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岁末驱傩     
何谓驱傩 “傩”的本义是“行有节也”。如《诗经·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传曰:“傩,行有节度”。很显然,这与驱傩之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据《正字通》:“(?),同傩,为‘奈何’之合音”。《说文通训定声》:“傩,假借为(?)”。当“傩”与“(?)”通假时,“傩”的含义也就变为驱逐疫鬼之意了,《玉篇》:“(?),惊驱疫疠之鬼也”。《论语·乡人傩》集解:“傩,驱逐疫鬼也”。 驱傩的缘起 驱傩的记载最早见之于《周礼·夏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驱傩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礼仪,其起因有如下诸说: 一种是《汉旧仪》说,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为疫鬼。一居江水为虎;一居若水,  相似文献   

2.
青海民俗与巫傩文化考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青海民间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视点切入,开宗明义的提出:“青海民间民俗活动中存在傩文化”。作者通过几次田野考察,目睹了民俗活动中巫傩文化奇观,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分析探讨了傩在民俗文化中的特殊价值,使人们对青海傩文化有一个初步、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民族论坛》2004,(4):8-8
在我国的贵州、云南等受巴蜀文化影响深刻的地区,流传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祭祀驱鬼仪式:参加者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带着看似恐怖的面具,边舞边跳,这种仪式的名字同样古老而独特,叫做“傩”。日前,在贵州举行的“中国傩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的民俗专家就傩文化的研究、保护及国际间的交流,进行了广泛的学术研讨。傩文化也因此走进了很多人的视角。傩,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最早的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在《易经》中,就有周代傩祭活动的记载,分为季春“国傩”、仲秋“天子傩”和季冬“…  相似文献   

4.
傩文化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原始信仰,是指导人们思想言行的一种“意识形态”。简而言之:从原始信仰的角度来说,“傩文化”就是“神农文化”,是古代中国农耕民族为了祭祀农神———傩神而创造出来的原始文化;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说,由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民族是神鸟的崇拜者,所以“傩文化”也就是“鸾(luan)文化”;从生产的角度来说,由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民族最早种植的是糯稻,所以“傩文化”也就是“糯文化”。由于原始人的语言简单,同一文化中的不同内涵,往往是用一个相同的音加上声调变化来表达,有了文字之后,就用象形、会意、记音等方式来…  相似文献   

5.
说“傩”     
“傩”(nuó)这个汉字,早些年,不少文人都较为陌生。现在,不仅为大多数人所熟识,而且,还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  傩,最早是古代一种驱鬼逐疫的宗教仪式。它源于原始社会的巫舞。舞者头戴假面具,手执干戚等兵器,并不时发出阵阵喝声,表现驱鬼捉魔的内容。我国最早的傩舞是古代的“方相氏舞”,表演者头戴一种叫“黄金四月”的面具,在巫师的指挥下,用一系列捉鬼逐灾的舞蹈语汇,表现驱邪恶、保吉祥的思想内容。总之,傩,是古人神圣、庄严的宗教仪式,是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  后来,傩发展成为一种娱乐艺术。我国西汉期间已有了…  相似文献   

6.
<正> 土家族、苗族,是湘西的两个主体民族。他们历代传承的文化习俗,大都受着巫觋支配,且颇多相似之处,但由于族源不同,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拟对湘西土家族、苗族巫傩文化的传承和异同,略抒管见。巫傩风俗的传承与变异巫术是一种古老的准宗教现象,它产生于人类的野蛮时期,是原始人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法国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野兽的图象上布满的刺痕,中国山顶洞人尸骨上撒布的红色粉末,不少学者认为是原始巫术的遗迹。原始巫术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与神相通,便出现了专门从事巫术的人  相似文献   

7.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将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认识,在中国出现很早,一般认为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当然,这是就中原文化的角度而论的。人们对傩的认识是从秦汉前中原古籍中开始的,一个主要的依据,便是《周礼》中关于“方相氏”的记载。即:“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  相似文献   

