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怀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本文首先论述了《天问》产生的文化背景及屈原的理想情操,进而从总体上阐释了《天问》这首千古奇诗的思想内容。作者意在说明,《天问》反映了屈原的哲学思想和历史观点,表现了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站在时代前列的勇气,并提出了“天命反侧,何罚何佑”的反“天命”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2.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天问》“授殷天下”节四句有多处误字,应予校正。此节闪烁着屈原反天命论的思想亮点,因而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屈原从怀疑天命论出发,对商纣王作了某种肯定,体现了诗人实事求是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吉家林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2):55-59
屈原的《天问》是一首异常奇特的古诗,诗中有许多疑团至今未能解开。在分析古今学者研究《天问》的历史和现状之基础上,采用新思路和新方法来研究《天问》,通过辨析《天问》特异性,弄清屈原作《天问》的真实意图,重新诠释《天问》题义和主题思想,破解《天问》中的一些千古疑团。 相似文献
4.
释《天问》之"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树军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2):7-10
《天问》开头有关“天”的追问是理解这首诗歌的关键。笔者认为 ,《天问》有关“天”的追问是对楚国远祖及其光辉历史功绩的追忆 ,其中涉及的楚国远祖有颛顼、重黎和羲和等 ,涉及的历史事件有“开天辟地”、“东南何亏”和“历象日月”等。 相似文献
5.
吉家林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3):60-65
“启棘宾商”是屈原《天问》中最为难解的诗句,历代注家众说纷纭而不得要领。在全面解读古今各说的基础上,合理取舍,锐意立新,从音乐角度出发,综合新解“启棘宾商(帝)”的联贯之意为“(夏)启用棘乐宾祭女祖(涂山女)”。对《天问》诗句“启棘宾商(帝),九辩九歌”之意也进行了新的演绎。 相似文献
6.
谢国先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3)
神话传说所叙述的内容曾经被一定群体的人们当做历史真实来看待.这些内容曾经是大众知识(有时甚至可以称为常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原在<天问>中对神话传说的否定和批判,实际上是为了证明大众知识的虚妄,并维护屈原唯我独醒的自我评价.屈原成功地否定了大众知识,但他并没有建立起自我认可的知识体系,破而未立,有为无守,这是他精神痛苦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姚益心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4)
古今楚辞研究学者对《天问》题旨的阐释,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一、题图抒愤说:二、讽?楚王说;三、为究自然界一切事理说。应该说,这些见解都有一定道理。它们给人们探求《天问》题旨以深刻的启示。但是它们又都只是从一个侧面或表面接触到《天问》的题旨,所以未免失诸偏颇。比如“抒愤说”,就是只接触到《天问》的现象而 相似文献
8.
周晶晶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8-42
《天问》一诗,从"昆仑县圃"到"乌焉解羽"一段内容,并非多个异闻传说的组合,而是属于一个共同体——昆仑神话。将《天问》中的昆仑神话与《山海经》和《淮南子》等书的相关记载相比较,并逐句释读,可揭示《天问》中昆仑神话的真正面貌。在此基础上研究《天问》的结构,发现《天问》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应划分为问天、问地、问昆仑三个段落,其结构整饬,极有条理。 相似文献
9.
冷峻与热烈的辩证统一──三论《天问》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宏洪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3)
这是《天问》艺术成就研究系列论文之三.文章从《天问》的创作心理、思想内容、情感抒发、审美特色等方面着眼,论述了《天问》具有冷峻与热烈辩证统一的艺术特色.《天问》自始至终的170个诘问是冷峻的,然而诗中呈现的作者的表象活动却非常热烈;《天问》全诗充满着屈原对天地自然、社会人生的冷静的理性思考,但全诗的情感抒发则十分热烈.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曾读屈原的<天问>,而且可能还解说过,应该说司马迁与屈原对三代史的认识大体相同.但是通过研读<天问>和<史记>中所述夏、商、周三代史,发现二者虽然在创作意图上基本相似,但是在材料来源、对天命观的认识等方面却大多相异,甚至相左. 相似文献
11.
