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历史真实与历史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本体论是历史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注的是"历史是什么"以及"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这就必然涉及到史实与史料的关系,即历史真实与历史记忆的关系问题.研究表明,历史记忆分为自然事件历史记忆和社会事件历史记忆两类.自然事件的历史记忆是有局限性的、不完整的.社会事件的历史记忆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和谐性的历史记忆,另一种是冲突性的历史记忆.在冲突性的历史记忆中,应该存在两种以上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历史记忆.仅仅存在一种历史记忆,意味着它可能是强权的结果,或非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2.
历史与现实密切联系,这是人们所熟知的。那么,历史在现实中具有怎样的意义呢?答曰:人们必须敬畏历史,因为历史对于人们的"思齐""自省"有深刻的启示;人们必须尊重历史,才能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作为取得成功的借鉴;人们必须正视历史,才能审时度势,进而作出正确的抉择,踏上历史的光明之途。人们在历史中的命运,取决于人们对历史的态度与抉择。历史是公平的,也是无情的,人们对待历史的言行,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相似文献   

3.
尉佩云 《北方论丛》2020,(3):118-125
历史研究成为一门职业的学科研究之后,马克斯·韦伯所谓的"价值无涉"在其中得到了彻底的贯彻。作为职业的史家,我们对自己的研究不苛求道德判断或价值判断,而只求"如实直书"。如果我们承认"人在历史之中",历史学家并非上帝一般的历史看客,同时,我们作为历史学家一旦追问自己的研究在当前的意义和价值时,都会涉及历史学家本身的历史责任与历史伦理问题。以纳粹大屠杀为例,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人类理性的诉求导向和限度,在此历史正义在历史研究中依然是一个潜在性要素。在当前,对历史学家研究合法性逻辑的考量和对历史伦理的考察成为一个问题的一体两面。历史伦理和史家个体伦理是一个难以割舍的、相互关联的双向性思想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朱光潜的“物甲—物乙”说为根据,提出了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的历史1、历史2和历史3的概念。历史1作为历史的原貌是历史题材创作的源泉,虽然它往往不可寻觅,但历史小说家和历史剧作家还是要尽力去寻觅,即或只能获得一些碎片,也是有意义的。历史典籍作为历史2是创作的基本资料,当然是重要的,需要十分熟悉,也需要加以辨析,但不能原样照搬。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必须有辽阔的诗意想象空间。只有在深度的艺术加工的过程后,我们才会获得作为历史3的历史文学创作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5.
陈赟 《学术月刊》2022,(1):34-45
历史过程的时间性指向一种历史沧桑感,其核心是历史的无常性,表现为历史过程的偶然、变易与无序,由此而有在历史中生存的意义焦虑。西方思想将历史无常体验为历史意义的虚无,并通过“普遍历史”构筑的“普遍性”,来抗拒历史的无常。最能体现西方文明性格的普遍性(universality)由两种传统构成:一是古希腊哲学提供的概念化思想工具,它使得普遍性在语言及其逻辑机制中以概念化运动方式加以建立,这种普遍性意味着脱离质料的形式;二由基督教尤其是其中的保罗传统提供,它意味着隔断一切自然与文明论脉络的超越的普遍性,同时它将历史的意义系之于末世论的未来,这一未来意味着一种在时间之中消解时间—历史而抵达永恒的“特殊时刻”。以上两者结合,形成了西方近代历史哲学中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回应的是“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同时又内在包含着对“历史中的意义”的贬抑,因而它意味着对历史的非历史处理,由此而难以避免历史终结的病理,这一病理最终导致的是历史意识的丧失。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6,(2):131-135
关于何为"历史"?学界颇具纷争,大体而言,其内涵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类过去活动过程的本身,二是指对人类过去活动过程的记录与解释。对历史的不同理解会直接影响人们对重写历史的态度。从各家论述考察,重写历史主要包括当代人述前代史、当代人述当代史以及当代人述通史等三种形态。当代人述前代史,体现了前代史的"当代性变化",助力于当代人反观当代史;当代人述当代史,体现了当代史的"历史承继性",助力于后代人重释前代史;当代人述通史,旨在"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助力于当代人反思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及其得失成因。历史是"具体"的,历史著述者重写历史旨在向人们揭示具体历史的变化。如果将历史看作是对过去发生的各种活动的一种不完整叙述,一种满足后人需求的不稳定的文本形式,并不会损害历史的价值与意义。如此讲,并非凸显历史学家对历史的"无知",也并非呼吁历史学家放弃历史书写,而是提请历史学家提高重写历史的自觉意识,呼吁史学界不断重写历史,这既是历史著述者的时代责任,也是史学界的历史担当。  相似文献   

7.