8.
带着对刘芝凤先生的钦佩之情,近来一口气读完了她的新著——《戴着面具起舞:中国傩文化》(以下简称《傩文化》),掩卷之后,思绪万千,禁不住要写几行字,一来向大家隆重地推介这本书,二来祝贺刘芝凤先生新著的出版。傩作为一种驱逐疫鬼的宗教祭祀礼仪活动,传统上相传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从商周时代开始,傩仪和傩祭就在宫廷中被制度化、典礼化了。商周而下,傩祭与傩礼在民间广为传播,并渐渐的形成以鬼神信仰为核心,以各种各样的请神逐鬼活动为其外在显象,以驱灾祛邪、沟通人——神之世界为目的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于傩文化这个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9.
42岁的吴迁碧是梵净山下土家族村寨的一名“土老司”。在黔东北边远山乡的乡村生活中,“土老司”既是掌握了“驱鬼酬神”之法的傩师,还得有表演的天分,在傩堂戏中以歌唱、舞蹈和面具展现性格多样的人物。学技22年后的今天,吴迁碧发现傩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源于人们对“傩”的理解已不同往昔。从古至今,“傩”在当地百姓精神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分量。他们相信“傩仪”具有驱鬼酬神、消灾避难的神力。而如今傩师作为傩仪的传承者,其社会地位不仅取决于他能否为人们心理带来平安,更取决于他能否给人们带来现实的快乐和欢娱。傩仪是由…  相似文献   

10.
壮族师公土俗神“莫一大王”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傩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已有约二千年的历史。从秦始皇时期的“越巫”开始,先后经秦汉、唐初李靖、北宋狄育三次大规模的用兵,傩文化已由“军傩”以及汉民族的移民而传入桂林,进而幅射至广西各地。尤其是在桂西各少数民族地区,在接受汉民族文化的同时,也随之接受了汉民族的傩巫文化。两宋以后,傩文化与盛传于中原地区的佛教与道教又揉合成一体。成为独特的农村宗教祭祀文化——师公(或称“尸公”)。但与纯粹的佛、道教又有所不同,与广西流行的巫觋文化也有明显的差别,因而有人称之为“师教”。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说,它并不能成为一门宗教,只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农村、迷信色彩极为浓厚的文化现象。它的职能几乎是“全能”的,从祈福、祭祖、请  相似文献   

11.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洲为土家、苗、汉杂居区,解放前普遍流行“还傩愿”的祭祀仪式。大凡人患重病、五谷欠收、六畜遭瘟或出于求子、求福种种目的(究其初始当是以祈子嗣后为宗旨),头年向傩公傩母许下心愿祈求保佑,三年之内若如了愿,则认为是傩公傩母显灵的结果,需备下三牲供品,延请巫师在户主堂屋设下傩坛举行还愿仪式。这种多民族共生的古老文化现象,具有深厚的崇祖意识、鲜明的民族个性、浓重的巫术色彩和突出的母系遗痕。设若剔除了其中的迷信糟粕,余下的则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至今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一、崇祖意识。还傩愿主要祀奉的是…  相似文献   

12.
巫傩咒语在傩祀活动中,傩师往往通过特定的咒语来实现人与神的沟通,领会并传达神的意旨,驱邪降妖,祈福禳祸。那些伴随着咒语的哼唱与呼号也不是为了宣泄个人的悲哀与欢乐,而是与咒语有关,去呼吁、召唤神的显灵,去传递神与人之间的信息。咒语巫术是原始初民对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灵物崇拜达到极端之后的产物。在傩坛巫术中,“最神秘、最深奥、最有哲理、最起作用的也就是那些在先人们看来是绝对可以信赖”的咒语。在湘西一带土家族、苗族傩祀活动中流传着许多这样的语咒,著名的《梯玛神歌》便是土家族“梯玛”(法师)在法事活动中所念的咒语和…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傩文化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土族地区是我国目前保存傩戏最丰富、最完整的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傩文化的代表,研究中国傩文化不可不研究土家族傩文化。 傩戏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宗教文化事象,它是由傩舞、傩祭发展而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我国是世界上保存傩戏最多的国家,而且历史演变源远流长,辐射面宽。现今各民族的傩戏在发展过程中大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但又各自具有其民族和地域特点。中原地区是我国傩文化的发源地,据典籍记载,傩戏的前身傩祭最早可上溯到巫风盛行的殷商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查玛”文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玛"文化,属于古老的傩文化范畴.傩文化,包括傩仪、傩舞、傩戏等.据文献记载,远在商周时期就有傩文化活动.在我国南方的苗、侗、土家、仡佬、彝等少数民族中较为盛行,西南的藏族和北方的蒙古族中也有傩文化遗存.生活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的蒙古族中,也曾存在过傩仪和傩舞.蒙古族称傩舞叫"查玛",但它与"萨满"并非同意.下面就黑龙江省"查玛"文化的起源、传入及其内容等问题,做一浅析,以求教于同行和读者.  相似文献   

