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初出现的结构主义思潮及后来的后结构主义思潮对教育观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后结构主义思潮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基础上,提出“文本解构”、“形而上学传统颠覆”以及“主体消解”等理论,后结构主义的这些特征对知识观、课程观及师生观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理论对教育实践变革提供了方法论思考。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翻译理论是在文本具有一定意义的前提下建构起来的,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重现原文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颠覆了这种文本中心论的观点,主张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文本的开放性以及译文是原文的来世。延异思想的提出使译者重新现身,将译者的地位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一、后结构主义与两条美学线索的关系如果我们以关于文本意义与审美主体二者关系的理论观点为标准来梳理近现代西方美学,可以发现两条互相对立的美学线索,一条线索从传统释义学、语义学美学、和分析美学到结构主义美学;另一条线索从现象学、现代释义学美学到接受美学。而后结构主义关于文本意义与审美主体关系的理论观点却超越于二者相互对立之外。第一条线索在这个范畴里的理论观点可以归纳为两点。首先,文本存在一个确定意义。传统释义学的目的就是克服作者与读者  相似文献   

4.
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思潮对发展研究领域,尤其是对农政变迁的研究贡献有其独特之处。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批判侵夺自然、剥夺人的现代资本主义农业;主张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发展后现代农业;主张用话语分析的方法,研究国家和市场力量推动下的农村变迁和土地流转。通过论述作为主体的人的消失,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着重指出农民如何在“发展”中被问题化为需要改造的对象、在流动中被规训为驯服的工人或剩余的劳动力。这一思潮从话语、权力、规训和生命政治等视角批判和质疑启蒙主义的哲学基础,创造多元叙事的空间和可能,为解释农政变迁提供了另一条理路。  相似文献   

5.
小说叙述中的主体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体叙述学不仅是探索小说叙述艺术形式美的必然走向,也正是目前西方新叙述学(即后结构主义叙述学)超越经典结构主义叙述学之所在。形式言说着文化,叙述主体的叙述技巧和叙述主体之意图实乃表里之关系。形式必须被超越,但超越形式的起点,却必须是首先回到形式本身,经由形式深入内涵。因为表层的文本叙述技巧与策略本身,言说着叙述主体的意图。  相似文献   

6.
西南联大主张自由探讨之风气,兼容并包,百花齐放,学术自由广阔;主张大师之谓,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精神;主张从管理制度和课程设置上实践通专兼顾、重心所寄通才教育思想。对现代高等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针对结构主义过度追求科学化的倾向,德里达力主以某种游戏性方式把结构主义的逻辑推向极限,从而瓦解结构,否定意义的确定性,这种采取从内部进行拆解、替补、颠覆的非中心化解构策略直接促发了后结构主义思潮的产生,并使之成为结构主义的激进版。德里达对结构主义的解构是对古希腊以来西方思想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彻底批判,这种对“在场的形而上学”的激进批判打破了文本“单一”的解读模式,暴露出文本内部的矛盾和歧义,从而释放出文本差异化和多重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后结构主义与超文本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结构主义与电子超文本技术相互应和, 推动了20世纪下半叶文本形态与文本观念的变革。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罗兰巴特关于“引人写作之文”的论述, 福柯关于知识考古学、权力网络和全景敞视主义等观点,都和超文本理论息息相通。深入考察后结构主义和超文本理念的关系,有助于认清社会思潮和信息科技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闻英语标题翻译的互文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是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打破了传统的自主、自足的文本观念,对文本及主体进行解构。互文性不仅见于文学语体中,而且也常见于非文学语体中,如新闻语体、广告语体等。互文性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理解的层次,原文的互文语境由于所属文化圈的隔膜,很难为另一文化体系中的人们所知晓,因此作为语际转换中的“超语言因素”常会成为理解与交际的障碍。  相似文献   

10.
互文性理论是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催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互文性视闽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在三个层面上展开:读者——阐释者——作者。在这三重角色的履行和转换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须臾不可或缺。译者应从这三个层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充分科学地发挥其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