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宣颖特别注意疏通《庄子》的文理,并从儒、禅等角度来发明《庄》意,还强调“屏去诸本,独与相对”、“不以我与焉”、“心领神悟”的解《庄》方法。概言之,宣颖解《庄》主要进路有四:以文解《庄》,以儒解《庄》,以禅解《庄》,以庄解《庄》。  相似文献   

2.
略论伪满协和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伪协和会的设立伪满傀儡政权建立后,曾经参加建立伪满政权的一部分日本法西斯分子,并没有捞到权益,仍处于在野的地位.这部分人并不甘心寂寞,依然在下面活动.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原“满洲青年联盟”骨干山口重次、小泽开作等人.他们积极筹建法西斯组织,以期在辅佐关东军对中国东北实行法西斯殖民统治的过程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他们的活动得到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和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的支持,遂于1932年4月1日,先在沈阳举行结党宣誓,初名“满洲协和党”.后由于本庄繁虚伪标榜所谓“无党无偏”的政治主张,不同意用“党”的名称,故将其组织改称为“协和会”.确定由伪满执政溥仪任名誉总裁,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任名誉顾问,关东军参谋长桥本虎之助、伪国务院总务厅长官驹井德三、关东军参谋板垣征四郎任名誉理事,伪国务总理郑孝胥任会长,伪实业部总长张燕卿任理事长,下设理事33人,分由伪政府内的汉奸与日籍人员充任.  相似文献   

3.
论宁夏吊庄移民实践中的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吊庄移民”是宁夏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持续实施的一项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工程。对宁夏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本文以宁夏“吊庄移民”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为基础,从移民区开发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论述了“吊庄移民”过程中实现经济、生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宣颖的《南华经解》是“清人解《庄》中不可多得者”。在解《庄》时,宣颖主要运用了两大方法:一是以文解《庄》,强调“由文理而及义理”的注解方法,力图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庄子》的基本宗旨;另一种方法是强调以儒为宗,通过融会儒、释、道,揭示《庄子》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
许由在《庄子》中共出现8次,其中内篇2次.在浩如烟海的《庄子》注解中,围绕“许由”是何形象,形成三派主要观点:一是以司马迁为代表的“贬唐尧而崇许由”派,他们认为许由是适性自由的隐者或贤者,属道家形象;二是以郭象为代表的“劣许而优尧”派,他们认为许由形象似儒家,但其境界不如圣人;三是以德清为代表的“以佛释庄”派,他们认为许由是佛教破我执之先锋,是真人而真知者.  相似文献   

6.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作家大多执著于社会人生。他们从现实主义出发来表现在社会漩涡中苦苦挣扎的各色人物,且为自己笔下的悲剧人物唱着一曲曲的挽歌。在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种种原因探讨中,他们着重强调的是社会原因。正是由于存在这样一个愚昧保守、封闭专制的“未庄”社会,才产生了许多悲剧故事。萧红的《呼兰河传》刻意描写的是“呼兰”社会,曹禺写《日出》的目的就是为了贬损那“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金钱社会。如果说大多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初,宁夏启动了吊庄移民规划,使一部分居住在西海固地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到了宁夏北部易于得到黄河灌溉的地区。移民群众来到迁入地——“吊庄”后,在社会文化适应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偷盗”增多、犯罪低龄化、侵财性案件较多等社会治安问题。“吊庄”内部诸多社会治安问题的出现,反映了移民社区尚未与迁入地社会实现有效的整合:移民社区的社会控制力度仍然不能与移民的经济发展协调进行;移民社区仍然没有建立应有的社区文化,对移民的再社会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憨山德清注《庄》动机与年代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红蕾 《北方论丛》2007,73(2):32-35
明代文人于《庄子》情有独钟。憨山德清注《庄》不同于明代士人的“以佛解庄”,而是别出机杼“以佛化庄”——通过憨山德清的解读,老庄哲学俨然属于佛教庞大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憨山德清注庄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打破儒、释、道三家互不相融或限于浅层交流的局面,从深层次上发掘三家的内在关联。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在明代士大夫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佛教与士大夫沟通的桥梁和媒介。  相似文献   