15.
傩,是我国古代驱疫纳吉的一大原始宗教祭祀活动。随着时代的推移,它逐渐地演变发展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多元世俗文化体系,广泛地流布于我国的多民族之中。傩文化是傩祭、傩仪、傩歌、傩舞、傩戏等诸多傩因素的总和。它虽以道教为主体,但并不排  相似文献   

16.
论南丰傩的宗教仪式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傩,它的普遍意义是指人们在特定季节驱除疫鬼的祭仪,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性质的原始文化.南丰傩,起始于秦汉时期,传承几千年而未衰.它保存了一整套"起傩"、"跳傩"、"搜傩"、"圆傩"的宗教仪式,是对古代傩祭的继承和发展.南丰傩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点.作为一种民间宗教,由于它蕴含着极深的文化内涵,其社会功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承认.并且朝着艺术方向发展,成为南丰傩历久不衰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汉语中,“傩”这个字早已被列入生僻字的行列。事实上,在传统的华夏文明中,“傩”是历史久远并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在江西省中部山区一个叫石邮村的古村落里,抑扬顿挫的牛皮鼓声在每年大年初一早晨清冷的空气中响起。神秘古老的傩面具随着刚劲简洁的肢体语言超越时空般地出现在一个个历经岁月洗礼的场景中。在这个民间传统信仰普遍缺失的年代,这个偏僻的村落以“傩”的形式固守着汉族——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源于自身的,最原始最本真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民族论坛》2004,(4):11-11
在人类共同的历史中,都经历过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的阶段,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共生现象,原始的傩文化在世界很多地区都有存留,比如美国的“万圣节”、德国的“魔鬼大游行”等都是这一原始文化遗留的痕迹。但中国的傩文化因其保存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堪称“世界的瑰宝”。然而这一不可再生的瑰宝,今天却亟需我们的保护。在流传至今的傩戏表演中,我们看到的是原始崇拜和生命意识的冲动。色彩艳丽的傩画像、造型夸张的傩面具,透视出原始人类心灵深处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未来美好追求的强烈欲望。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傩文化,涉…  相似文献   

19.
孙文辉 《民族论坛》2006,(10):47-47
很多人兴许都不认识这个“傩”字,但它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比如,我们平日说的许愿还愿,赌咒发誓,其实就是一种巫傩活动;过年拜节、迎春辞岁,也是一种傩的祭祀礼仪;开幕剪彩、闭幕送客,同样也是源于傩祭仪程……傩是人类的一种原始文化,是远古人类为了消除灾难、危难而“发明”的一种巫术形式。(一)我开始接触傩,是我担任艺术期刊编辑的时候。那时,有人投来关于傩戏的稿件,由于我是分管艺术理论的编辑,傩戏的来稿自然归我处理。这就逼得我要去弄懂:什么是傩戏。1991年,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傩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湘西自治州召开。会上,苗家…  相似文献   

20.
审美视野下的傩舞既属于艺术研究的范畴,又属于民俗文化的研究范畴,因此,本文重点分为三个部分,即傩舞的审美功能、艺术特征和民俗文化内涵,对山西古老傩舞的历史和艺术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为相关的课题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