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工智能作为迄今为止最新科技文明的结晶,对未来社会形态演进的“革命性”作用不可限量。在社会主义应用前提下,人工智能关联的共产主义倾向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人工智能技术改变生产方式,使物质效用提升和财富总量迅速增加,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创造物质经济条件;其二,人工智能时代知识信息的共享性和共享增益性使变革所有制关系成为可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经济制度条件;其三,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有效处理海量数据使消费资料的精准调配成为可能,为实现按需分配创造技术条件;其四,人工智能技术“消解异化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正是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概念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所能余留的全部东西”。有人据此认为,价值概念是永恒的,效用也参与价值的创造。这是一种误解。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是指按社会对各种使用价值即效用的需要合比例地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而价值则是这种必要性借以实现的历史形式。不应将二者混同起来。  相似文献   

3.
人最初是从自己的自然个性( 需要和能力) 出发去进行活动的;但在满足需要的活动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障碍。为了克服各种障碍,人一方面将“是怎样”的自然需要转变成“应当怎样”的价值性需要( 价值意识) ;另一方面又把自己内在的各种能力通过各种创造活动外化、延伸为各种工具,从而使障碍的克服、价值的创造成为可能。根据价值性需要和实际的可能,人在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克服障碍、创造价值的几种基本的方式,如利用( 或拒斥) 、沟通( 或隔绝) 、改造( 或保护) 、创造( 或消灭) 等方式。人要生存下去,就必须通过克服障碍创造出自己所必需的一系列的东西。而一旦一系列能够满足需要的东西在活动中被创造出来,一个支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体系也就形成了。  相似文献   

4.
前几年,一些人给集体主义加上了种种罪名,认为象体主义是“用整体压制和否定个人”,是对个人需要和欲望的“敌视和防范”。他们竭力宣扬资产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私自利,以与集体主义对抗,认为“无私并非共产主义的口号”,“求生存,求发展的‘私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等等。为反击自由化论者的种种非难,我们很有必要对集体主义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澄清理论上的是非,消除人们思想上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5.
现实主义是每个作者认为自己才是唯一可以据有的一种品质。每一个新的文学流派都想以现实主义的名义来消灭在它之前的流派。西方国家和共产主义国家的学院式批评在使用“现实主义”一辞时,仿佛在作者出场的时候现实早已完全创立好了,因此作者的职责只限于“探索”和“表现”他的时代的现实。按照这种见解,现实主义除了应当尊重真实之外,就别无所求了。恰恰是小说创造了世界现实。小说写作,不是试图提供情报,它是在构成现实,它是发明。赤手空拳地开始,建立某种能够靠自己而站稳脚跟的东西,无需依靠作品外部的任何东西。这是当代所有小说的雄心。“可能性”以及“典型的”东西不再能作为标准了。什么事情都会发生。又可能又不可能的事情、假设以及谎话等等,已成为现代小说所特许有的主题之一。新小说所要求于公众的,是公众对文学的力量仍然应当有信心,而公众所要求于小说家的是不要再为创造文学而害羞。一旦新小说开始为“某种东西所利用”,这对新小说的发明者来说将是一种信号,说明一种新新小说必须诞生。  相似文献   

6.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它存在于人类无限地探索和创造中.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消费主义幸福观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中.这种幸福观将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身份符号性消费与欲望地满足作为人生的终极意义与追求.实际上,它已经远远地超越了人类的正常需求,是人类欲望膨胀的表现;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是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它从属于经济主义与享乐主义.只有从人的根本需要的属性上,从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角度,去探究人生的意义,才能揭示属人的幸福的本质.消费是为了人的幸福,而崇尚“必要、适度、节约”的可持续的消费观才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一切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观点,从源头上看,可以追溯到其早年写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和私有制造成了人的种种不自由状态,这与共产主义的本质背道而驰。因此他认为作为扬弃了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共产主义一方面是人们自觉创造活动的结果,同时又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性的确证以及人与自然界,自由与必然等矛盾的解决。马克思能够从社会经济关系入手,分析共产主义的本质和实现途径,这表明他此时的共产主义理论已经具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  相似文献   

8.
创造心理学     
创造被理解成是造成新的、独创的东西,它吸引了所有时代努力创立“创造理论”的思想家们的注意力。在创造研究的早期阶段,社会对掌握创造机制尚无需要。研究者们限于描述这种过程,在大多数场合把创造看作表现人的精神的自由,而这种自由不受客观规律约束,也不受任何影响。  相似文献   