9.
《贵州社会科学》1990年4期,刊载了王海平同志的《庄入滇略探》(以下简称王文)一文。该文从近年我省及邻近省区出土文物的种类和风格比较的角度,肯定了庄蹻入滇的史实,颇有新意。但王文从文献考据角度,认定庄蹻入滇的时间应在楚顷襄王时代,只不过因袭过去的研究成果。王文在“庄蹻入滇池线路辨析”一节中,除袭取陈说认定庄氏入滇系取道沅江逆水而至且兰外,并针对发表在1979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夜郎考》第一辑中的拙著《夜郎方位考略》一文,认为庄蹻是沿今鄂西的清江入黔东北,然后沿今贵州乌江南岸到达位于今安顺的且兰,再经黔西南到达滇池的观点进行了评议。对此,特答复如下: 王文在正面肯定了沅江沅后说:“最后附举评价一下前几年出现的一种新观点,既有的学者认为《华阳国志》和《后汉书》记载庄蹻入滇所经之沅水乃延水(今乌江)之误,由此导出庄蹻入滇的线路”云云。笔者以为,这与拙著原意不符。首先,我们知道,关于庄蹻入滇的线路,早在《史记》、《汉书》的《西南夷传》中就有“循江上”的记载,“江”在我国古文献中,凡不另加具体名称,一般均指今长江而言,故“循江”之说早在两汉时期已有成说。对此,近年云南方国瑜先生在其《从秦、楚争霸看庄蹻开滇”和《彝族史稿》等论著中  相似文献   

10.
略论宋代庄学的“儒学化”倾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历代庄子学研究史上 ,两宋时期是很有特色的一段。本文打算就这一时期庄学研究中的主要思想倾向作一点初步探索。一两宋庄学研究真正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面貌是从北宋中期开始的。王安石和苏轼是这一新局面的开创者。两人都是习染道家学说、深嗜《老》《庄》的文坛领袖 ,以他们为核心先后形成的两个文人集团不仅积极参与了重新阐释《庄子》的工作 ,而且还把其主要学术观点贯彻到各自的著作中 ,形成了非常突出的庄学“儒学化”思潮。王安石深研《老》《庄》 ,写作《庄周》大概是在他长期任地方官的庆历、皇时期。像他此期所有以诸子为题…  相似文献   

11.
现存滇国史料,既无开国故事,又无王族世系,滇王之名亦仅存庄蹻、尝羌二人,滇国始末更无记载。我们所说的滇国,是指作为阶级统治的机关,存在于滇池地区的奴隶制政权而言的,并不拘于其统治者是甚么民族。以此立论,滇国之始当早于庄蹻王滇,依据如下: 从史情看,第一个记滇国史事的司马迁在其《西南夷列传》中说,庄蹻“以兵威定属楚”,“变服,从其俗以长之。”这里的“俗”主要指的是政治制度,即奴隶制。正因为有奴隶制政权的存在,庄蹻才须“以兵威定”,他显然不是滇国的第一代王。  相似文献   

12.
云南古代曾用贝为币,“以一为庄,四庄为手,四手为苗,五苗为索”,四、四、五进位,一索是八十枚贝子。庄、手、苗、索,是少数民族语言,音译为汉字,常见异写,大体同音。唯有索作“卉”,音并不同。如宣光六年姚安《兴宝寺常住碑》“钱巴三千五百卉”。嘉靖二十七年《临安卫董千户舍丁买房契纸》“议作时价纹银二十四两……每两估时  相似文献   

13.
玄学庄学化与阮嵇美学汪裕雄一以正始十年为界标,魏晋玄学的主导倾向,从老学转向了庄学。何晏、王弼创立玄学,史称“祖述老庄”(《晋书·王衍传》),何晏“好老庄言”(《魏志·何晏传》),王弼“好庄老”(《世说·文学》注引《王弼别传》)。老庄原不分家,在何王...  相似文献   

