术研究》2012,(11):140-145,160
本文以中国现代小说的负面人物叙述为中心,探讨这些由"不可靠叙述者"进行叙述的小说如何实现意义的传达。文章分析认为,这些小说采用了转换人称、设置超叙述和复调双声等叙述策略。而这些叙述策略之所以能够实行,是由于第一人称叙述是人物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复合叙述,并且从根本上依赖隐含作者。因此,"不可靠叙述者"的不可靠性是相对的、局部的,隐含作者从根本上控制小说意义的传达,并赋予小说总体上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叙述视角是小说叙事技巧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叙事视角的选择对于小说的叙事结构及其审美效果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叙述视角,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即是作品叙述故事、观察世界时所选择的角度.选择这一角度实际上首先是选择人这个点,即观察者的视点.谁是观察者决定了叙事的角度.在小说中承担观察者角色的大致有三种,叙述者、人物以及假想读者(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读者),而前两种是最为常见的叙述视角.中国古典小说从其总体框架来看,是一种全知的叙述视角,叙述者的视点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一点是肯定的.然而正因为如此,往往掩盖了人物视角的重要性,使人忽略了人物视角的重要意义.当我们仔细阅读作品时,就会发现人物视角是叙述者叙述故事时的重要手段和表现方法,人物视角在古典小说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试就其在古典小说中的结构功能及其实现的审美意义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天才的女作家。萧红小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仅来源于小说的内容,更得益于其完美的形式。在萧红的小说中,叙述本身被戏剧化、情节化、故事化,成为审美对象。其小说娴熟的叙述技巧,使形式不再是内容的附庸,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成为一种阅读趣味。 叙述技巧一词的内涵很大,包括叙述者、叙述层次、叙述视角、叙述时间等许多内容。叙述者是故事的讲述者,叙述者把故事底本变成叙述文本,都有一个感知事件的具体方式,即叙述的角度问题。叙述角度是二十世纪小说叙述研究中最热门的问扭,视角问囚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