8.
经历数年历史风雨侵袭,经历历史存在的主客观环境影响与修史者意图附加,除却本身客观研究条件所制约,后世所可以看到的历史已经被有意或者无意地改变了许多并附着了诸多方面错综复杂的主观影响.基于此现实,文章在对历史的表现进行确认、探究、质疑的基础上,论证了历史被改变的原因、被制造的过程及方法,并对还原历史真相、去伪存真、正确解读历史,抽离各种主客观环境影响作了积极思考,以期使人们读到的历史更加接近于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朱光潜的“物甲—物乙”说为根据,提出了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的历史1、历史2和历史3的概念。历史1作为历史的原貌是历史题材创作的源泉,虽然它往往不可寻觅,但历史小说家和历史剧作家还是要尽力去寻觅,即或只能获得一些碎片,也是有意义的。历史典籍作为历史2是创作的基本资料,当然是重要的,需要十分熟悉,也需要加以辨析,但不能原样照搬。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必须有辽阔的诗意想象空间。只有在深度的艺术加工的过程后,我们才会获得作为历史3的历史文学创作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流传下来了无数动人的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说.特别是经过历代史家的历史书写、民间百姓的口头传说以及后世文人依据一定历史记忆所形成的历史想象,使得这些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说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形象、深刻.当然,历史的真实性也在这种传说与想象中变得越发模糊.三国时代刘备之孙夫人形象的历史流变即为此例.其最初是以一种没有被正史立传的模糊形象出现的,魏晋以后关于其成为(壤)矶娘娘的历史传说逐渐流传并日渐放大.年深日久,由于史书的散佚、文人雅士的艺术创造等原因,孙夫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便为历史记忆基础上所形成的孙安、孙仁、孙尚香等新的人物形象所代替.  相似文献   

11.
涂成林 《学术研究》2003,2(12):47-52
从历史本体论到历史认识论,是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分水岭,也意味着历史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向。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同样以历史本体论为研究重点,并且包含了历史认识论的萌芽和胚胎。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的统一,既是当代社会实践、现代科学与哲学提出的要求,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历史3"--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历史真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朱光潜的"物甲-物乙"说为根据,提出了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的历史1、历史2和历史3的概念.历史1作为历史的原貌是历史题材创作的源泉,虽然它往往不可寻觅,但历史小说家和历史剧作家还是要尽力去寻觅,即或只能获得一些碎片,也是有意义的.历史典籍作为历史2是创作的基本资料,当然是重要的,需要十分熟悉,也需要加以辨析,但不能原样照搬.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必须有辽阔的诗意想象空间.只有在深度的艺术加工的过程后,我们才会获得作为历史3的历史文学创作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耐心是在对历史成就、发展阶段、使命任务科学把握基础上形成的精神状态。历史耐心表现为一种基于发展规律性的理论清醒,表现为一种基于方向确定性的战略定力,表现为一种基于道路优越性的应然把握。在党的百余年历史进程中,围绕着历史耐心形成了一系列的概念、命题、论断等,构成了富有主体特质和时空特色的话语表达,深入分析这一话语表达的内涵外延、表达形式、应用场域等,有助于以新的视角把握党的历史经验、社会发展规律、未来演进趋势。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保持历史耐心,遵循历史规律,把握现实逻辑,增强历史主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结合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实质是历史决定论,而不是历史选择论。文章认为,历史决定论并不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性、选择性,但历史主体的历史选择本身就是受主体需要、客观条件、历史规律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唯物史观在哲学史上变革的实质就在于科学地揭示了历史选择的决定论根据,从而为历史主体自觉地创造历史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15.