14.
明季清初出现了一种遗民逃禅的社会现象。遗臣庄士遁入空门者不可胜记。清初学者邵廷采在总述这种现象时说:“至明之季年,故臣庄士往往避于浮屠,以贞厥志”,“僧之中多遗民,自明季始也”。陈垣先生在《明季滇黔佛教考》一书中曾着重记述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先生《管锥篇》说,司马迁作《史记》,对于历史人物的著作,如果在当时是广为流传的,就不予著录,并且著明“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云云,以表明“世所周知,皆以省略。”例如《管晏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司马穰苴列传》诸篇,对于他们几位政治家、军事家的著作,都是如此。甚至“如老、庄、孟、荀之书亦然”。“但对于韩非的《说难》一文,既已明云“学者多有”,则又“何须全录”。《史记》对于贾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外杂篇余论”之一。“外杂篇”是否庄子所撰,是聚讼千年的庄学最大公案。由于郭象坚执“内外杂均为庄撰”,郭象追随者认定“外杂篇必有庄撰”,因而强求“外杂篇”必须符合“内七篇”,进而削足适履地任意删改不合“内七篇”的“外杂篇”篇章字句,并且张冠李戴地引用“外杂篇”评价庄子,导致旧庄学彻底误入歧途。本文不举风格软证,仅举事实硬证,遍证“外杂篇”无一庄撰。  相似文献   

17.
《辞海》1984年12月修订本中“本庄繁”条称:“本庄繁(1876—1945),日本战犯.日本兵库县人.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31年任关东军司令官.同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指挥日军侵占中国东北四省.在东北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的屠杀和长期的掠夺.1945年日本战败后作为甲级战犯被捕,后在狱中畏罪自杀.”此释文中,关于本庄繁畏罪自杀地点的介绍,明显有误.实际上,本庄繁还未被盟军方面正式逮捕入狱,便于1945年11月20日自杀毙命于东  相似文献   

18.
庄子“无己”与杨朱“贵己”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曾有人认为杨朱非道家,其论据之一就是;老、庄屡言没身、无我,推崇“无己”,而杨朱力倡为我,主张一“贵己”;《庄子》一书对杨朱及其学说,多有微辞.如果杨朱也是道家,那么,《庄子》抨击杨朱岂不是道家抨击道家、本家相互抨击?这不合情理,也有背史实.老庄之学的“无己”与杨朱之学的“贵己”,一主无我、一主为我,这只是方法或途径上的差异,他们的目的则是一致的;存我,全生.若说“贵己”是正题,“无己”是反题,那么追求“全生葆真”的境界就是他们的合题.注重个体生命的价值、个体人格的完整,并对独立、自由的精神生活怀着诚挚的敬意和热切的向往,一直是道家人生哲学的特征和传统.在这方面,老子开了先河,杨朱继之,而庄子为其楷模.  相似文献   

19.
战国中后期出现的庄子学派,对于中国哲学思想和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曾起过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学术界对于“庄子”其人与《庄子》其书的认识颇多歧异,学人对于庄子学派所进行的文学内在深层探索也常常因此受阻。本文试图在对《庄子》其书进行辨析的基础上,研究庄子学派的浪漫主义文学倾向及其承继关系,以期对于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两个主要传统——“庄”、“骚”之“庄”的形成、发展勾勒出一个轮廓,并对该学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给予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人多喜好谈老说佛、崇尚庄禅林下,世人常谓文人都好遁世、退隐、其实,他们的道世退隐往往是出于无奈,是其排遣内心孤独苦闷、解脱精神痛苦的一种方式罢了。大凡退隐遁世的文人士大夫,多是在其仕途失意之际才走入山间林壑,以吟风弄月、抚琴作画来聊以自娱和自慰的,本来他们谁不有一番济世之志或雄才大略,然而当他们或身逢未世、国破家亡,或遇君王昏庸、奸臣当道之时,而自身又无法去力挽狂澜,才明白了“早岁那知世事艰”,只好自哀自怨:“无才可去补苍天。”但心中那一份愤懑之情、胸中那一番济世之志又难以平息,只好从庄老佛禅那里去寻求精神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