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仁”字的起源、本义,从孔子所生活年代即春秋时期“人”字的具体历史含义,从“爱人”当时的情境所指和阶级属性,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具体解释,可以看出孔子的“仁爱”是爱有差等,是受“礼”制约之下的“爱人”:不是爱所有人,而是爱“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即爱贵族,爱“大臣、群臣”,爱“地方长官”。孔子的仁学思想是等级人学的思想,其实质乃是为了“复礼”而“克己”。  相似文献   

2.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孝悌”乃仁之本,体现真性情和真情实感的“直”是“仁”的主要基础,但“孝悌”和“直”并不就是仁的本身和全部。从“孝梯”到“爱人”、从“修己”到“安人”,仁具有“推己及人”的逻辑发展过程。因此“亲情之爱”、“泛爱众”和“爱有差等”就表现为从家庭到家族再到国家、最后涵盖天下,层层向外的爱的同心圆的不断推展,发乎情而入于理,构成了孔子仁学思想的一般内涵。  相似文献   

3.
一、论孔子的仁与为“仁之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仁相为表里的是礼。从《论语》中所显示的孔子思想,仁确是孔子的思想核心。《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大戴记·王言篇》:“孔子曰:‘仁者莫大于爱人’。”从孔子全部思想来看,“爱人”,确是仁的最根本的意义。 孔子在答子贡和仲弓的问仁时,曾说到仁以及达到仁的“仁之方”,《论语·雍也》篇:  相似文献   

4.
孔子道德观的核心是“仁”,即“爱人”。“爱人”的基础是人与人在道德、人格上的平等。因此,孔子主张,在社会管理中执政者要“为政以德”,要爱民、惠民、养民、富民、教民,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这些主张反映了孔子浓厚的民本思想。孔子的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研究义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先要明确孔子学说的基本内容。对此,学界的认识大歧。笔者同意这种观点:孔子学说内容虽然广博,但其中心是关于个人修身的理论,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仁和礼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孔子解释说:仁者“爱人”。爱人从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开始,是谓孝悌,故孝悌为“仁之本”。与人交往,忠信是准则。忠即待人诚实,为别人做事尽心竭力;信即言而有信。忠信是与人交往中的仁。由忠信推而广之,就是“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是仁的“极至”,孔子认为这已属于圣人境界。勇、不忧、其言也訒等是仁者的行为特征。“已所不欲,勿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由"爱人"到"泛爱众"。要求在普世伦理建立过程中,各国要把对自己国家的爱扩大到爱其他民族和国家;"忠恕"是实现"仁"的途径,具体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各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孔子"仁"的思想为普世伦理的建立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战争观与其仁学思想密切相关,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爱人”之仁和“复礼”之仁。从“爱人”之仁出发,孔子反对战争;从“复礼”之仁出发,他又认可乃至支持维护礼制的战争。前者更多地体现着孔子的政治理想,后者更多地指导着孔子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8.
汉字心解     
王以培 《市民》2006,(9):93-93
这个字太敏感,一般人不敢碰。孔子说:“仁者,爱人。”鲁迅先生却从仁义道德中看出“吃人”。“仁”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9.
孔子“爱人”的思想从孝顺父母、兄爱弟恭的亲情出发,推及到社会各个成员之间相互关爱.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爱是一种合乎自然的、最基本的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成员之间广泛的爱.文章从孔子“爱人”思想的“内”、“外”、“反省内求”以及当代价值四个方面论述生而“爱人”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一、孔孟道德修养学说的哲学基础 (一)“仁”与“礼”、“义” 孔孟之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但人与人之间是有尊卑贵贱之分的,所谓“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而且“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就是说:对人的“爱”不是泛爱,不是平等的爱,而应该合乎一定的礼仪、名分,即周礼,具体地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凡能以周礼的尺  相似文献   

11.
宋明理学是新儒学,仁集中体现了宋明理学的这一特征——既是对孔孟思想的继承,又是创新:如果说宋明理学家对仁的重视秉持了孔孟的思想旨趣的话,那么,对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诠释则体现了有别于孔孟的新认识。在对仁的诠释和论证中,宋明理学家一面强调仁与爱密切相关,一面将仁界定为"爱之理",在爱、恕、公的相互作用中臻于仁的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同时强调仁之一体中的差等和厚薄,最终将基于宇宙秩序的一体而等差贯彻到社会秩序和家庭秩序之中。  相似文献   