9.
共产主义在马克思看来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必然的环节”,这是理解“共产主义”的认识前提,有利于认清以往对共产主义所作的公式化解说的根源,因此,必须从人的解放、人的自由本性的全面实现的角度去理解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不是经济意义的财产的再分配或转移,也不纯粹是政治的誓词,它首先关注的应是人本身.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我国党和政府拨乱反正,恢复和落实正确的宗教政策,各民族信教群众充分行使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过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 但是,由于十年内乱,人与人的正常关系受到极大损害和歪曲,社会道德风气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某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受到冲击,外来的各种文化因素又泥沙俱下,令人眼花缭乱。这样,有些人认为,要改良社会道德风尚,抵制各种邪恶东西的腐蚀,还得回到宗教那里去,主张以宗教信念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他们认为,宗教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是“一致的”,可以并行不悖。这就把宗教与道德的关系问题重新提出来了。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是在什么基础上形成的?长期以来,教育界对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教学过程是完成德育任务的基本途径。五十年代在我国影响最大的教育著作,凯洛夫《教育学》(1948年版)上就明确写道:“只有在掌握科学原理底基础上,才可能建立学生底共产主义世界观。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教育的人。”“学生底道德教育,基本上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持这种意见的人常常引用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这篇演说中的一句话作为根据,“只有用人类创造  相似文献   

12.
关于悲剧,恩格斯指出:历史的必要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鲁迅认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就是说,悲剧就是人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的不幸抗争而又失败的事物的素质。萧红就是以自身的不幸去悲悯和抚慰她笔下芸芸众生的平凡小人物的。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中艺术反思需要的作用重大:引导日常生活从感性经由知性走向“美”与“善”;在相对程度上控制日常生活的“媚俗”与“反艺术”倾向。日常生活→艺术发现→艺术反思的路径表明:对日常生活的艺术反思,既能推动发现生活美、又能凸现生活美;既能挖掘新的艺术形式,又能扩展新的艺术内涵;造就“时尚”与“经典”多样性艺术并驾齐驱、在竞争中共同繁荣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欲望的心理     
在心理学教科书和专著中,“欲望”一词几乎很难看到。每个人都具有的食欲、性欲、占有欲、名誉欲以及知识欲等,曾被认为只是“本能”的欲望。在本能论基本消失后,又被“要求”、“欲望”、“动因”、“动机”等用语接替。这些术语作为行为的原因、原动力具有与“欲望”相同的意思,但是为何就不能以“欲望”来作为专门用语呢?  相似文献   

15.
狭义上讲,文化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观念形态成果。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及其劳动实践出发,认为文化是由人的劳动实践所创造的,劳动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文化的本质也就是“人化”和“化人”的统一,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指出,在劳动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例如乡村变为城市,荒野变为清除了林木的耕地等等,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1]494。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英语精读课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英语精读课要达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目标,就应摈弃传统的“语言课”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本文认为新的精读课教学模式应是一种“板块式教学”,即在语篇水平上组织“阅读理解”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是按照“引入课文→一般理解→主要理解→详细理解→读后活动”展开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新的生产关系不是从无中和空中发展起来的,而是从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内部即“母腹”之中经过“十月怀胎”发展起来的,包括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的“任何有机体制的情况都是这样”。暴力只能充当孕育着新社会的临产的旧社会的助产士,而不能充当产妇。而斯大林则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能在资本主义内部形成和发展,可以并且只能由无产阶级政权在资本主义“母腹之外”的“空地上”由无产阶级政权创造出来。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并没有建成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种第一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在现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制约下,前苏联、中国等国家不得不通过改革恢复包括私有制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和市场调节,重新营造一个使新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在其中孕育生长的胎床。20世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事实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的生产关系要在前一形态生产关系内部发展起来的观点是正确的,斯大林在理论上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突破并没有成功。  相似文献   

18.
一“环境决定人的性格”是欧文改革方案和改革实践的理论基础。为了说明“环境决定人的性格”思想的正确,他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第一,欧文认为,人的性格在人生之初除了细微差别之外,是基本相同的,人的性格不能由自己创造或预先决定。其原因:一是人生来就具有谋求幸福的欲望,这种欲望是他一切行为的基本原因——这是人终身都有的利已心;二是人生来就具有动物性倾向的幼芽,即具有维持生命、享受生活和繁殖  相似文献   

19.
和谐马克思主义:一个被长期遮蔽的视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各个方面之间的激烈冲突催生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宗旨,认为共产主义是上述冲突和矛盾的真正解决,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其主要特征是和谐。和谐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目标,冲突只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使用的手段。1848年前后,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经过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实现共产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他们在晚年转而主张无产阶级以合法斗争途径实现自己的目的。俄罗斯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出于实践需要对暴力革命重要意义的长期强调,使得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与和谐相关的思想被遮蔽起来了。今天是人类走向和谐的时代,时代变化把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与和谐相关的思想凸现了出来。对“和谐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本来就是具有“道身”的人,因为自私或因为被欲望所蒙蔽而极力离开道、违背道,成为拥有“肉身”的人。拥有“道身”的人,得到道的保护,长生久寿,幸福自然,远离祸患;拥有“肉身”的人,被道所惩罚,不得善终,痛苦恐惧,与祸患同在。脱离“肉身”回归“道身”,需要遵从道的旨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这又需要在效法道的属性的前提下守雌、修身、虚心,需要个体的主动自觉,乃至圣人的引导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