记忆与历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很多人不假思索地认定历史撰写的一项中心任务是保留和传承记忆。本文并不否认历史与记忆相关联,但论点是,在某些意义上二者是对立的。与我们时而听到的一些观点相反,记忆并非历史的基石,因为历史经常会与记忆背道而驰。历史学家可以将记忆作为史料加以利用,并借以建立起对过去客观发生之事物或过去人们认为发生之事物的叙述。历史学家也可以将记忆本身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研究。然而近来,一些人给予一些形式的记忆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崇拜,这与历史态度相去甚远。我们可以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看待历史:历史可以有肯定的功用(肯定一些特定的人类共同体),抑或可以有否定的功用(批判这个共同体为自身创造的神话)。这两种极端我们都无法拒斥。但本文结论中肯定了批判的一端,因为在时下对处于支配地位的共同体的肯定的表达不绝于耳,历史被视为专门利己的知识“话语”的一种形式,同时多种形式的记忆也不断挑战历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为需要批判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历史文化--论历史在生活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段时间以来,学者们关于历史学应当选取的研究方向以及方法的辩论多集中于"社会"和"文化"这两个术语的对立.而"历史文化"所指的便是经年以来对历史回忆在公众社会中的作用进行总结的现象积淀;它从概念上将不同现象综合到文化生活的整体领域中,发挥的是范畴的功能;同时,也可以将历史文化定义为历史意识在一个社会的生活中对实践有效的表现.就其特性而言,历史意识首先是一种以历史回忆的方式进行的对时间的诠释,再者是以回忆功效的形式叙述故事.因此,历史文化是通过历史意识完成的历史回忆,这种回忆以历史意识主体的行动和自我关系的方向规定之方式完成生存实践的时间导向,并可划分为审美、政治和认知维度.而那种使上述三个维度保持相对独立并同时使它们产生相互批判关系的历史回忆能够最佳地完成其文化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7.
陈新 《文史哲》2002,(1):112-117
人们在日常意识中理解的“历史”,并非原始的历史实在,而是经过思维加工的产物。人类的行为产生了原始经验,极少一部分原始经验通过思维进入历史。这一过程不仅使原始经验转变成历史经验,也使思维本身成为历史思维。由于我们的认识只能意识到被思维加工的经验,因此原始经验的存在只是一个逻辑预设,它使描述历史经验与历史思维的共生状态成为可能。原始经验进入历史思维的过程,也是历史经验的概念化过程,即历史经验在历史思维编织下的生成过程。由于历史思维能够按不同的结构与技巧来编织历史经验,这就使历史经验的概念化具有多种可能性。因此,被人们认可的历史本体,实际上是历史思维活动存在的概念化多样性可能中某一种可能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论历史自信     
历史自信是历史的产物与社会的产物。历史自信生成于人们的历史创造实践活动之中,也作用于人们的历史创造实践活动。不是任何历史时代都能产生历史自信,也不是任何历史时代都有历史自信生存的社会土壤。历史自信的形成是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的。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过去的历史很辉煌,现在的历史很伟大,对未来的历史很向往,都会有利于其历史自信的生成,也构成了其历史自信存在的重要历史条件。此外,对于历史自信而言,对历史的科学认知也是其产生的重要基础与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对历史自信的坚定,不仅有利于人们形成历史自觉与增强历史主动,还有利于历史创造的主体创造更加辉煌的历史成就与更加丰硕的文明成果,有利于历史创造的主体不断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越伟大的历史创造活动,越宏伟的历史奋斗目标,越需要坚定的历史自信。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定历史自信,不仅必要而且紧要。只有坚定历史自信,生活于新时代的我们才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的伟大征程上“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创造历史的现实实践中奋力书写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历史伟业。  相似文献   

19.
文兵 《学术探索》2003,2(6):13-15
波普尔在其《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 ,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提出了批评。其批评的立足点就是认为历史不可预测。本文认为 ,波普尔实际上未能正确理解历史中的必然与偶然、历史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的能动选择性之间的关系。他对“历史决定论”的批评 ,是与他的证伪主义原则的精神实质上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20.
论历史科学与历史文学--兼与何兆武、张丽艳二君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具有近代意义上的科学属性,它既有普遍规律可循,又是可以实证的。历史学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实证史学、思辨史学、叙事史学,它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价值与审美价值的两重性。历史学既是科学,又是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