12.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范畴。历代学者在解读仁时,往往立足于人与人关系的视域进行阐释。然而,从“仁”字的本源看,孔子论仁不仅就身心关系阐发,也从人我关系论述。就前者而言,指向的是主观的实践,即成己之道;就后者而言,指向的是客观的实践,即成人之道。前者侧重仁的自觉性与普遍性,而后者侧重人的具体性以及衍生的德性实践。上述阐发维度构成了孔子仁论的整体性特点,有助于重新审视孔子仁论及其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3.
论孔子的仁礼合一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仁与礼是孔子学说的两个基本范畴,仁礼关系是孔子学说的基本关系.在传统礼乐文化中发现仁,复引仁入礼,以礼释仁,赋予礼乐文化以真实意义与内在价值是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创建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征,仁礼合一的思想系统.在这一思想系统中,礼是孔子对传统的继承,仁是孔子的创辟;仁是内在原则,礼是外在规范;仁是绝对的,礼是相对的;仁是常道,礼是变道.从纵向上讲,孔子的仁礼合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合一;从横向上说,仁礼合一是内在原则与外在表现形式的合一.宋明儒者视礼为理,乾嘉学者以礼代理,都使礼由相对变为绝对,从而使礼由陶冶人性情的缘饰品变而为束缚人性正常发展的桎梏.据仁以成礼,非设礼以限仁,是孔子开出的儒学发展的正途.  相似文献   

14.
儒"义"考论     
在儒家思想中,"仁"、"义"是其重要的两端.本文从先秦儒家思想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自孔子、子思、孟子到荀子等儒家学派不同时期对"义"的发展和规范,认为在先秦儒家思想中,"义"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伦理道德范畴孤立存在,而与"道"、"仁"、"礼"、"勇"等紧密相联.它既是政治理想的规范,道德伦理的标准,又是完美人格的重要方面,对我国国民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虽然,孔子"仁之方"的形成需要普遍意义的仁作为基础,但是,在仁心促成"为仁之方"的过程中则需要多种因素的参与。同时,仁心发动本身也需要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以道德情感的形式出现,但如果寻找这些情感的来源就会发现它们与"德性生命"紧密相关。因此,这种特殊意义的"生命"不仅可以作为"仁之方"形成的最终保证,也构成了仁的基本内核。  相似文献   

16.
池田大作的和平思想虽根源于佛教教义,但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孔子的“仁者爱人”与池田的“以生命眼光”看人,均以“人”为中心,以“爱人”为旨归,提倡一种普遍的人类之爱。墨子的“兼爱非攻”与池田力主以实践的精神去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凸显了东方思想家一脉相承的思想源流。而孔儒的忠恕之道与池田的人生哲学所强调的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理解、信任、尊重和宽容,更彰显了以人道主义和平思想为基石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仁"和"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范畴,在一定意义上,儒家文化可被称为仁孝文化。对于"仁""孝"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很多学者进行了阐述,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汉唐学者多认为孝是仁之本,孝在先,仁在后;宋明学者则倾向于认为仁是孝之本,孝是行仁之本。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在"良知"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了仁和孝,他认为仁是良知之理,与良知不可分割,孝是良知与物(事亲)相感发出的表德。在仁孝关系方面,王阳明既沿袭了程朱的观点,又进行了新的阐发。他认为,仁是体,是孝的人性依据,孝是仁的发用流行,且是仁的先发。仁发用为爱,孝是爱亲,在所有的仁爱中最为真诚深厚。仁爱具有普遍性,但往往因条件受限而无法实现。在此情况下,王阳明认为应遵循"优先原则",孝被置于最优先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孔子在《论语》中没有提出“生态”的概念,但在他的言论中包含着丰富而鲜明的生态意识,并在后来的儒学中得到发展。《论语》中的生态观是作为“乐”的前提条件,通过“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达出来的。同时它也是儒家“仁”与“和”的哲学思想现实层面体现。  相似文献   

19.
孔子整个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仁是孔门儒学中至高无上的道。道、仁一体不二,道即是仁,仁即是道,而非仁外有道,道外有仁。但仁的内在性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主体自身的感性欲望与生理满足,而是一种同时融入了知与情、理与义、礼与道、体与用的最高德性,甚至还是具有一定超越性、绝对性、必然性与命令性的人性情感,因此而更符合人之为人的群体特征与社会性要求。但仁又是一种很难企及的德性境界,是一种近于神秘的、具有强烈终极感与归宿感的宗教体验。一人之仁难以达到,"天下归仁"局面的实现更显得渺茫。仁只不过是儒家所大力倡导与鼓呼的乌托邦,它在过去的任何时代都没有实现过,将来也不可能实现。它也正因此而成为激励人类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