刘云华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2):100-101
屈原是东方诗国里的第一个骄子,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心忧天下,情系苍生,但因了他人生准则、人格特征的特立独行以及他的超前意识,他处在了深深的孤独之中,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或随波逐流,而是在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中追逐着自己的理想与信仰,直至生命之终结。他的幽独情怀中,有忧患意识,有孤独体验,亦蕴含着悲壮与崇高的气息。 相似文献
12.
谭晓平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6):757-761
以乔姆斯基<最简探索框架>的相关假设为理论基础,我们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间接"被"字句生成过程的分析方案.我们认为"被"是汉语特有的功能语类,"被"字句通过移位生成,长、短"被"字句的生成遵循同一种模式,具有共同的句法结构[T[BeiP[Bei][vP]]].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实例说明采用经潘海华修改后的题元层阶及移位步骤最短性原则,可统一生成汉语典型间接"被"字句.题元层阶可控制论元合并顺序,移位步骤最短性原则能选择正确的指定语移至句首位置. 相似文献
13.
马庆洲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3):60-62
《淮南子》是秦汉文化转型期的重要作品,是“杂家”的代表作,其受《楚辞》影响的一面以往没有受到重视。文章简要分析了《淮南子》与《天问》在创作动机、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一致性,以见《楚辞》、尤其是《天问》对刘安的影响,反映了《淮南子》对先秦文化吸收的广度。 相似文献
14.
游国恩是我国著名的楚辞专家,现代楚辞学的奠基人。1946年、1953年、1963年、1980年他出版过四个版本的《屈原》。通过比较四个版本的差异,分析游国恩对屈原形象、屈原思想以及对其作品认识的差异,勾勒出他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轨迹,并对四种不同版本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及游国恩个人的学术背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屈原应该名原字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军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7(6):73-76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载"屈原者,名平"。此后,不少《楚辞》大家都将它与"正则"、"灵均"的解释相对应,致使屈原名平字原的说法相沿已久。笔者从十条主要材料的梳理入手,疑"屈原者,名平"中的"名"为"字"之误,屈原就叫屈原,平应该是他的字。 相似文献
16.
毛庆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本文以鲍照与左思的简略对比开头,从鲍照山水诗中山诗与水诗的差异入手,进而探析出鲍照诗歌在四方面对屈骚艺术有着杰出的继承与发展:独特的爆发式抒情方式;浪漫倾向上的表现主义创作方法;象征体系中自我象征形象的完成;语言形式上的改革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7.
邓元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6)
元散曲与唐诗、宋词相并列,作为一代文学出现在诗歌史上,其成就突出,特色鲜明。本文对元散曲的民族性和地方性、音乐性和灵活性、通俗性和谐谑性,以及体式、手法、风格的多样性,题材的广泛性和内容的深刻性等,一一进行了论述。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亦间出己见,意在较为全面地揭示元散曲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王海远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100-104
郭沫若的屈原研究是用社会学方法研究楚辞的一次比较成功的实践,具有宏阔的视野与充满实在内容的历史分析.郭沫若对于屈原否定论的批驳,对于王国维南北学派差异的新的阐述,对于屈原思想的分析与心理的描述,都具有总结性.而对于屈原所处的时代、他的思想、他的文学成就的意义,又都作了超越前人的深化的论述.虽然从“五四”文学革命的角度来体认屈原,有一定的主观化、简单化的缺点,有一些论述根据也不足,同时屈原的形象又再一次被一种新的意识与现实需要所重新塑造,但较之以前的楚辞学研究,仍然让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 相似文献
19.
谷青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183-185
屈原在中国文人的心中是一个极具悲剧内涵的文化符号,通过阐述屈原人生的三大悲剧内容,从政治、文化、主体三个角度来探讨屈原悲剧人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